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2016-05-26缪晓燕
缪晓燕
阅读的本色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共生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阅读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形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提供实践路径。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的经验和体验没有被激活,那么就不可能有效激活学生,甚至容易误入歧途。
一位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运用周瑜和苏轼两个人的形象对比手法进入教学的主题。教师播放周瑜和苏轼的两人形象图照,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人的形象进行描述。学生马上说出周瑜的“卓越非凡、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大将风范,而与其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轼的“老态龙钟、失意悲催”,最后点出“落差”。由于在此分析中占用的时间比较长,还有不到10分钟就要下课了,但他的教学内容还有三分之二,很明显,这节课是无法完成了。
把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两个人放到一起比较本身就是欠妥的。其实苏轼也曾少年得志,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名声享誉京华。作为一名教师,对待文本的教学,必须把握文本的整体,对文本所蕴含的时代与背景具有先知先觉,有着充足的体验,组合课内外丰富的资源,赋予教学内容新的内涵,才能不至于让教学偏失。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的平等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师生观念的碰撞,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本内容变成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把对文本的理解生成为自己独到的见解,激活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原打算利用“催泪”的故事情节去煽情课堂,激发兴趣,没有想到在讨论主人公形象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发问:“哈尔威真笨!他完全有时间逃离,可他为什么要镇定自若地去死呢?毕竟生命无价啊!他的死有价值吗?”学生的问题一下子让教学变得复杂起来,教材的本意是赞扬主人公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而这位学生的评价却出现了与教材相违背的观点,如果不能驾驭好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调整教学思路与观点,那么一定会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于是,我马上就此设计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告诉学生应明白几个观点:一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受到不同时代背景和区域文化所影响;二是人生的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三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应该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我接着把作者雨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呈现给学生,然后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课文的价值和有意义,认可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内心世界。
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拓展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教学不会因为生成而偏离教学目标,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也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或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或图书室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阅读教学延伸出鲜活的内容。在一次讲座中,主讲人讲了一个关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节典型的阅读教学片断,很受启发。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身上着火?”“他被火烧了真能一动不动地趴着?”等问题。窦桂梅老师把学生的这些质疑当作一个契机,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到课外开展探索研究,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图书查阅以及拜访历史老师等方式,汇报出如“战斗之前战士预料到敌人可能会放火,因此就把自己的身上都浇了水,而邱少云是通讯兵,身上有许多文件资料,就没有浇湿自己,因此他着火了。”“邱少云因为已经被浓烟熏昏过去,所以他才能趴着不动。”
这样的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课堂的生成现象,既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有效地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了知识、情境、情感、言语的共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阅读素养。
总之,阅读教学是师生、师本、生本对话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茗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