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研究

2016-05-25徐昕田文艳李燊

文理导航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学生管理

徐昕+田文艳+李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自兴起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培养国际化的优质人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遍布全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此类专业作为自己的求学平台。但在项目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6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在留学的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低门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其现状,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办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3]张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1(5)

[4]田菊会,刘辉,李含章.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6(2)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学生管理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