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珠街根植于千年农耕文明的美食
2016-05-27
在曲靖市的中心麒麟区,有一个名气不显的地方——珠街,珠街街道位于麒麟区东部,南盘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受水的灌溉,这里在公元前14世纪就开始了稻作农业,考古发现在珠街扁窟坑内存在大面积炭化稻,证明这里是我国人工栽培粳稻较早的地点之一。受水的恩泽,这里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珠街八塔台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足迹。数千年的岁月流逝中,珠街似乎从来没有显赫过,但却一直默默前行。珠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在南盘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基础上的珠街小吃渐渐散发出它们的光芒。
曲靖是南中国第一大江——珠江的源头所在,这里是珠江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珠江上游的南盘江,已经超越了地理位置上的珠江之源,而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经济之源。因为有了珠江源头的涓涓细流,才造就了珠江流域的千里沃野。在这条母亲河的滋养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风光旖旎,物产富饶。在这个基础上,“游在云南,吃在曲靖”,曲靖的美食文化作为云南文化中的美丽奇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以“沾益辣子鸡”为代表的鸡系列,以“羊八碗”“全羊席”为代表的羊系列,以蜚声海外的“宣威火腿”为代表的火腿系列以及回归自然、农耕文化凸显的一批地方名特小吃系列,共同汇成了曲靖餐饮美食文化大餐。
在曲靖市的中心麒麟区,有一个名气不显的地方——珠街,珠街街道位于麒麟区东部,南盘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受水的灌溉,这里在公元前14世纪就开始了稻作农业,考古发现在珠街扁窟坑内存在大面积炭化稻,证明这里是我国人工栽培粳稻较早的地点之一。受水的恩泽,这里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珠街八塔台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足迹。数千年的岁月流逝中,珠街似乎从来没有显赫过,但却一直默默前行。珠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在南盘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基础上的珠街小吃渐渐散发出它们的光芒。
一个重新书写云南历史的地方
八塔台古墓群位于珠街街道三源村委会董家村,地处东山脚下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八塔系指由8个相伴而又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8个封土堆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左右,最大者直径约四五十米,最高者约10余米,其大小高低各自有异。
八塔台的发掘始于1977年,近40年过去了,八塔台依旧是个谜。直到我们来到这里时,发掘仍在进行中,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说:“发现了什么?由于还没有经过国家鉴定,目前不能公布。但这些发现可能会颠覆云南的历史。”
1977年至1982年,先后对八塔台古墓葬群的一、二号古墓堆进行了七次发掘。发现古墓葬群的延续时间大约从春秋至明代初期2000多年的古墓葬堆积,这种既互相叠压又有打破了前面各时代墓葬的关系,为云南省的考古发掘中乃至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引起考古界的重视和瞩目。八塔古墓群共出土殉葬物品1600多件,这些文物种类繁多,特别是青铜、陶土制品,造型美观,工艺水平较高,为丰富滇东文化、探讨夜郎文化、了解古代曲靖的历史变迁及民族融合诸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八塔台青铜时代的封土堆墓,在云南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火葬墓也是云南当时发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出土葬具(即火葬罐)和随葬物品系统而比较完整的一次。1987年八塔台古墓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个封土堆,仅仅发掘了2个,就已经展现出不凡的魅力。这些重重叠叠古墓葬群堆积成的文化层,犹如翻阅一部厚重的记载云南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而那些出土文物俨然就是一幅幅立体的画和一首首无声的史诗,图文并茂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上的往事。这部“文献”还有六本没有翻开,考古学家正在试图破译这个深埋在地下的谜,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家族辉煌的见证
大箐口古代民居坐落于珠街街道中所大箐口村,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箐口村张姓家族的老宅,张姓家族于1652年由沾益史家坡迁到箐口村至今已延续13代人。张氏家族辉煌于清道光年间,在清道光二年张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张登元科式中第二十七名武举人,其弟张成元为同年科式中文举人,可谓文武双全。道光十四年兄弟二人在家乡中所大箐口村盖起了2座汉式青砖四合院,院落坐东朝西,共设七间四耳、两厅、五偏三院、三道大门,院内木石雕刻装饰组部、花格门和雕楼屏门尤为精致,特别是二楼上特大的一个神龛,材料考究、做工精细,反映了传统汉族民居的建筑和文化特色。民国年间大箐口一代匪患肆虐,张氏家族后代张正武在1937年在老宅前面加盖院墙,分别修筑两座碉楼,防患于未然。碉楼取青龙之势,右边还有一座中式碉楼,为白虎之意,碉楼为拱形石门,楼上有射击孔等防御设施。现今,这两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宅还住着张氏家族七户人。
这座带碉楼的老宅院建筑座落在村子中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左边这座建筑风格颇具西洋风格的碉楼,碉楼为拱形石门,楼上有射击孔等防御设施,石刻、石雕在破四旧时期遭到破坏,上面的雕花和文字已看不清楚,据上年纪的张家后人回忆,刻有对联一副,上联:百忍堂中有太和;下联:一勤天下无难事;横批为:清和世第。两座碉楼围着的三大院落,虽然院门已破败,飞檐也缺失,但从现存的雕梁画栋门厅、雄伟的八字门结构还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的威风。?
