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突破口 写出“老典型”的新意

2016-05-25刘晓伟危立平李幽幽

中国记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阎肃

刘晓伟++危立平++李幽幽

内容提要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是一位曾经被广为宣传的典型人物,2015年9月,阎肃同志生病住院,空军党委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后,《空军报》就阎肃同志典型宣传进行内容创新,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 典型报道 阎肃 空军报

阎肃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早在2010年,新闻媒体就已经对阎肃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报道。2015年9月,阎肃同志生病住院重度昏迷。2015年10月26日空军党委作出开展向阎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到12月24日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空军报》先后推出“讲述阎肃同志军旅人生”“解读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专访阎肃同志的身边战友”“开展向阎肃同志学习活动”四组系列报道,刊发稿件5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13篇,共计10多万字,此次典型报道持续时间之长、规模强度之大、部队反响之好在《空军报》历史上也是少有。

阎肃是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践行者,是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对阎肃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典型人物的“二度开掘”,必须以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视角、寻求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盘点《空军报》精心组织策划的阎肃典型报道,无论新闻体裁的多样性,还是报道方式的多样化,其中的一些创新之举可圈可点。

一、准确定位:高度凝炼阎肃时代精神

典型是时代的印记,每个典型身上蕴含的精神特质都与这个时代的需求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先进典型就是人们精神崇尚、价值取向的引领。

因此,典型报道要出新出彩,就要跳出一时一域的局限,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提炼典型的“神”。阎肃小时候上的是教会学校,一名年少的宗教信徒因为受到进步思想的感召,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的信仰者、追随者。从大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到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再到参军入伍当上文艺战士,阎肃一辈子抱着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一辈子用歌唱的方式赞美党、军队和人民。

阎肃85年人生长路,可以说走过了战火硝烟,经历了大风大浪。新中国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也留下他的经典作品。以歌剧《江姐》《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红灯照》为代表的一大批红色经典,浸透着阎老毕生的艺术心血,折射着阎老丹心如火的信仰光辉。他先后受到过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的接见嘉勉。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称赞阎肃同志提出的军事文艺“风花雪月”,是强军的“风花雪月”。可以说,阎肃一生献身使命、为党而歌,人生多姿多彩,故事俯拾皆是。阎老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中国道路的持续坚守、对中国精神的发扬光大、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对中国梦强军梦的执著实践。为此,《空军报》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高度,回溯阎肃的人生之路,从中发现他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从而确定了“红心向党、姓军为兵、德艺双馨”的宣传定位。

第一组系列报道“讲述阎肃同志的军旅人生”3篇长篇通讯《站在时代潮头纵情歌唱》《吹响强军兴军“冲锋号”》《艺坛挺立一棵“常青树”》,就是紧扣“红心向党、姓军为兵、德艺双馨”的宣传定位来谋篇布局,把阎肃的成长历程融入历史发展进程,回顾他为信仰创作、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写意、为官兵抒怀的事迹和奋斗历程。这种“以人写史、以史见人”的写作手法,赋予笔下人物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使文章更加思想厚重、大气磅礴。

二、立体开掘:深刻解读阎肃艺术人生

对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我们在采写中感到,阎肃65年艺术生涯,以一个战士的冲锋姿势攀登艺术高峰,始终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行,先后创作出上千首有筋骨、有品位、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唱响大江南北,教育和激励几代中国人。

三十多岁时,他写出了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红梅赞》《绣红旗》《我爱祖国的蓝天》;五六十岁时,他从心底喷涌出激荡万千华夏儿女的《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七八十岁时,他仍然以火一般的激情奉献出《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五星邀五环》;80多岁高龄,他还参与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等国家重大文艺活动创演。2015年9月,他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住进医院,一直昏迷……

