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感受一下宋人的家具
2016-05-25吴钩
吴钩
你应该会同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明式家具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其雅致、清朗、 简约的风格,对于现代家具设计而言都极富启发性,西方设计界甚至将明式家具誉为现代极简主义的鼻祖。实际上,明式家具继承的是宋式家具的审美风格。那么宋式家具的造型、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文献的记述很难转化为直观的形象,而出土的宋代家具又比较少见,好在我们有图像——传世的许多宋画都画有各种家具。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高型家具全面取代矮型家具的时期,并开创了素雅高洁的文人家具风格,成为明式家具的滥觞。
如果让我概括宋式家具的一个特点,我会说“追求舒适”。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垂足而坐”显然比“盘足而坐”更加舒服,这也是高型家具在宋代全面取代矮型家具的重要原因。宋代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的兴起,也是出于人们对于舒适感的生理需求。一些宋代靠背椅的靠背还向后形成弧度,以适应人体脊椎结构。
宋人还发明了一种造型特别的交椅:在交椅的靠背上方加了一个荷叶状的托。为什么要加个荷叶托?方便枕着假寐。据宋人王明清《挥麈三录》介绍,“绍兴初,梁仲谟汝嘉尹临安,五鼓往待漏院,从官皆在焉。有据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有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于此。仲谟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仲谟云:‘当试为诸公制之。又明日入朝,则凡在坐客,各一张易其旧者矣,其上所施之物悉备焉。莫不叹伏而谢之。今达宦者皆用,盖始于此。”
交椅可以折叠,方便携带。现在加装一个荷叶托,又可以仰首休息,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有些士大夫外出游玩,也会带着这种交椅。宋代佚名《春游晚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就画有一名仆人扛着一把交椅,随主人出游。
宋代还有一种躺床,可能是从交椅演变而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景》 上,可以看到一张这样的躺椅,研究家具设计史的方海先生,将这种躺椅命名为“松年椅”。邵晓峰先生的《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一书还将“松年椅”绘制出来,让我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楚。这种躺椅的靠背,很可能还可以调节倾斜坡度,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介绍了这一技术:“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局,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
为了坐得更舒服一些,宋人还给坐具设计了软垫,我们去看《唐五学士图》 ,会发现图中的坐墩都铺设了松软的圆形坐垫,跟我们今天也会在椅子、沙发放上坐垫一样。
如果我们去看《宋人人物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会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用具,形同一个扁平的“兀”字,两端略翘,搁放在榻上。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蒋勋先生解释说:“它是看画卷的东西,我们知道东方的画是要拉开来看的。这个家具我还曾经在古董店看到过,宋朝人为了看书法跟绘画作品设计了这种家具。”
可惜蒋勋先生应该说错了。这个家具其实是用来搁放手臂的,叫做“凭几”。当你坐在榻上,长久挺直腰板,腰部很容易疲劳,这个时候如果有件东西让你的手臂搁着,换成懒洋洋斜倚着的姿势,便会觉得很舒服。凭几就是干这个用的,宋人又习惯称其为“懒架儿”,一个“懒”字,道尽了这种家具的功能。《大宋宣和遗事》讲到宋徽宗微服私会李师师时,就写道:“二人归房,师师先寝,天子倚着懒架儿暂歇,坐间忽见妆盒中一纸文书。”
懒架儿除了可以搁臂,还可以用来搁脚——睡觉时将脚搁放在凭几上,就如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这样。这是一种很舒服,也颇符合科学道理的睡姿,现代医学证明,睡觉时垫高脚部,有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
这幅《槐荫消夏图》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位正在甜睡的文人,脑后枕着的枕头是一个软枕。由于出土的宋代瓷枕比较多见,以至许多人都误以为宋人使用的都是硬枕,并产生了疑问:硬邦邦的枕头,用着能舒服吗?长久这么睡,不会得颈椎病吗?其实,宋人一般只是在炎热的夏天用瓷枕,图其凉快。清人说:“昔尚瓷枕,暑月用之必佳。”除了硬枕,软枕的宋代的使用也很广泛,宋人张耒有诗云:“烧香扫地一室间,藜床布枕平生事。”黄庭坚有诗曰:“茵席絮剪茧,枕囊收决明。”陆游有诗写道:“衫袖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这里的枕囊就是软枕。《槐荫消夏图》出现的软枕,便是宋人常说的枕囊。在宋摹《韩熙载夜宴图·休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也可以看到一张帐床,床上的枕头也是一个蓬松的枕囊。
元人刘贯道画有一幅完全模仿宋人风格的《梦蝶图》 (美国私人收藏),构图跟《槐荫消夏图》非常相似,也是画了一位文士躺在榻上甜睡,脚搁懒架儿,枕的却是一个可折叠的枕头。这个图像信息告诉我们,至迟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在使用折叠枕。
通过对图像史料上宋式家具的细致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舒适感”是宋人设计家具时的一个有意识的追求,无论是家具的尺寸,还是线条、结构与造型,都能照顾到使用者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