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孝母情怀
2016-05-26尹晴
尹晴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陈昌礼早年是私塾先生,举家迁往成都后,在重庆盐务局当抄写员,每月赚6块大洋养家糊口。母亲黄培善出身于大户人家,嫁给陈昌礼后,自甘清贫为陈家生儿育女。在陈家5个子女中,陈毅排行第二。
陈家以“耕读传家”,家风和顺。陈毅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他5岁读私塾,9岁时进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渎书,12岁考入成都德胜乡高等小学读书,15岁考入甲种工业学校,17岁考上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母亲是陈毅少年时期品行的主要培育者。即便当了元帅之后的陈毅,对母亲的训言也铭记在心。而陈毅对母亲的孝顺在乡邻中也被广为颂扬。
1962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一次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便抽出时间回家探望母亲。此时母亲已经重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服侍母亲的人刚刚给老人换完不小心尿湿的裤子。看到儿子回来,母亲非常高兴,边拉着儿子的手说话,边用眼神示意身边的人把刚换下的脏裤子藏到床下。细心的陈毅看到了这一幕,他笑眯眯地装作没看到,坐在母亲床边,关切地询问母亲的病情,聊着家长里短,母亲的话也多了起来,慈爱的目光望着儿子,仿佛眼前这个已经鬓发斑白的二儿子仍是当年私塾里的小顽童。
陈毅一会儿给母亲掖掖被子,一会儿找来梳子,给母亲梳理一下头发。他抚摸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回忆起当年为了供养5个子女读书,刚强的母亲放下富家女的身段,租几亩地种庄稼,卖得的钱贴补家用。如今,儿女长大成人了,母亲却躺在病床上,而自己为了革命事业,也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想到这里,陈毅内心百感交集。
跟母亲聊了一会儿。陈毅站起身环视四周,似不经意地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一愣。羞赧地说:“是脏了的裤子,一会儿叫阿姨洗洗就是了。”
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服侍母亲的阿姨急忙把裤子捡起来,要去洗。陈毅抢过裤子,动情地对母亲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陈毅把尿湿的裤子和其他脏衣服都收拾到一起,端到井台上认认真真地洗起来。太阳暖暖地照在这位开国元帅花白的头发上,对母亲浓浓的爱,都定格在这一瞬间。
1963年春天,母亲不幸去世的噩耗传到北京,但因特殊的公务活动,陈毅不能回家乡奔丧。处在极度悲痛之中的陈毅给大哥孟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已遵嘱寄600元作母亲后事料理费,又每月寄60元给父亲作开销。全国仍在克服困难中,希不要再让省方补贴,至要至要。否则,蒙格外照顾,于心不安。希大哥、三弟、三姐、漱秋不要怪我。我一生都想努力克己、守纪律,不愿累公家。此是实言语也。”
陈毅当时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平时,陈毅衣着朴素,除了外事活动和开会之外,夏天总是一身旧布衣。冬天是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处还打着补丁。这种优良的简朴作风,也是陈毅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并且传承给了自己的4个子女。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