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英语双主听说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实践
2016-05-24苏志鸿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近年来,教育教学历经不断的改革,古代中的天地君亲师、师为贵的思想理念已经不足以用来当下的教学,从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从老师主导变为了学生主导,即课堂不单单是教师的舞台了,而是学生的舞台,再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畅所欲言,而老师仅仅只充当辅导指引的作用,帮学生答疑解惑,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请教老师,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又要时常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双向的。
关键词:公共英语;双主听说;教学模式;英语的发展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1
“双主模式”是在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意思就是在教师主导下的讲课课堂上让学生们参与进来与之共同学习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像现在国内以往的“以教师教导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听老师所讲的,无论喜不喜欢听,也无论听不听得懂,没有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备课,很大的精力去讲课,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很差;也不同于西方众多国家“以学生本身为中心”的教学教育模式,在这种以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学重点不相关的知识,教师教育功能变为弱化,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教师也未能起到引导引发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双主模式”正是弥补了学生为主或是教师为主的单一学习模式不足,取长补短的吸取了两种模式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模式现状
目前大学高校对于英语的教育现状可以说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虽然我国在90年代后对英语日趋重视,然而教育方法不得当,学生们对英语的听说、听读、听写能力并不理想,英语的社会实践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很多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即使学习了数十年仍然不能学以致用,高校的学生们虽然对句型单词的掌握量庞大,然而在社会中与人实际交流中语言交际能力还是令人不满意,对方说的听不懂,自己说的对方也听不懂,以至于造成既张不开口、又不知道如何组织思路进行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模式陈旧老套,从小学三年级接触英语一直到大学毕业学到的全部都是死记硬背,对单词、语句掌握了,而忽视了实际交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即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穷书生的方式。
在模式上,教学方式由教师授课精讲传授知识为主,就像古代的老师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本身并无错误,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清楚明白的掌握实际意思,然而用在英语教学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教师能力有限,学以不能致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忽视了英语口语的翻译,只是一味的让学生们背单词、背语法、背句型。教材的设计方面一成不变,还是以单词、句型、语法、篇章、文章理解等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先了解教材大纲,理解教材意思再传授给学生,在教师理解这一环节可能就会出现差错,文不达意或是意不从文。在国内所谓的听力教学方面仅仅以听懂意思理解题目进行题目解析答题为目的,剩下的是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空洞乏味。从某种教学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是大量的掌握了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阅读能力都能满足学校以及教育的要求,但是听与说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相形见绌。
这就造成了当今社会中国教育下的学生们不能胜任一些外企的工作,反而只是服务于国内的工作,在国内只需要翻译、读和写,而不会进行听与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我们不能评论其有用亦或是无用,只能说学以无致用,用以无从学。
三、结束语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已经社会的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听与说能力无论是在校的学生和毕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公共英语双主听说教学模式就有着他独特的魅力,大学生公共英语双主听说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所学英语的意义所在,保持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意愿,使学生们保持对待英语学习的稳定性和向学心,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意指在于交流和沟通,树立较强的学习自信心,敢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英文表达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汪美侠.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增刊1):39.
[2]黄翔.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现状及其提升路径——以温州市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44.
[3]夏丹.兰盖克的动态语法理论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5(4):152.
[4]李翠平,葛树慧.大学英语课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行性研发[J].教育评论,2015(5):129.
[5]阳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以淮南联合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145-146.
作者简介:苏志鸿(1981-),男,讲师,苗族,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