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产业还是插科打诨?
2016-05-26
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儿,可不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他们要拍电影,小米,聚美优品告诉也要拍电影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从打车到旅游,互联网企业不断渗透进入传统行业领域,完成其自身生态或企业战略布局的同时,也试图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风口上的影视业
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迎来新高潮,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回归后宣布成立小米影业。而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也联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合资成立哔哩哔哩影业有限公司,致力于针对90、00后下一代用户的影视投资和IP开发。聚美优品也宣布成立影业公司聚美影视。而在这一连串互联网企业进军影视业运作的背后,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BAT早早地便在影视领域跑马圈地,正是由于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进驻,让影视业互联网化趋势相当明确,风口上的行业领域总会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互联网企业如此踊跃的举动,真能用互联网思维改变整个行业还是插科打诨呢?
“互联网+”的影视业新时代
100元投资拍电影、大数据精准预测票房、病毒式口碑营销、从在线付费播放到衍生品营销……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利用互联网产品和模式,来运作包含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相关衍生物。
“互联网+”的思维可以让整个影视业变得更开放,消费者喜欢看什么互联网企业就拍什么,从《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同桌的你》、《盗墓笔记》到《魔兽》,充分利用网络IP拍摄消费者想看的电影成为影视业的一大趋势。“互联网+”拥有的流量、粉丝资源更能成为电影票房的有利保障。
互联网企业进军影视业并不是突然起意,从“网上购票”到“参与推广”乃至“打包营销”,步步为营的积淀最终让互联网企业决定深度参与影视业,自起炉灶玩起了拍电影。但并不是所有成立影业分公司的互联网企业都有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当前互联网企业抢滩影视业的举动,更多是受到了整个产业链运营背后利益的诱惑。
全产业链运营的诱惑
跨界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跨界成功的诱惑却绝对让人难以拒绝。以网络IP孵化为例,互联网企业本身拥有或者通过相对较低的成本掌握了大量文学、音乐、动漫等IP资源,依托本身的宣传覆盖和线上流量,能够轻松完成对互联网IP的深度挖掘,尤其是乐视、优酷这类本身就拥有视频网站的平台,更容易完成整个产业链的闭环,从而完成生态圈的构筑。
以腾讯为例来看全产业链的运营的价值,其腾讯文学能够获得大量网络文字IP,而配套的腾讯音乐、视频能够完成全方位立体地IP价值拓展,再加上本身QQ、微信两大体系的推广,加上京东和自身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完全能够在自身体系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生态圈的角度看,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业完全是必然和必须的。
互联网企业扎堆涌入影视业的确能够为这一传统行业带来不小的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挤进影视业的互联网企业本身并没有像乐视、优酷一样在视频领域耕耘多年,也没有类似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他们的生态圈布局需要,仅仅看重的是影视业的“造富”能力,其背后可以说是赤裸裸地对产业链利益的掠夺。
当暴风科技10.8亿拿下吴奇隆旗下江苏稻草熊影业有限公司60%股权、唐德影视8亿拿下范冰冰空壳公司等一连串动辄数亿的资本运作令人炫目的同时,我们已经来不及去讨论《左耳》、《小时代》、《前任攻略2》、《命中注定》、《栀子花开》这类低工业化粉丝电影是否真的能推动影视业发展的话题了,更多令人担忧的是资本运作下的短视化趋势。为了博取资本欢心,为了下一步电影拿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连《叶问3》都需要刷票房来满足金融运作需要时,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巨头玩电影真的靠谱吗?
从商业模式到孕育文化
影视作品从小处看是人们精神娱乐的粮食,从大处着眼是民族文化的沉淀与浓缩,但求新、求快的互联网运作模式,真的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帮助影视业完成摄影、美术、制作、特效等产业链环节的成长吗?从目前的互联网大片来看,这恐怕仅仅是美好的愿景而已。除了压榨网络IP,制造快餐文化并通过前卫的商业模式完成产业链营销外,互联网影业并没太多帮助整个电影工业水平进步的举动。单靠“剧本”和“粉丝”,真的以为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吗?
写在最后:互联网企业的突围
截止去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看似很不错的发展空间但扣除黄发垂髫人群后,还剩多少呢?当线上流量增长放缓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想要继续实现高增长,不得不把目光放到线下流量上来,相对传统单一的互联网“生意”而言,横向或者纵向拓展,向着生态圈发展是不错的选择,而对餐饮、旅游、影视业等传统线下业务的布局也是互联网企业想要摆脱传统线上竞争,通过线下努力渗透进入用户生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