阎肃的艺术作品是他心血的结晶,饱含着他的艺术理想、信念操守、价值追求,为我们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桥”和“船”。因此,解读阎肃的艺术作品是阎肃典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他的艺术作品门类众多,不可能穷尽。巧的是,阎肃提出的“风花雪月”,为我们解读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生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2014年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的一席话把人们带到了战地、边关、秋风、夜雪的意境之中,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情。我们认为,阎肃的“风花雪月”饱含传统文化的思想风骨,彰显革命军人的大爱情怀,既是广大军旅文艺工作者必须倾心创作、精心耕耘的文艺园地,也是广大官兵需要竭力构筑、用心呵护的精神家园。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风花雪月”不仅是阎肃众多艺术作品活的灵魂,也是阎肃军旅人生的生动写照。第二组系列报道“解读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4篇通讯《铁马秋风,激荡豪迈心胸》《战地黄花,抒发壮丽深情》《楼船夜雪,磨砺英雄肝胆》《边关冷月,照我盘马弯弓》,标题就出自阎肃最新创作的一酋歌词《风花雪月》。阎肃的“风花雪月”是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实则凝结着阎肃毕生的创作追求。从20多岁创作第一首空军题材歌曲《只因为我的银燕是祖国造》,阎肃一生创作的干余部文艺作品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军歌、战歌,革命军人的大爱情怀和英雄气概是他永恒的创作基调。这组系列报道梳理回顾了阎肃每个时代的代表作,深入解读他的每首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刻内涵、时代价值,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阎肃心中有着不一样的“风花雪月”,不仅是词作家的浪漫情怀,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豪迈。

从阎肃的军旅人生和文艺作品,解读他心中强军的“风花雪月”,本身就是一首动听的新曲。这四篇通讯既独立成篇、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既晶读阎肃的艺术作品,又解读阎肃的军旅人生,一个有灵魂有血性、有才情有担当的阎肃跃然纸上。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位平时笑嘻嘻、乐呵呵的老爷子其实还有另一面:他投身军旅,穿上军装,人民空军火热的战斗生活摔打着他的筋骨、淬炼着他的血性,金戈铁马的意境时常在他的脑海浮现,壮怀激烈的豪情时常在他的胸膛激荡,最终从他的笔端汩汩而出,幻化成一篇又一篇充满民族魂、英雄气、战斗风的作品。

“风花雪月”的凝炼概括是阎肃的又一个艺术成就,而解读阎肃的“风花雪月”是阎肃典型报道的一个亮点,它既是第一组系列报道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报道奠定一个很高起点。

三、多元呈现:更加凸显阎肃个性特征

典型报道最忌讳的是主题趋同化,必须在主题统一基调下,体现出个性化特色。写好阎肃这个典型,首要的是写好他这个人,从这个时代楷模身上探究他的精神品质,给人们以感召和激励。

身为公众人物的阎肃,早已为读者所熟知,他德高望重却又平易近人,他一身正气却又诙谐幽默,艺术恩师、为人楷模、普通一兵、一颗童心、古道热肠、时尚老头,这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阎肃一个个形象概括。

《空军报》又组织了第三系列报道“专访阎肃同志的身边战友”,请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知名演员刘和刚、王莉,著名作家王树增畅谈他们心目中的阎肃。这四篇专访披露了阎肃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了他作为文艺事业上的前辈、艺术修养上的导师、人生道路上的智者的诸多侧面,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艺六十五载,淡泊名利修厚德,博学兼蓄成大家,百台晚会酿精品,干余佳作传九州。”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阎肃的先进事迹。之后,中宣部、文化部、总政治部又先后组织了阎肃作品音乐会、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既是阎肃典型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阎肃典型报道的多元呈现创造了条件。每一场活动,《空军报》都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报道。尤其是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空军报》头版头条通栏刊发消息,二三版以通版形式摘登5位报告团成员精彩发言,四版头条刊发空军部队开展向阎肃同志学习活动综述,把阎肃典型报道推向了高潮。

2015年12月17日,《空军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和空军政治委员于忠福的署名文章《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追梦筑梦人》,再次向全空军官兵发出了向阎肃同志学习的号召。这篇署名文章深情回顾了阎肃的信仰之路、军旅人生、艺术成就,高度概括了阎肃的人品艺德、崇高风范、时代精神,是阎肃典型报道的扛鼎之作。

猜你喜欢

阎肃
阎肃写“库歌”
尊重与善待
认错不能拖
爱之吟
阎肃:调教“顽劣”儿子成才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
首届阎肃杯全国青少年音乐大赛即将启动
成全
成全
《阎肃人生》里的阎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