从历史中走来的珠街饮食文化
珠街依托于南盘江的水利,形成了曲靖坝子中的鱼米之乡。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融合,再加上富饶的物产,从扁窟坑到八塔台,再到大箐口,数千年来,珠街饮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随着“游在云南,吃在曲靖”的推广,作为曲靖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珠街美食逐渐浮出水面。
南盘江的灌溉之利,使珠街盛产稻米,据说曲靖著名的蒸饵丝,必须用珠街大米来制作,才有其独特的香味。珠街人在南盘江畔养鸭、养鱼,又形成了珠街的两大美食:老鸭子和蘸水鱼。老鸭子是唯一以珠街命名的美食,无论在昆明还是曲靖,招牌都是“珠街老鸭子”。老鸭子是曲靖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餐饮,据说制作来源珠街乡西海黄泥坝张氏祖传秘方经后人结合当代饮食习惯和养生理念加以精致秘制得来,选用自然放养2年以上的老鸭子,将老土鸭去内脏,洗净。锅上火,注入油烧热,放入姜片、香料炒香,加入土鸭、竹笋、火腿、虫草、高汤、葱丝,小火炖50分钟,装碗,点缀即成。出锅后香味四处洋溢,更具有止咳润肺的作用。
蘸水鱼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与传承,成为了珠街有名的地方特色美食,其主要得益于珠街种类繁多的淡水鱼资源,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原生态的养殖方法,鱼肉品质上乘,加入盐和姜片放入汤锅煮熟即可食用,简单的烹饪方法保留了鱼肉本身的蛋白质、钙、磷等多种营养元素,营养价值极为丰富。鲜嫩爽滑的鱼肉,搭配10余种调料精心调制的蘸水,香辣爽口、美味诱人,清淡的鱼汤喝起来香甜可口,让人吃后赞不绝口。
花椒鸡是一道很有珠街特色又受人喜爱的百姓佳肴,该菜品在珠街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花椒鸡做法简单,取本地饲养的土鸡切块加入调料腌制后,放入油锅与本地盛产的青龙花椒及花椒芽菜烹炒至熟即可。花椒芽菜是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其色泽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因为原料的品质优良和生态健康,吃起来鸡肉鲜美嫩滑,麻辣咸香,花椒芽菜麻香宜人,开胃爽口,十分过瘾。此菜品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并且具有跌打骨折调理、活血化瘀调理和高血压调理的作用。
黑皮子是珠街的一道传统美食,黑皮子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们日常所必须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黑皮子的外观棕红发亮有光泽,肥瘦兼有,吃起来肥而少腻,是不亚于红烧肉的一类美食。来到珠街若是赶上了大年小节、婚丧嫁娶这样的大日子,庄户人家就上“八大碗”,具体是哪八碗并没有确定的标准,但黑皮子是必不可少的。
流传于乡间的珠街小吃
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珠街物产丰富,小吃种类繁多,许多在外的珠街人,每每回忆起珠街都要说起那里的种种小吃。而曲靖城里的人,到了珠街的街天,都要去那里大吃一番,饱食而归。
来到珠街小集镇,随处可见卖凉粉的小摊挤满络绎不绝的食客,小小的凉粉流行于中国各地,虽说珠街凉粉没有多大名气,但一碗酸爽的凉粉足以勾起几代珠街人浓浓的乡愁。珠街凉粉品种繁多,既有洁白如玉的米凉粉,碧绿如冻的豌豆凉粉,也有色泽鲜艳的薯类凉粉,凉脆爽滑的凉粉加上红色的油辣椒、绿的香菜,以及麻油、香醋、细盐、蒜汁等调料,清凉酸爽、让人垂涎,它既是路边摊上清热解暑的上品,也是宴请席间的美味佳肴。珠街中所白豆腐的特点在于使用中所村的龙潭水精制而成,龙潭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加上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豆腐制作技艺及优质的黄豆原料,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逢珠街赶集日,许多城里人纷至沓来,就为喝一碗鲜香可口的豆花,购几块新鲜软嫩的豆腐。
珠街麻花虽赶不上天津大麻花、山西稷山麻花出名,但在珠街人的印记里也是一个传承多年的古老美食,珠街麻花以甜香酥脆而诱人,其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热量适中、低脂肪,而且存放几个月也不绵软、不变质、不走味,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而珠街馓子采用上好的面粉,加少许食盐用水揉成面坯,然后饧面、切条,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食用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然后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黄焦脆的馓子。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后入口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