下半场的虚与实
2016-05-28
速途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15.8亿元,2014年即增长至30亿元,同比增长89.9%。也正是上述爆发式发展,让业界普遍将这一年作为移动医疗引起广泛关注的开端“元年”。然而此后一年,即有观点指出,该行业马上进入“下半场”,不少转变信号频频出现。
新玩家难入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领域内现有公司已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初创公司发展为移动医疗平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些投资人开始害怕失去机会”,上述观点提出者——医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涂宏钢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在他看来也标志着“下半场”的开始。一方面,已经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公司用户数量逐渐庞大,平台交叉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行为也已初露端倪,行业内开始上市和计划上市的公司数量在增多。涂宏钢认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让一些新公司想要插手这一行业变得困难。
他告诉《经济》记者,提出“下半场”观点的时候还是在2015年年底,如今他更觉得现在已经是“大决战”时刻,因为该行业并购整合的趋势已经成型。
抛开移动医疗涉及的诸多方面不谈,仅从行业公司自身的融资、发展、营利效果看,2015年,整个行业都没有摸索出一个或者一种可循环的资金流动模式,诸多公司基本处于烧钱状态,而投资者也不过是看好行业前景才不断大手笔出资。如今,2016年年中未至,这个行业就已经飞速跳跃到“下半场”甚至“大决战”了吗?仅用“发展速度快”似乎无法解释清楚。
涂宏钢指出的一些现象的确属实。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用户规模1.27亿,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纷纷入场布局,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平安好医生、微医集团、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寻医问药网6家已初具规模。而上述起步早、规模大的移动医疗平台,若细看,也并未脱离挂号、导诊、分诊、电商售药等医疗外围事情。
“不少公司或平台成立项目早,赶在‘风口融到巨资,如今一些新项目,效仿旧有的模式很难有出路,想要细微改良容易被抄袭,而创新又很难”,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从这个角度看,“下半场”的说法不无道理。曾经趁着浪潮冲进“蓝海”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不少被海浪淹没,而想要在眼下再次冲击入场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门路。看上去,目前移动医疗能够触及的领域似乎大势已定,行业内部群雄并起、诸多中小企业跟风、中小项目为主的现象已经改变,中小企业大批倒下、只剩几个主要大企业较劲,整个行业竞争态势已经明了。
破局改变未发生
即便如此,刘谦依然难以完全赞同“下半场”的观点。
“我们的医疗体制没有发生任何突破性进展,没有任何一个移动医疗企业改变了就诊模式,公立医院垄断、医生自由执业的希望没有进展、商业保险尚待完善,移动医疗做得都是医疗周边事情,是医院和医生没太大兴趣的东西,就连商业模式也还是没利润的状态”,他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移动医疗公司没有成功上市主板的案例,而挂牌新三板的企业,虽然短期内引起一阵欢呼,后续情景依旧尴尬。
近期,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的移动医疗企业就医160发布首份年报,显示其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371.98万元,其中互联网收入超过1575万元,同比增幅高达106.18%。用户从年初的1200万增至6800万,但企业仍然处于战略亏损期,正在推进C轮融资。
对于这个消息,涂宏钢的态度较积极。他指出,移动医疗企业的营利渠道很多,同行服务、传媒投资、开办知识库等都为企业带来收入。他还告诉《经济》记者,医脉通、丁香园、寻医问药网等不少大体量公司都开始营利了。可是,此“营利”非彼“盈利”,开始赚钱是一回事,赚来的钱能够与成本持平或溢出成本,则是另一回事。
“移动医疗创业是个小概率事件,一两年有利润是不可能的,能够开始有收入就不错了”,刘谦的态度稍显消极,语气却不容置疑。
在2014年和2015年,不管是投资者、创业者还是想要在移动医疗占据一席之地的互联网大咖,都对“烧钱攒客户”的行为表示认可,企业不赚钱没关系,各轮融资提供资金。比如,杏仁医生获得红杉资本等B轮融资,融资2亿元人民币,微医集团获得腾讯、复星医药等E轮融资,融资3亿美元。如今,这样的机会少了很多。
