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错位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演变分析
2016-05-25李凌雁,翁钢民
李 凌 雁,翁 钢 民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于空间错位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演变分析
李 凌 雁,翁 钢 民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于2004-2014年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分析法,探讨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错位问题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重心向北发展,而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空间分离现象,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西部地区旅游、文化及经济的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中、低错位区数量较多,高错位区数量较少;造成总体空间错位指数上升的关键点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等少数地区,这些地区是改善错位问题的关键;降低错位程度,发挥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产能及带动作用,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时空演变
0 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旅游与文化资源[1]。虽然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较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12省市区的经济发展空前活跃,2014年人均GDP达到3.7万元,与10年前相比翻了近五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各产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被誉为“绿色产业”和“无烟产业”的旅游及文化产业,更是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对经济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并且这两个产业拥有天然的契合度,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均有相通之处,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若能充分利用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其转化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将经济发展作为旅游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则十分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和产业的优化转型[3]。
相较于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尚不均衡,各地区由于区位条件、资源丰度的不同,旅游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各不相同,三者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现象,不利于产业间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深入探究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错位程度,寻找造成错位问题的关键地区,合理调控区域发展,有效改善错位问题,充分发挥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优势产能,推动西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当前分析空间非均衡的方法众多,其中,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分析在定量分析产业重心移动以及空间不匹配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4],本文选取这两种方法对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重心模型引入经济学领域后,主要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均衡位置,在人口重心、经济发展重心[5]、就业重心、污染排放重心[6]、产业发展重心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研究范围涉及国家尺度、区域尺度、省域尺度、市域尺度等。空间错位则主要用于衡量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匹配现象,最初主要用于解决职住分离问题[7,8],后被应用于社会学[9]、经济学[10]、环境资源领域[11]等方面,近年来被引入旅游学领域,用于分析旅游经济、规模、资源、交通[12-14]等方面的空间错位问题。总体看,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理论适用于衡量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及匹配问题,现有研究主要结合这两种方法对空间存在的错位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对时间演变规律的探究。因此,本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对其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定量探究,寻找改善错位问题的关键点,以充分发挥两产业的天然优势,促进西部经济更快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共赢。
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及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有效衡量西部各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消除地域、人口规模对计算精度的影响,本文选取旅游发展综合指标、文化发展综合指标以及人均GDP作为衡量三者错位关系的指标体系,经过筛选得出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标(表1)。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各省统计年鉴、旅游年鉴、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2004-2014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
表1 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Table 1 Integrated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1.2 重心模型
运用重心模型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过程,从宏观上把握各要素重心移动的规律和差异,初步了解空间错位的程度。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二级区域构成,则该区域属性q的重心可表示为:
(1)
式中:X、Y分别表示区域内属性q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维度;xi、yi分别为二级区域i的经纬度,qi为其属性值[15]。
1.3 空间错位指数
运用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能够对空间错位指数进行定量计算。传统的空间错位指数主要用于计算区域整体的错位程度,并不能反映出各地区正向及负向错位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加明确地分析西部各省错位程度的差异,探明主要错位地区、发现关键点,本文对传统的空间错位指数进行扩展,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揭示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错位的演变趋势。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各二级区域最终的空间错位指数SMIi,明确各地区的错位类型及程度。
(2)
式中:T表示西部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C表示文化水平,E表示人均经济指标,Ti、Ci、Ei分别表示各地区的旅游、文化综合水平及经济指标。
第二,通过西部各地区的空间错位程度计算西部整体区域的空间错位指数[16]。
(3)
式中:n表示整体区域所包含的二级区域的数量,本文取值为12。
第三,计算各地区m年期间对区域总体空间错位的平均贡献Ri,以及研究期间各要素对空间错位的贡献。
(4)
(5)
(6)
式中:k表示研究期间的某一年;RT、RC分别表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空间错位的贡献,t′、t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及末期[17,18]。
2 重心演变分析
基于西部地区2004-2014年旅游、文化及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得出这一阶段我国西部旅游、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过程(图1)。西部地区的几何重心位于东经103.22°,北纬32.85°左右,属于四川省北部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的重心均与空间几何重心相分离,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及模式各不相同,且并不同步,导致在空间上出现非均衡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14年旅游、文化的重心均向北发展。其中,旅游产业重心纬度演变的幅度较大,从四川省成都市附近的资阳发展到北端的绵阳市附近,期间的最大跨度为2.083个纬度。这是由于北部的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均有明显上升,而南部较为成熟的传统旅游地(如云南、广西等)近年来增长速度则有不同程度的放缓,且出现宰客、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造成旅游重心向北移动的结果。文化产业重心的最大跨度为0.427个经度、1.389个纬度,纬度变化较大,而经度变化较小,也是朝向北部演进。这是由于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一系列拉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项目相继实施,包括陕西汉中文化名城建设、成渝统筹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大量文化产业项目的涌入、人才的流动以及资金的大量补给,近年来加快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而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12省的北部地区,因此,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也向北部地区偏移。西部地区经济重心的跨度为1.255个经度、0.298个纬度,主要向东北方向偏移。这是由于内蒙古在西部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领先位置越来越凸显,增速远超其他地区,因此,经济重心逐渐向内蒙古方向偏移。
