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动手做”活动特点及功能
2016-05-26樊继波
樊继波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活动设置的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由于在数学课程中设置“动手做”的活动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
基于这样的理念,2012年苏教版新教材专门开设“handson”版块,一共安排了37个“动手做”的活动。每一册均有至少1项,多则6项的“动手做”的活动,使得活动的内容明显增多,活动的目的更清晰。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活动的特点
1.操作简单
所有的活动内容虽然丰富,但步骤都很简单,也不要特别的技术,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学具的要求也不高。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之后,由旧教材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巧妙的剪纸”改编为三年级上册第85页“奇妙的剪纸”动手做的活动;又如,在认识“升和毫升”之后,由旧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4页例题改编为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自制量器”动手做的活动。这些“动手做”的活动开设,既巩固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增强了审美情趣。
2.生动有趣
如新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学完“可能性”之后,安排第69页“摸球游戏”动手做活动:“两人一组做摸球游戏。一人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放入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共6个,另一人摸球。每次任意摸出1个,摸后放回,共摸30次。记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再根据记录的结果判断口袋里的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打开口袋,看判断是不是正确,正确的算赢。再提出要求,两人交换,重复上面的游戏,看谁最终获胜”。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游戏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又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境探索
情境可以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背景,也可以是某些实物或者学具。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之后,由旧教材六年级下册动手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改编为六年级下册第19页“测量土豆的体积”的动手做活动;再如由旧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页第13题改编的六年级下册第96页“设计包装箱”的动手做的活动和三年级上册学生学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之后,教材第82页安排“动手做风车活动”,等等。通过这样“动手做”活动的安排,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并且这种经验和方法又为学生在解决以后的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策略。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活动的功能
1.强化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
此套数学教材“动手做”专栏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不仅体现了教材是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编写,教材的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陈述,而是知识内容与方法的结合体,教材没有正式的知识介绍,也没有指令式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认识和经验。
2.动手做活动的重心在于“得”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怎么学习对他学会什么东西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教材之所以开始“动手做”的目的所在。可见,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历程,重心在于知识的获得。学生通过实验与操作,探索数学概念、经历数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自我认识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索、对话、讨论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向老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伴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获得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影响和促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