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请为教育担当

2016-05-24刘堂刚

中国德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乖孩子人性道德

刘堂刚

社会是不是要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善有所报,恶有所惩,美有所传,育有所成?

自参加工作起,我就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工作。近20年来,面对这个社会出现的教育问题,我不奢望凭个人的力量改变它,只希望将我的发现和思考,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关心教育事业的同行们进行分享,以便共同寻找破译教育孱弱现状的密码。

这是一个压抑在我心中很久的话题。我站在教室里,给我的学生们讲:要真诚友善,要尊老爱幼……然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专业碰瓷者、恩将仇报者、倚老卖老者等,给现代教育,尤其是给学生的纯洁心灵笼罩了一层雾霾。发生在身边的一起起利用人性的善良来勒索讹诈、欺骗谋利等事件,又令我不知如何启齿。

好心扶人被讹诈,未给老人让座遭暴打,善良的孩子屡受欺凌……我们一方面在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传承和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却目睹一个个乐善好施的人被无情的伤害,一颗颗宽容感恩的心被残忍的践踏。

对于教育,我不敢说它是什么,我只能说它像什么。教育像温情的母亲,疼爱、呵护新生命;教育又像虔诚的农人,根据土质的不同播撒种子,浇水,施肥,松土,除草,让一片片空地长满斑斓的庄稼;教育还像匠心独运的艺术家,将一些原生态的胚料细作甄别,精心雕琢,形成一件件风格迥异、精妙绝伦的珍品……教育的主题是塑造人,它应该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人性光辉,让孩子在尊重、宽容、感恩的情感氛围中体悟真爱;二是彰显教育特色,让孩子在科学、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沉淀知识;三是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在自然、激趣、竞争的快乐氛围中超越自我。教育,是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使命啊!

但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为社会服务,又受社会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却忽略了社会的教育价值。当价值取向和现实抉择出现矛盾时,教育就变得无所适从。我所在的乡下小镇,民风相对淳朴,这么多年以来,涉及校园暴力伤害、霸凌戾气、无视法律和教师教育管理的现象就颇少。而在繁华的城市地区,孩子们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就严重得多了。这个社会正在吞噬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我们一直在自诩,我们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明去哪儿了?我们也一直在自诩,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法治为什么无法惩治恶魔?是金钱扭曲了人性,还是法律把道德推向了深渊?我以为,金钱至上的利益诱惑,是道德缺失的“罪魁祸首”,而法律残缺的错位保护,又成为道德缺失的“主要帮凶”。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都是以“金钱排位”来衡量的,有钱就有地位、尊严、荣誉、能力;为钱便不择手段,而将道德素养、诚信意识、人格操守,统统弃之。你诚信,他欺骗你;你热心,他讹诈你;没有人替他们呐喊助威,没有机构为他们声张正义。善良的人往往因行善而无法自保,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更可悲的是,这些行善者在受伤之后,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尊严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照和捍卫。在弥补和求证的路上,步子迈得无比辛酸,甚至布满血痕,这些血的教训让人性和道德逐渐丧失。那么,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当遇到有人摔倒,或有人求援时,是伸手相助,还是为自保而远离?

法律是社会一切行为的底线,如果存在不足和漏洞的话,就给了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裂变出“三强三弱”。缺德者强,心善者弱;坏孩子强,乖孩子弱;老年人强,青年人弱。缺德者阴险狡诈,挖空心思钻人性和法律的空子;心善者淳朴憨厚,凭一颗善心待人处事,不图回报,不设防。这两类人之间的博弈,无疑行善之人总是弱势。弱势不被保护,强势不被遏制。谁还敢、谁还愿怀善心行善举?我们对孩子关于正能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不是在潜意识里形成误导,让他们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台湾教育家李雅卿女士写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批判中国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乖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行为被操控,心理被压抑。从现行社会来看,乖孩子还有更深刻的伤痛:在受人欺负的时候,依然秉承宽容厚道的人生法则来行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乖孩子就这样成了群体中的弱势,谁来保护他们平等的未成年人权益?近年来,网上频频爆出的青少年霸凌现象已成为隔三差五就出现的焦点议题。如北京六年级学生被三个未成年人群殴致昏死,还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这些人性本善的孩子为什么成了带着剧毒的花朵和蝴蝶?谁来还被殴少年一个真正的公平?在别人伤害你的时候,是奋起反抗,还是沉默忍受?反抗会使矛盾升级,可能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沉默宽容,恰恰纵容和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我们都有老人和孩子,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任何情形下,尊老爱幼、宽容礼让都无可厚非。但是当某种行为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时候,既然爱和善已经无法感染和点化他们,我们是不是该扬起拳头、拿出态度来,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恶的强力回应,让其有所畏惧,有所收敛。所以,如何让孩子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理性处之,又能保持自己的善良本质,值得深思。教育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扭曲的人性和价值观、法律的错位保护让教育无法作为,无所作为。于是,路人摔倒,漠视;老人发飙,默许;少年霸凌,漠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给我的孩子们讲,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纯洁到所有人都是好人,但还是好人多,正永远不会被邪压倒;不能因为偶尔遇到坏人,就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污浊了我们的纯洁,丢失了我们的善良。我们依然要高竖“真善美”的大旗,将责任和爱心进行到底。只是在跋涉的路上,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有一个辨别真假丑恶的大脑,有一颗不失本真的戒备之心。那么,社会是不是要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善有所报,恶有所惩,美有所传,育有所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乖孩子人性道德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跟踪导练(五)(2)
长没长大
道德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