再从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重心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看,历年均存在不匹配现象,但三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缩减。2004年旅游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经纬度差距分别为1.575、3.584,文化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经纬度差距分别为2.058、1.686,旅游重心与文化重心的经纬度差距分别为0.483、1.898。而到了2014年,西部地区旅游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经纬度差距则缩减为0.369、1.628,文化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经纬度差距缩减为0.999、0.424,旅游重心与文化重心的经纬度差距为0.630、1.205。从区位看,经纬度的综合空间距离变小,从宏观上反映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程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但错位问题仍没有消除。要想定量分析错位程度的大小以及各地区的具体错位指数,还需进行空间错位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图1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的重心演变Fig.1 The evolution of gravity centers of tourism,culture and economy in the western China
3 空间错位分析
3.1 各地区错位指数分析
经过对指标处理及空间错位指数计算[19-21],得出2004-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空间错位指数计算结果(表2)。依据空间错位指数的绝对值可将各地区分为3个等级,2004-2014年西部各地区错位等级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表2 2004-2014年西部地区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Table 2 The spatial mismatch indexes of each province in the western China from 2004 to 2014
表3 各省市空间错位等级变化情况Table 3 Changes of spatial mismatch levels of each province
从错位方向看,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表现为正向错位,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指标的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相对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经济总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内蒙古、重庆、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大部分时间表现为显著的负错位状态,这些地区的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测值低于实际值,旅游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相对于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还相对落后。
从错位指数的变化趋势看,重庆、贵州、甘肃三地的错位指数绝对值相对较低,各年份基本处于低错位区,且波动幅度较小,属于空间错位问题不严重的区域。而广西、四川、云南、青海四地错位指数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说明两地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相对一致,在西部地区所处地位变动不大,因此,错位问题没有得到缓解,也没有被加强。其中,青海一直表现为中度负错位状态,平均错位指数在-8左右,这是由于青海旅游资源相对单一,最佳旅游时间仅为短暂的夏季,没有形成多种类、组合型旅游项目,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低,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等因素的限制,发展相对迟缓,因此,青海省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速度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旅游、文化水平计算的人均经济水平预测值低于实际值。青海省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这两个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向其他省份学习产业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污染少、经济效益显著的旅游与文化产业作为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另外三地主要表现为中度正错位状态,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底蕴丰厚,广西的桂林、阳朔,四川的九寨、云南的丽江等,每年均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与文化产业相对发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而经济增长本身则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空间错位程度有明显下降趋势的地区包括西藏、陕西、新疆三地,近10年来,这些地区由中错位区演变为低错位区,其中,陕西表现为正向错位。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大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每年为其文化及旅游产业创造巨大收入,使两个产业的发展水平超过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陕西省自身也认识到这一问题,逐渐将旅游与文化产业作为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扶植、大力发展,提高了两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因此到2014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错位指数仅为2.30273,错位问题得到了改善。新疆、西藏表现为负向错位,这是由于两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播难度均较大,导致旅游与文化产业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但由于近年来的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网络的普及等,为其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途径,旅游与文化产业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此错位问题有所缓解。
另外,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中,内蒙古、宁夏是空间错位指数绝对值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两个地区,且从中、低错位区均转移到高错位区,错位问题严重。其中,内蒙古表现为负的空间错位,人均经济水平的预期值低于实际值,说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没有与经济发展速度所匹配,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差距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旅游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并且相对其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导致了错位指数上升的问题。这也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说明内蒙古还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于提高经济水平的巨大潜力,只依靠林牧业、煤矿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势必会带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经济的衰退,不符合当代新型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只有实现产业间的科学配比,改善产业结构,发展能耗小、效率高的“无烟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而宁夏则正好相反,错位指数均为正值,且绝对值逐年增大,说明人均经济预测值大于实际值,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于经济水平的发展。这是由于宁夏近十年来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却一直处于西部地区的后段,增长缓慢。因此,宁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优势产能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带动经济的增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宁夏应充分发挥两产业的发展潜能,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产业的发展真正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从错位等级划分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区属于中、低错位区,高错位区数量最少,且中错位区数量逐渐减少、低错位区数量逐渐增多。说明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是趋于相对匹配的,错位问题有所改善。
3.2 西部地区总体错位趋势
从图2中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004-2014年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西部地区三者的总体空间错位问题趋于缓解,但缓解速度比较缓慢。从各地区空间错位指数以及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变化趋势比较看,大部分省市区的错位指数持平或有所下降,只有内蒙古、宁夏等个别地区上升趋势明显,可以推断,造成总体错位程度趋于严重的原因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下面利用贡献度进行详细分析。
图2 2004-2014年全国错位指数变化趋势Fig.2 Trends of spatial mismatch indexes of China from 2004 to 2014
3.3 贡献度分析
通过计算各省市区2004-2014年空间错位指数的平均贡献度(图3),可见贡献度最高的是内蒙古,为17.17%,其次为四川、云南和宁夏,分别为15.20%、14.12%、9.92%,这四地贡献度之和达56.41%,其中内蒙古、宁夏属于空间错位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地区,四川、西藏的错位指数相对平稳,且均属于中错位区。这就验证了西部大部分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错位程度均有所下降,但总体错位指数下降幅度却较小的问题,主要是受内蒙古、宁夏等个别地区的影响,要想真正降低西部地区的总体错位程度,关键点就在个别地区,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错位问题,也就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的总体错位问题。
图3 2004-2014年各地区对空间错位的平均贡献Fig.3 Provincial specific average contributions on spatial mismatch from 2004 to 2014
