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史诗《教父》的叙事理性

2016-05-28程建锋

电影评介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父迈克

程建锋



电影史诗《教父》的叙事理性

程建锋

美国电影《教父》于1972年首映,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因此摘获经典影视的美称,是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电影《教父》是以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为素材,经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的,该电影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金球奖、奥斯卡奖等;2007年,在美国电影协会评比的“百年百佳影片”中名列第二。[1]判断一部电影的故事素材是否能被观众喜爱的主要因素,就是检验故事的叙事理性,电影《教父》所讲的故事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分析观众喜爱的原因,可以通过观察故事的叙事理性来进行。

一、 叙事手法的应用及其转变

电影《教父》中,全知视角这类型古典叙述被应用得十分频繁,其中全知视角主要是指作者的地位处于全知全能的高度,可以说是作品的主宰者,可以操控作品中的各个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所涉及到的场景等,这些无一不是由作者所掌控的。电影根据介绍性的镜头语言,讲述者按照自由的角度去诠释事件以及事件所体现的人物心理特征。全视角贯穿于整部电影,同时也偶尔出现了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等式表达即为叙述者小于角色,对应的,内视角等式表达即为叙述者等于角色,在内、外视角的结合下,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对于观影者还是人物角色本身,都要从外部观察来对角色的属性以及时间的发生进行定位。全视角的选取的目的很实际,纯粹是从娱乐观影者角度出发的,内、外视角的选取全部都是为了达到较好的观影效果,是为了使观众产生悬念和神秘感,从而使观众有继续想看下去的兴趣和理由。观影者在观看电影时,从开始的悬念不断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不仅可以让观影者有一种别样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还可以慢慢体会其中的叙事手法。总的来说,在全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共同合作下,镜头语言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事件发生合理恰当,为电影的事件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影片的叙事表达增加不一样的色彩。

分析电影的主要情节,拿老教父维托的复仇计划为例:各个黑手党家族的“生意”矛盾逐渐恶化,老教父被积怨已久的敌对家族枪击进入医院,自此柯里昂的权势一下落入了低谷,电影通过全知视角的叙事,这些线索都被清楚地说明。老教父病愈出院,主动要求和解,在内、外视角镜头的不断交换下,老教父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显得神秘难测。老教父精心计划,在幼子迈克继承“家族事业”之后安然离去,但是对于复仇计划,老教父却一直没有在影片中提及,这就引起了观影者的好奇心理。最后,迈克知道了老教父的秘密,并且执行着老教父的复仇计划,在迈克说“我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I' m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knows that)”的时候,把镜头从全知视角转化为内、外视角,直到电影最后,才揭晓复仇计划的真正操作者,这样一来,老教父的“智慧”和“伟大”被观影者震撼和佩服,从而成功地塑造了“老教父”这个智慧与狠辣并存的人物角色,与此同时,也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整个复仇事件的顺利进行。

二、 时间与空间上的叙事范式建构

电影的呈现必须要有坚实的社会现实背景,借助气势磅礴的组织,创建一个具备史诗气场和经典意义的环境。电影《教父》就符合了以上所有的要求,从空间上来讲,从美丽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到繁华混乱的美国纽约,把西西里的乡村气息和纽约的城市风采完美地展现在电影里;从时间上来讲,《教父》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结束,期间将两次世界大战的变化演绎在这部电影里。电影以宏大的时间空间跨度作为基础,叙事背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基层、各个方面、各个事态,包括意大利底层市民、农民的日常生活,美国纽约上流人群的经济、政治活动,电影完全切近于一部纪实片。坚实的社会背景和宏大的时空跨度,为《教父》的角色设定和事件演绎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让电影显得更有史诗风格。

从叙事范式方面分析,电影主要把柯里昂家族作为主要社会关系纽带,其中每个人物角色都有其特定作用,各个人物角色都或多或少与柯里昂家族产生一定的关联,而且随着新角色的不断出现,影片事件的发展也变得顺理成章,有条理性。作者只需要稍微为新的角色指明一个去向,就可以让已经完成表演的角色顺利离开观影者的视线,并且为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但如果再次需要这个角色,也可以轻易地请入到电影里。就拿面包师恩佐这一人物角色解析:在电影的刚开始,恩佐有事需要老教父帮助而出现,在得到了老教父的帮助之后,他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而离开观众的视线;然而当老教父受伤入院,迈克需要人手保护父亲的时候,恩佐又适时出现,其原因是因为自己在报纸上看到老教父受伤,特意前来慰问。恩佐的进入和离去,总是自然和适时,情节自然不牵强。

整个电影里面出现了大约一百多个人物,他们的出现促成了不同的电影情节,他们的多样化命运也让电影主题更加深刻和复杂。该电影的主要情节是阐述柯里昂的家族史,但主要故事是柯里昂家族的复仇。身为文学的永久主题——复仇,总是会吸引者不同的人们。电影《教父》中,讲述了一大批来自于美国的意大利移民,他们以复仇为主要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升华了作品复仇的主题,不仅渲染了作品中的异域情调,还再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

