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规律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28田仁海
【摘要】学生的注意力是促使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是学生能否吸收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注意规律上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注意的范围较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差。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的多样化、合理地提问等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
【关键词】注意规律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1-02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规律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儿童无意注意在小学二年级已有较完善的发展,它在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至小学五年级,有意注意才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应考虑儿童的这一特点。[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是因为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非常迅速,而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比较薄弱,所以在整个小学阶段,无意注意仍然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稳定性差
有关研究表明:七至十岁的儿童注意稳定的时间约在20分钟。[2]低年级的学生对能发声的、运动的、光鲜亮丽的客观事物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一些,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和公式注意就容易分散。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而使注意转移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总的来说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与他们的年龄、活动的性质、兴趣、情绪等方面有关。[3]
(三)注意的范围有限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个人知识、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注意范围比成人的要小。而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人的过去经验,有人用速视器进行实验,在0.1秒的时间内,小学生平均只能看2-3个客体,成人则可看4-6个客体。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浅薄,对于事物的内部联系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因而注意的范围就十分狭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他们能把字和字连成句子阅读,并能注意到句子之间的联系。
(四)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的时候眼睛、耳朵、大脑、双手的配合明显不够。比如他们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步进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注意的事物不熟悉。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的要求,人能够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大脑的转移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灵活而又正确的转移是学习高效率的基础,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的转移性比较差,由一种活动或对象立即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或对象的能力欠佳。大多数情况下是一项新的活动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但他们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活动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注意分配和转移的能力也会逐渐的发展起来。
二、运用注意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巧妙的运用语言的魅力,引起无意注意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人们想要传递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与意见时首先是通过语言来传达。对教师而言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思维混乱或者准备不充分,语言缺乏逻辑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降低,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在所教学的内容上。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语言应该规范精炼,抑扬顿挫,简洁流畅,快慢适中。如果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可以放慢速度,加强语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最好配合上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合适的肢体动作,在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被吸引了。[4]
2.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与实践结合
教学中,教具的选择和制作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特别的重要。比如在讲授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时,可以通过彩色图片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组织教学,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把教学活动安排得多姿多彩,把听、说、读、看、写、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那么学生的注意也能很好的保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就会随着主观意识的增强,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就更强,注意力也就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3.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低年级学生的间接经验感知能力较差,如果不能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话,很多学生是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具体,形象很多,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容易些。
(二)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对于特殊的学生,比如学习成绩较差的或者父母离异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验自身学习的成功来实现。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结果感兴趣,对于那些难以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学科,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对学好该学科的美好结果的期望及憧憬,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学习动机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的,当学生的学习得到肯定时,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努力的学习。[5]
2.巧妙提问,合理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的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是有要求的,提出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如果过于复杂,不能兼顾到基础差的学生,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感觉缺少挑战性而松懈转移注意,课堂的提问应该难易适度,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将教学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开始了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但由于个人知识的欠缺和判断力等原因还无法对了解到的层面做出合理的认知。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现象,将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教师上课时,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事件穿插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想象力,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提升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曾隶.关于中小学生无意注意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9(10).
[2]张灵聪.小学生注意稳定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6(1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高小红,雷体南.注意规律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7).
[5]王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四)——提高注意力的训练[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6).
作者简介:
田仁海(1981.02-),男,侗族,贵州铜仁人,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