2016年以来,资本对于移动医疗的态度开始趋于冷静。高特佳投资集团首席战略官、执行合伙人曾小军对媒体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能够保持自我造血功能的公司和项目可以活下来,反之则被淘汰,但活下来不等于产生利润,所以很多资本方都摆出静观其变的姿态。
刘谦解释说,恰恰是这种谨慎态度,让一部分中型企业和项目处于危险中。“他们需要很多钱,可是缺乏亮点,难有创新和改变,他们既不像大项目一样成熟、估值高,也不像小项目那样有新意”。
不能盈利,后续融资也不似从前乐观,钱没烧完还好,烧完了恐怕就只能退场了。
曾小军表示,通常移动医疗会与硬件产品挂钩来获得盈利,但是硬件产品开发需要很大投入,市场竞争又很激烈,因此这一时期不能获得融资的企业会有一批被淘汰。而以目前市场上存活的移动医疗项目看,他认为烧钱行为至少需要持续3年甚至5年。
是什么支撑领域内企业、投资方和关联项目在这种背景中坚持走下去?“对未来的想象空间,互联网领域没有盈利的多了去,京东年报现在还是亏损,不是一样拿到几百亿美元的高额估值吗?”刘谦稍显无奈地说。
用户习惯待培养
抛开京东的现金流不说,其2014年财报显示,活跃用户数已达9660万。随着互联网购物的腾飞,国内民众对于网络购物的热情可以说从未削减,最重要的是,这些用户是“忠实”的——京东售卖,他们买入,或者京东搭台,他们来租场地,模式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移动医疗呢?
《经济》记者在投票网上以公开投票的方式展开为期一周的调查,随机投票的139个人中,36个人表示从未接触过移动医疗,而其余的,有79个人对移动医疗的了解限于网上挂号,比较了解移动医疗并且看好的,只有13人,此外,11人投票表示宁愿选择去医院就医,而对于慢病管理,没有一个投票人表示理解。
采访过程中,河北省石家庄一位对移动医疗比较感兴趣的刘女士向记者透露了真实想法:“平时对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都有了解,但是没有线上看过病,一般都是抱着咨询心态打开应用的”。
刘女士表示,自己去春雨医生咨询的问题都不能算作“病”,更像养生,比如成人补钙的方式和药品,或者脸上痤疮如何处理,更多时候将其作为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而这些知识,即便没有移动医疗,我们也能够在养生、百科等网站浏览到,只不过“现在有这样的专业平台,更方便一些”。
可是,给用户提供养生知识显然不是移动医疗的初衷,如果用户都抱着上述心态,移动医疗可就真“走偏了”。想要避免走偏,就要抓住“痛点”,解决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华康移动医疗首席运营官戴廉在最近举行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医疗体系的永恒“痛点”是看病难、看病贵,若移动医疗能够借助这些切入点创造价值,未来或许更加值得期待。可是,戴廉直言:“移动医疗变得越来越不像移动医疗,这是当前最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多元而无法正中靶心,也是当前该行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一些医生还表示,移动医疗想要吸引用户,也不能完全“一把抓”。北京协和医院疾控中心医生田祎告诉经济《记者》,作为传染病科的医生,移动医疗距离自己和患者都比较遥远。“一旦患上传染病,患者需要被隔离和密切观察,这必须是面对面的,不能通过网络,而作为医生,我也需要在场。”
小贴士:移动医疗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并不知道移动医疗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大概认为只要是互联网、计算机与医疗和健康案例结合起来,就可以统称为移动医疗。上述想法,只能算作部分正确。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首次提出移动医疗概念的人是世界顶尖研究型、位于英国伦敦的帝国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Istepanian Robert。他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当时给出的解释是“新兴的依靠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医疗保健”。2010年,美国移动医疗峰会上对移动医疗的定义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
按照美国学术界对移动医疗的广泛定义,国内目前的移动医疗产品大致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医生工具,通常包括患者病历管理、药品信息、临床指南、前沿的医学资讯;自诊问诊平台;单科领域,关注某类疾病或某个单科领域,根据疾病特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将慢性病的管理提供给患者;硬件结合;医联平台,主要由第三方供应商或政府、医疗结构委托开发,通常包括挂号、预约、查看医院信息、查看化验单等;医药电商平台,提供完善的药品信息、使用说明、病症查询,且能够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推荐药品购买服务;医疗新媒体,传递健康教育和医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