电影《教父》海报

考虑到电影的时间限制,不可能在电影里将所有人物的生活进行展示,只能在一些小的口语表达中体现出来,例如:才华横溢的意大利歌手尼诺虽然经过了无数的挫折后达成了愿望,得到了成功,但是,最后却用酗酒的方法选择了自杀,这个任务的设定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真实写照;美国主流社会的优秀女青年凯诚实善良,她和迈克尔的爱恨纠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衍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警员奈里,原本是一个具备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最终却沦落为黑帮成员……这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在情节线索的推理下,显得那么真实和悲惨,不仅使观影者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更进一步的加快电影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升华。

三、 叙事理性中的角色创设

电影《神父》身为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塑造了不同的生动感人的人物角色,角色的独特魅力既来自于其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成功创设,也来自于电影对人物介绍的别具一格。

电影对来教父这一角色的创设方法深入人心:对于老教父的经历活动,观影者可以借助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透漏出来,或者是借用镜头语言来进行第三人称的叙述;相对于老教父的心理活动,其他人物角色只能观察其声音、动作和表情来揣测和分析,需要观影者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观察。老教父是一个西西里孤儿,他的父母亲被仇人杀害,无奈自己孤身一人逃往美国,在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他成为黑帮势力、政治界和商业界影响力最大的“教父”,电影把老教父这一角色表述得合理且史诗化。老教父虽然身在美国,但其仍然无时无刻不遵守着西西里的道德传统,虽然是黑帮的老大,但是却也有他自己的底线,他甚至创建了西西里式的地下帝国,公然藐视现实法律。老教父角色的创造在内容、描述和风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电影主要把人物经历作为主线索,在第三人称的描述方式下,让情节更加浪漫和悬疑。总的来说,老教父形象具有传奇的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在电影叙事语言的引导下,突出了强大的主观性,进而导致观影者和影中人物都无比崇拜和信服老教父。

在老教父形象的强烈对比下,新教父迈克的形象就显示出了其性格的完整性和混乱性。电影刚开始介绍迈克在知名大学就读,志愿从军,参加二战并且获取了光荣勋章,最后升任为军官,也就是说,迈克是一个在美国主流价值观影响中长得的具有健全性格的优秀青年。电影的最后,迈克虽然继承了父亲的“家族事业”,成为柯里昂家族的第二代教父,但是,迈克的这种身份转换并不牵强,对于整个电影的发展和事件的推进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他特有的知识背景以及生活阅历,使其看到了美国法律背后的荒诞以及执法人员的虚伪,再这样的环境下,他毅然逃往西西里,并在西西里遇见了自己的爱人,然后与之结婚,当迈克看到自己心爱的妻子阿波罗尼亚被敌对家族所杀,与此同时得到消息自己的大哥也在美国被杀,迈克西西里的幸福生活最终还是被摧毁了。为了家族的希望和父亲的期望,也为了为哥哥复仇,迈克顺理成章继承了黑道家族的事业,对美国社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最终从一个优秀的青年转变为一个残忍的黑帮首领。[2]

电影的主题揭示了现实生存的悲剧性,借助迈克坎坷的人生历程来进行诠释。(一)终极关怀的缺少源于信仰的破灭:现实世界的法律往往都使信仰幻想走向绝境。迈克的转变就是其面对社会的残酷,无奈抛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学会了当时教会的虚伪。(二)人际交流沟通的约束条件就是现实关系带来的孤独感。在面对至亲时,迈克内心的挣扎和困苦不能对其进行倾诉,更无法与家人做到精神上的完美契合;面对现实利益时,迈克只能选择沉默以对。迈克深知,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他必须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肮脏之事,要狠下心来对付敌人,只有承担了这份孤独,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

结语

电影《教父》被誉为美国工业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被人们喜爱和赞誉,其受喜爱的原因有多种,如情节扣人心弦,台词引人深思,演员的演技较为特色且具有很深的功底,但是追溯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独特的叙事艺术对其内容的完善和事件发展的推动。叙事理性在电影的叙事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为影片提供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观众的兴趣,增加观众喜爱的程度。基于此,研究影片叙事理性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电影《教父》叙事理性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诸多的优秀点睛之处,这些叙事优点可以为今后的影视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蒋薇.从电影《教父》看黑帮类型电影[J].艺术品鉴,2015(8):95.

[2]吕智博.从炼狱到炼狱——论电影《教父》的人道主义双重性[J].青年文学家,2014(12):11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殖主义视域下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思·希尼对其民族文化的建构”(项目编号:2015-ZD-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建锋,男,河南开封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博士生,河南科技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教父迈克
《教父》上映50年:科波拉这部影片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手党为背景,表现的无疑是幻想破灭的70年代
嗨,迈克
一口袋的吻(上)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苏宁教父 张近东
《教父》45年一直被致敬,从未被翻拍
教父
特别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