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物理时应关注的几种重要思维
2016-05-26柳格彬
柳格彬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能得到显著提高,虽然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笔者近来研读了一些物理学史,发现有几种思维方式,对于教师思考物理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大有裨益.
1 形象思维
诗人写诗,画家作画,需要形象思维,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物理学家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同时,也需要形象思维,却不是人人都明白的.
形象思维在古代的科学家那里,早已有之.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形象思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砖块”,也是形象思维.
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形象思维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87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经过科学的抽象,发现电子,了解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但是原子核和电子看不见,摸不着.他们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实验的手段不能直接解决,科学的抽象方法也不能回答.这时候就需要在思维中形成一种似乎回到了直观之中的形象.第二年,汤姆逊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构思出一种西瓜瓤式(又称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模型:西瓜瓤象征着原子内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西瓜子便是带负电荷的电子.1944年,日本的长冈半太郎构想出一种圆圈式的原子模型:原子核在中心,电子全部在某一层圆圈上,围绕核旋转.1911年英籍澳大利亚科学家卢瑟福,又构想出一种小太阳系的原子模型:原子核在中心,电子像各个行星绕太阳转一样,各自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转.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物理研究过程中,如果只有抽象思维的规定性,而无形象思维的形象性,认识不会活跃,不会丰满,形象的模型越是逼真,抽象思维的概念就越是趋于准确.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必要补充!
2 动态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其实,作为物质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思维,也应该是动态的,我们要学会用动态思维看问题,学会从运动中把握各种联系.
就拿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来说,动态思维简直是功不可没.安培和法拉第都做过磁生电的实验,安培失败,法拉第成功.法拉第开始也跟安培一样,是将磁铁静止地放在线圈中,年复一年地等呀,盼呀,始终看不到电流计的指针有丝毫偏动.尽管电流有磁感应,是电在流动的情况下出现的,但他们都未注意到这一点,都未想到只有在磁棒运动的情况下,线圈上才能产生电流.后来法拉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将磁棒从线圈中抽出来,发现电流计的指针摆动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动作,法拉第摸索了六年之久!
安培和法拉第六年中的失误在哪儿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想在静止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懂得从事物的运动中去把握联系.所以,我们学习物理时,要注重运用动态思维思考问题.比如,在分析波动图象中某个质点在上一刻或下一刻的运动趋势时,就一定要在头脑中让质点“动”起来,上下坡法、头头尾尾法、微平移法、逆波同向法等方法,都很好地运用了动态思维,为解答这一类难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 辩证法思维
辩证法思维在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用途极大,但众所不知的是,它在物理学领域中,也能够自由驰骋,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905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根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提出了光量子论,认为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理论传到德布罗意的耳朵里,他马上把问题倒过来考虑:既然光量子论把过去认为本质上是波的光加以粒子化了,那么,过去认为本质上是粒子的东西,是否也具有波动性呢?他循此前进,于1924年提出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并且列出了粒子与波互相联系的量的关系式.不久,他的假说就被戴维逊、革末等人的实验所证实,成了一条新的普遍法则.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两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面.可以从那个侧面透视到这个侧面,也可以从这个侧面透视到那个侧面;可以由此转化到彼,也可以由彼转化到此.而每一次透视和转化,都将为世界增添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如何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物理问题,这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物理时的一个自觉行为!
4 殊途同归思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生同样的病,可以吃中药,可以吃西药,也可以问诊于针灸师,中医侧重从整体求部分,西医则强调从部分求整体,两者沿着不同的方向,结果却都能把病治好,这在医学上称为“同病异治”.
其实,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也很常见.同样一批经验现象,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概括,出现不同的科学模式及技术体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运载工具,各有各的路径行踪,但都能渡过科学的大海,达到成功的彼岸.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殊途同归”思维.
分析能量守恒的发现过程,我们就能对殊途同归思维感知一二.在1842年到1847年间,欧洲有四位彼此相隔的科学家——德国医生出身的青年物理学家迈尔、英国青年业余物理学家焦耳、丹麦科学家柯尔丁、德国军医出身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赫尔姆霍兹,先后公开发表了关于能量守恒的论文.四人当中,除了赫尔姆霍兹以外,都是在完全不了解其他人的研究情况下进行的.在他们之前,欧洲已经有卡诺、摩尔、法拉第等八、九位科学家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内了解到能量守恒的个别情况.大自然的能量变化方式为什么在同时代被十几个人分别窥见?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S·库恩分析了他们的著作,发现自从1800年伏打发明电池以后,能量转化的不同过程相继涌现:电可生热,可生光,可电解化学溶液,可生磁,磁又可生电,运动通过摩擦也可以生电,蒸汽机的热转化为功,而且都有当量关系……这些新发现,使原来那些彼此分离的知识结成一个联系网络.这些知识先是被人们分别单独地掌握,而后被人们从整体上掌握.不同的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能量转化过程出发,相继追溯其他能量转化过程,最后便导致了大体相同的结论.
总之,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则是好的开头必不可少的.对于今天刚刚接触物理学的中学生,要想在物理学的科学天地中自由翱翔,掌握一些好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