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毛泽东的人格财富

2016-05-28张因李健宁

党史文汇 2016年5期
关键词:韶山仁爱毛泽东

张因+李健宁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魅力是他在危难时代引领中国人民获得新生的重要驱力,更是我们繁荣年代应坚守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标准。

仁爱与正义

1919年,毛泽东在追念母亲文七妹的祭文中情深意长地写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尔后,又向好友邹蕴真诉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利人的人,他母亲属于最后一种。这不只表达了子于母的深情,还体现了毛泽东对母亲那种“敦厚慈爱,和善好施”的高尚人格的钦佩和赞颂以及对他的影响。

在出乡关之前,毛泽东人生的前17年是与地理偏僻、民风古朴的故乡交融在一起的。毛、文两家家世家风,传统儒家经典教育以及韶山的乡土文化是促使其青少年时代个性和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其中“母系”对毛泽东的影响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他9岁之前是沐浴着母亲以及外祖父一家的慈爱和宽容长大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再配合家规家训、儒家经典中有关修身正本的教育以及乡土佛风的熏染,“真、善、美”的种子早已植根于毛泽东的心田。而毛泽东也始终不忘母亲教诲,自觉践行仁爱与正义。

仁爱,在毛泽东身上表现为一种对弱小的怜悯、同情之心,一种博爱之怀,是没有功利和杂想的善念。据毛少贤回忆:“他(指毛泽东)经常把自己带的中餐饭菜分一部分给贫穷的汤子林、毛富伢子等人吃;有时发现贫穷的毛十二伢子等没有纸、笔、墨,他就把自己的分给或借给他们用。他从来不欺负弱小贫穷的同学,却喜欢打抱不平,与逞强的、富家的孩子作对。”诸如此类同情和关爱贫弱的事迹,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不胜枚举。常见的像冒雨帮邻居收谷、替父退猪、施送米钱等至今仍在韶山交口相传,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由于常怀爱人之心,明辨是非、维护正义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青少年毛泽东活动的一大特点。1910年,因天灾人祸,长沙出现了饥民暴动,影响波及湘潭、益阳等地。大约与此同时,在毛氏家族中,有个胆大的毛承文带头要求族长毛鸿宾平价散粮,结果被抓进祠堂受罚。毛泽东得知后,与族长讲理,解救了毛承文。韶山钟清生等人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族长把惊堂木一拍,钟鼓一敲,许多小孩都吓跑了,毛泽东却挺身而出,跟他讲道理,说你要打他,要拿出理由来,毛鸿宾理亏,只好不打。当毛泽东讲了道理后,旁边的人一哄而起:‘那不能打,那不能打!结果就没打了。”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社会里,毛泽东耳闻目睹了太多穷苦人民挨饿受冻的事,有的因无钱就医而死去,有的为生计所逼而寻死……这些凄苦惨状在他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对贫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且愿意终生为改变中国的贫弱局面而努力。

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亦是大丈夫。后来,毛泽东也对贺子珍说过:“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②这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始终对贫苦人民充满着怜悯、仁爱之情。

知识与智慧

与前一特质受遗传、教养因素影响较大相比,知识与智慧主要是靠毛泽东个人的后天习得。毛泽东的学习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体现。9岁发蒙读书时就能口诵心解,很快领悟,既不要老师“点书”,也不用填“红麻子”(即填红蒙字),因而得一雅号“省先生”。辗转完韶山多家私塾后,毛泽东又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新式学校学习,成为了师生眼中“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③的奇才。

古人云:“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同大多数人一样,读书也是毛泽东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最基本渠道。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自辟读书之道。他认为,读书犹如修筑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又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④念私塾时,他不仅熟读经书,还涉猎古典名著和时务性资料。进入新式学堂后,饱览群书是其日常习惯,且学有所思,圈圈点点,留下万千笔记。毛泽东把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求,比喻成一头饥饿的牛窜进了菜园,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当固有书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时,他又巧辟蹊径,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在一师期间,他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当过几次“游学先生”,漫游数地,体验了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加深了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可以说,将“死书”“活书”“杂书”三者结合起来品读是毛泽东自创的读书之道。而“知识与智慧”对孜孜求学的毛泽东来说,也早已不是纯粹的名词,而是上升为一种独特的人格特质。

毛泽东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固执的、死板的,而是立足现实,大胆地进行创造、革新。早在孩童时代,毛泽东就爱开动脑筋,做事讲求方法。比如,为了兼顾放牛和玩耍,他就给大伙儿分工,一半放牛,一半采果、割草。时间一到,就把牛拴起来喂割好的青草,伙伴们则集合起来吃野果、做游戏,可谓一思两得。后来,为了外出读书,他又创造性地通过“大宴宾客”的方式赢得了父亲的许可。韶山老人回忆:“这一天,他清早到铺里买了肉,到塘里打了鱼。不久,厨子进了屋,杀鸡办菜,搞起蛮大的场伙。主席只对父亲说:‘爹!今天家里有客来,你老不要出去哒。”当时,毛泽东请来的是毛家、外婆家的亲戚以及地方上的体面人物。吃过饭后,毛泽东当着来宾的面,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东山高小读书的请求。而“请来的客,个个都夸赞主席有胆量、有见识、好主意,……都帮主席说话,搬出古今中外读书好处的话”。⑤就这样,通过发动亲友帮忙以及自己的积极争取,毛泽东实现了他人生第一次转折——出关读书。临行前,他还特意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藏于父亲常用的账本,一来安抚父亲,二来以明心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韶山仁爱毛泽东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1949,毛泽东点将
沁园春·韶山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