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得百花酿成蜜,诗歌入文显精彩

2016-05-28徐增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境界诗意理想

徐增才

“诗言志”,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在作文中引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阅卷者的青睐。让诗歌入文,化身奇妙素材,关键是做到恰当引用,就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诗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诗歌入文,营造文化氛围。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明确要求,作文要能够写得“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具体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而诗歌入文,或创造氛围,或衬托渲染,或寓意象征,或意境深远,可以让文章“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作文片段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的夏日,所有的花木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你看那是什么?遥远的天际,那一片绿,绿中夹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肆无忌惮地蔓延出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的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浪;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莫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秋天的莲,是收获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如水一般的女子,她们架起木舟,向那绿海驶去。纤手飞舞之间,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嘴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

【片段简析】

本文巧妙穿插古代诗歌,形象典雅有致,读来富有文学气息和文化氛围。文章写自己对家乡的“莲”的热爱,一边抒发自己与莲的关系与感情,一边依次引用杨万里、柳永等人的诗歌名句,对自己的感情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渲染作用。因为“莲”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诗名句加以烘托,显其古典的意蕴。从过渡句的效果来讲,运用古代诗歌,也会让文章的层次感分明。

二、诗歌入文,更能体现点睛之力。

通过引用诗歌,在文章段首或者段尾展示,可以起到观点鲜明、点睛深刻的效果,也使得老师阅卷时能更快速抓住行文脉络,理清作文思路。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根据行文主旨表达的需要,在文章的合适位置巧妙展开。特别要注意诗歌和理论素材的巧妙结合,要能写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中心思想。

【作文片段2】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昔日秦国嬴政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奋斗的脚步就一刻不曾停止,终得灭除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诗意地生活》

【片段简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诗歌指出人生有三大境界,作者在这里巧妙引用诗歌分析人生三种境界,进行挖掘,总结出了独特的立意——理想、奋斗与收获。正是这三种境界的巧妙拆用,使得文章结构分明,亮点动人。

三、直接引用诗歌,素材丰富中彰显积累广度。

运用这种策略,学生要熟练记住诗歌或者诗歌片段,在符合文章主旨的前提下,一字不错地运用到位。直接引用诗歌的妙处在于文章显得更真实、更准确、更具有论证说理效果、更能够彰显作者积累的功夫和文章的文采。考生运用好这一技法,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积累经典诗歌,多加分析经典诗句,唯有如此,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作文片段3】

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四面楚歌中,当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晳的脖颈,只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你只懂得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仰天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低头是一种智慧》

【片段简析】

这篇作文妙用古代诗歌,论证中心论点。文中开头先引用“大丈夫能屈能伸”导入,接着以反面材料项羽的事例来表明不会低头的人生是一种缺憾,然后又以正面材料杜牧的诗句来表明低头是一种智慧,妙用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引用,对项羽的评价,既有他自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表现其豪情;又有历代诗人对他的评价,三人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文章的深度。诗词佳句的巧妙运用,看似信手拈来,但恰到好处,大大增加了本文语言的魅力。

四、暗引诗歌,化用或融合为自己的语言,文采与深刻在不知不觉间。

暗引诗歌,就是指作者引用诗句等不直接引用,而是巧妙地缀入文章中,或者抽取原文中的部分语句,自己加工,组成新的语句,新的语句既符合主旨,又让人体会到文采飞扬的感觉。运用这种手法,要注意对诗歌内容理解透彻,在运用时,切忌断章取义,切忌牵强附会、不伦不类。

【作文片段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谁在收着满地黄花独自凭栏空垂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是谁在不知归期的巴蜀山地,望窗外萧瑟的秋雨涨满池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谁,在姑苏城外的渔舟里无限愁苦,却成就了不朽的失眠?

雪花是天空的精灵,是儿童的伙伴,银色马车从天上来,小雪花带来了冬爷爷的礼物。而歌者创作出永恒的咏叹调,“北风吹雁雪纷纷”,“万径人踪灭”。冬天如同年迈的老者,在声声鞭炮中,走向远方。

美好的季节,多彩的季节,我们伴着动听的歌声,踏上新的征程。

——《感悟春夏秋冬》

【片段简析】

文章综合使用了多种手法,尤其是引用,文采斐然,意蕴深远。文章第一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间接引用李清照名句领起本段。后文中巧妙暗引,写出秋天的特征。

运用暗引这种手法,考生要注意对诗歌内容深刻领悟,要能够结合作文题目展开论述,适当加以改编,使之符合自己的作文实际。

猜你喜欢

境界诗意理想
诗意地栖居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被耽搁的诗意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