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28李三平付敏刘大力
李三平 付敏 刘大力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为传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多元智能的特点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将多元智能应用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从运用多元的教学观、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 多元智能 应用策略 教学观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4010595),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8-02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1]。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个体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显然在教学中对多元智能的培育正是适应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组织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的工艺知识,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初步学会在机械产品设计中考虑工艺要求,并学会运用工艺知识分析和评价机器零部件结构,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目前,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矛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内容多而杂,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系统性较差,理论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无形中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由于缺乏生产实例的视频资料、三维动态素材模型等,教师常通过静止实例、平面图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抽象而缺乏真实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高校加强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于传统教学,用多元的视角来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努力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工艺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培养出更多研究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应用策略
1.多元化设计课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在加德纳看来,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在每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与其受到的教育和环境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对所授课程进行多元化设计,适时调整课程使之尽量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长。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类型上面,尽量实现特征形式多样化,使相同内容在表达时以多种方式展现,极大限度地挖掘学习者的智力潜能。例如,针对学生对夹具工作原理和零件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制作“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互动软件,对夹具设计中一系列典型的夹紧机构动作进行动画模拟。学生通过观摩CAI教学软件,能够全面了解夹具的组装过程、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定位和夹紧等,增强了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课程设计中易出现抄袭现象,为避免过多学生选择相同的设计题目,教师通过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给定不同类别的设计对象,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分组,对于同一小组的学生根据生产类型的不同细分设计题目。
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做到人尽其才
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因此,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力争做到使每位学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例如,在讲授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时,将讲授内容与实际问题进行整合,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对象,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种智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轨迹,个体智能差异主要在于智能组合的不同,由此使得学生之间存在学习兴趣及学习思维的差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为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构建由生产实例视频资料、三维动态模型和三维人机交互模型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三维人机交互模型,利用其动感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站上,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这种交互性提供了学生参与和控制动画播放内容的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各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还要从科研项目或企业生产实际中提炼教学案例,采用“案例法”教学[3],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4],教师在讲机械加工工艺方案时,可边操作,边讲解,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将评价定义为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旨在发现每个人的职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培养个体与众不同的智能和兴趣,帮助其实现个性和特色发展,增强学习自信心;主张从多元角度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方面,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地削弱了一部分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就教育改革而言,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将多元智能评价与考试等评价方式相结合,优势互补,使评价系统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在评价标准上,我们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差异,分层次制定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相对好的学生评价标准要求较高,而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评价标准要求相对较低;在评价主体上,打破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要求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及家长参与评价,力求从各个层面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真实水平和教学效果;在评价内容上,不仅仅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强调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智能潜力,在基础理论方面,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在专业技能方面,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突出强调学生的专业优势智能;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采用全新的全过程跟踪考核方式,并要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学习成果考核,在阶梯式的评价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果和乐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另外,还可尝试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例如“以考代练”和“以口试代替笔试”等,既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又能更好促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成全.多元智能理论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陈贤姜,锐周晨.改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4):88-89.
[3]葛云,王磊,魏敏.案例法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198.
[4]连奎.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4):74.
作者简介:
李三平(1981-),女,湖北汉川人,讲师,博士,从事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