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张”真与弓箭有关
2016-05-26周六
周六
张姓很普通,我们介绍这个姓的时候常将其拆成“弓长”二字,顾名思义,其得姓来源最早是和制造弓箭的人有关。
如果说张姓起初是和武相关,到了后世张姓又和文扯上了关系——通俗的打油诗就是张姓人发明的,是谁呢?
这是一个超级大姓!
张姓的来源跟我们讲的“弓长张”还是很相关的,是黄帝之后挥的后代。挥是干吗的呢?弓正(古时官衔名)。一听就知道了,做弓箭、制造军械的,用现在话讲就是装备部的一个领导。后来他的后人就以职业为姓,改姓张。因为这一支一直住在青阳(今河北清河县东),所以被称为河北张氏。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另外一支也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不像挥与黄帝血缘那么近。
这一支的祖先是谁呢?晋国一个叫解张的大夫。这个大夫字张侯,所以他的子孙就姓张了,跟做弓箭没什么关系。这支张氏历代都在晋国当官。公元前403年,历史上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分了。于是,解张的子孙除部分留居当地以外,大部分就开始随三国都城的迁移而迁移,逐渐分成了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所以河北张氏除了挥的后代,还有一支就是解张的后代。这两支有着很遥远的血缘联系。
第三种,出自赐姓或者是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就赐其姓张。当时有些兄弟民族没有姓,动不动就爱赐姓的诸葛亮就说:你们这一片的人姓什么,那一片的人姓什么。这就是云南这个部落张姓的由来。所以云南的张姓除了外边迁进去的,还有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当地人。
还有很多张姓是自己改的,最有名的是谁呢?魏国的大将张辽。这人本不姓张,而是姓聂。
还有很多兄弟民族,像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民族当中的好多人因各种原因而改姓了汉姓张。
韩、魏、赵瓜分晋国之后,张姓人口就开始散到三个诸侯国。根据记载,晋朝的时候,中原的张氏已经开始迁到福建了。唐高宗年间,跟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中原张姓大规模地往东南沿海走,参与开发了漳州、泉州。后来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一带的一支张姓随同前往。
渐渐地,福建张氏就成为张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初开始,闽、越的张氏就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来又到海外去谋生。
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当然在别的民族当中也有,也很复杂。作为顶级的大姓,张姓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大家翻开《二十四史》,哪一部史里面没有姓张的?讲不胜讲。所以我就不讲这些非常堂皇的人物,来讲一个大家不太知道的人物。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人特别喜欢写古体诗,诸如七律、绝句之类。但是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毕竟间隔得比较远,所以写出来的往往是打油诗。可是大家知道吗,打油诗不是新东西,唐朝就有了。谁发明的?一个姓张的人。谁呢?张打油。张打油是河南南阳人,其真名不为人知,人们都叫他张打油。关于他的身份,一种说法是个读书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游民,反正没什么名气。但是这个人特别会写诗,他写出来的诗跟当时李白、杜甫的诗都不像,有点像顺口溜,因为他叫张打油,人们就称他写出来的为“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打油诗是《咏雪》。这题目多好啊,怎么写的呢?
有一天,南阳一片大雪,千里冰封,到处白茫茫一片。有人说:“哎,张打油,来首诗。”张打油说:“行,我来一首《咏雪》,就四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江山一笼统”,到处都是白色的,所以说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雪一掉进井水里就化了,显得井上有一窟窿;“黄狗身上白”,黄的狗,雪给它盖住,变白狗了;“白狗身上肿”,白上加白,狗肿起来了。这首诗很有名,是中国第一打油诗,多么棒的一首诗!现在写打油诗的,那可是要奉张打油为祖师爷的。
家里有茶缸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茶缸外壁上老有一些格言,其中好多都印有一首《百忍歌》。说的是要忍耐、忍是福之类的训诫。其实,《百忍歌》是张氏的家训,是隋唐时以治家有方著称的张公艺的作品,意思是说:人在不如意的时候,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多忍一忍。我建议大家多看看这个张氏的家训,对于我们的修养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