另外,经过计算可得,旅游产业对空间错位的贡献为-0.027558,文化产业对空间错位的贡献为-0.0259563,均为负值,说明两者均降低了空间错位现象,且旅游产业的贡献高于文化产业,这与重心演变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降低旅游、文化与经济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是关键。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结合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2004-2014年旅游、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之间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各地区自身的错位变化规律以及西部地区总体错位程度的发展趋势,并找出了造成错位问题严重的关键地区以及关键要素,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1)重心演变:从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方向看,旅游与文化产业的重心主要朝向北部地区移动,其中旅游产业重心的变化尺度大于文化产业,而经济重心则朝向东北方向偏移,从这一角度看,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错位问题,但从相对位置的经纬度变化看,三者的空间距离是逐渐减小的,从宏观上揭示出错位问题趋于缓解。
(2)指数变化趋势:经过空间错位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即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错位趋于缓解。从各地区的具体空间错位指数分析看,中、低错位区的数量较多,高错位区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呈现匹配状态,只有内蒙古、宁夏等地的错位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到高错位区,错位问题较为严重。
(3)关键地区:经过贡献度分析可知,虽然大部分地区属于中、低错位区,且错位程度有所下降或持平,但总体错位问题的缓解速度却相对较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个别错位严重、恶化明显的地区对总体错位程度的贡献度较高,如内蒙古、宁夏等地,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度,因此是改善区域总体错位问题的关键点。另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于空间错位的贡献程度也有所不同,旅游产业的贡献更显著,因此,均衡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缓解总体空间错位现象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当前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产业,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与经济水平之间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错位问题,几个主要地区影响了整体区域的错位程度,是改善错位问题的重要地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产能,拉动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从关键地区入手,有重点、有步骤的均衡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发展速度、合理改善产业结构配比,将极大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空间错位问题,改进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结构,最终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李佳.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9):198-202.
[2] 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科学,2012,26(6):55-67.
[3] 李凌雁,翁钢民.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6):94-99.
[4] MARTIN R W.Spatial mismatch and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s,1970-2000[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4,44(3):467-488.
[5]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我国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空间错位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59-65.
[6] FERRARA A,SALVATI L,SABBI A,et al.Soil resources,land cover changes and rural areas:Towards a spatial mismatch[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78(8):116-122.
[7] KAIN J F.Housing segregation,negro employment,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2):175-197.
[8] 徐涛,宋金平,方琳娜,等.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2):174-180.
[9] CLEGUER C.Spatial mismatch between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nd dugongs in New Caledoni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5,184(4):154-162.
[10] 史坤博,杨永春,任强,等.基于省会城市的中国体验性网络团购发展的空间格局与空间错位[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6):696-706.
[11] POLCE C,GARRATT M P,TERMANSEN M,et al.Climate-driven spatial mismatches between British orchards and their pollinators:Increased risks of pollination deficit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4,20(9):2815-2828.
[12]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J].人文地理,2009(4):115-119.
[13] 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8.
[14] 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15] 李在军,管卫华,柯文前.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7-14.
[16] 孙铁山.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和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5,34(2):351-363.
[17] 李名升,张建辉,罗海江,等.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空间错位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9):1620-1624.
[18]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2):61-68.
[19] 张洪,时浩楠.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80-83,115.
[20] 裴星星,谢双玉,肖婉霜.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102-106.
[21] 陈磊,胡静,付琼鸽,等.山东省 A 级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5):755-760.
Evolution Analysis of Tourism,Cultur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Mismatch Method
LI Ling-yan,WENG Gang-mi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Data of tourism,cultur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from 2004 to 2014 a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12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gravity center model and spatial mismat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spatial mismatch among tourism,culture and economy of each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the tourism and culture center of western China shifted northwardly,while the economy center shifted eastwardly and northwardly,there is a spatial mismatch among them,and the mismatch is on a decrease;the spatial mismatch degree of western China shows a slow downward tendency,and the numbers of low and middle mismatch areas are more,the number of high mismatch areas is less;the keys making the spatial mismatch more serious are a few areas,such as Inner Mongolia,Ningxia,these two provin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o solving the mismatches;giving full pay to boosting func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ducing the degree of spatial mismatch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ern China;gravity center model;spatial mismatch;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2015-12-09;
2016-03-01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4YJA790059);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WMYC20151089);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00302-6370005);河北省软科学项目(15456002D);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GL021)
李凌雁(198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lilingyan_0312@foxmail.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2.023
F592
A
1672-0504(2016)02-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