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未来
2016-05-24刘壮袁磊
刘壮+袁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与中亚经济的联系,指出阻碍中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关联度差、政治利益诉求结合点少、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受大国博弈的牵制。同时,本文强调中国历史上在中亚的投资、贸易以及政治联盟的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内容恰好能够为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完善中亚整体产业结构,巩固完善基础设施以及维护中亚地区稳定等三个方面提供支持,从而使得中国与中亚经济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亚;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3
一、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一体化通常被认为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实现商品和生产诸要素的自由流通,并消除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歧视和障碍。冷战结束后,中亚五国为了尽快恢复完整地经济秩序和融入全球经济,便开始探索实现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行道路,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994年至2000年,中亚国家寻求通过自身力量实现经济一体化。1994年4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签订《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规定了三国间取消关税壁垒,促进资本、商品和劳动力流通,协同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建立合资公司等事宜,被看做中亚经济一体化的正式起点。同年7月,三国建立国家间委员会并协议建立中亚合作银行,促进国家间的货币和金融融合。1995年4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签署《至2000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纲要》,并决定建立“中亚联盟”,为中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政治基础。1998年,塔吉克斯坦加入“中亚联盟”,四国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深地区一体化声明》,随后将“中亚联盟”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6月,“中亚经济共同体”的四个成员国签署《共同体到2005年的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在这一时期,中亚国家基于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就经济一体化问题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但是由于各国制度和公共部门效率等问题,协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中亚经济一体化没有取得足够的实质性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发力拓展在中亚地区影响力。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为中亚国家进一步开展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2002年2月,“中亚经济共同体”四国领导人正式签署成立“中亚合作组织”的文件。全面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环保和区域安全的“中亚合作组织”取代原有“中亚经济共同体”,为实现更深层次的区域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不久,俄罗斯作为地区外成员加入中亚合作组织。2005年10月,该组织并入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在此时期的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力足矣彰显。自此中亚经济一体化也迈入更大范围的合作和机制建设。
2006年之后,中亚国家积极与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中亚国家加强与欧盟国家的伙伴关系,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反恐和贸易合作,促进中亚国家解决边境等问题,为消除中亚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增加了可能性。这一阶段中亚经济一体化范围和内容拓展表明中亚国家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一体化的现实。中亚国家之间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没有形成国家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反而使得各国更加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贸易投资。所以,未来的中亚经济一体化需要中国以及更多大国的参与和引领。
二、中国与中亚经济一体化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量总体增长,但与各国贸易发展并不平衡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情况整体呈现恢复和发展的稳定态势。根据联合国UN Comtrade网站数据,2000年之前,随着中亚五国的经济恢复和边境口岸的开放,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呈现波动增长趋势,1999年首次突破10亿美金大关,达到13.31亿美金。2000年之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额的增长带入快车道,至2008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308.23亿美金。这一阶段,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2.44%。然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放缓,近年来中国与中亚经济的贸易额增速有所回落。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量为502.7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9.42%。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在2010以前曾长期保持顺差。2010年以来,由于中国从中亚五国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份额大幅提高,并呈现出贸易逆差,2013年逆差额度达到37.92亿美元。
从贸易关系来看,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较强。2013年,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仅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2%,而中国目前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中亚五国重要的投资国和援助国。
但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量和贸易结构并不平衡。201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分别为285.96亿美元、100.31亿美元,这两个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占到中亚五国与中国贸易总额的76.8%。在贸易内容方面,中亚国家长期需要从中国主要进口机电、机械设备、家电等工业制成品,而中国从中亚五国主要进口能源、矿石、棉花和动物皮毛等原材料产品,产品种类单一。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规模提升,但投资领域集中于能源矿产
中亚国家在独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恢复期,至2014年仍有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2000美金左右及以下的水平。由于国内产业薄弱和资金短缺,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以1997年中石油收购哈国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60.3%的股份为开端,中国企业对中亚国家投资持续增长。根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呈现总流量波动增长、总存量稳步增长的态势。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总流量达到337,705万美元,达到十年来的峰值,随后,2013年直接投资总流量回落到109,895万美元,直接投资总存量达到889,297万美元,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的存量投资占到78.2%。中国已成为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中亚四国的主要投资国。从产业分布上来看,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集中于矿物采掘和油气勘探开发,同时也涉及电信业、工程承包、建筑等领域。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不仅保障了投资的效益和能源获取,还有效拉动了对中亚国家的机械设备出口和相关配套企业“走出去”。
除了直接投资之外,中国还通过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优惠出口买方贷款等形式为中亚国家提供间接投资。
三、中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均衡,经济结构同质化严重
经济优势互补是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条件。中亚国家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系中被作为原料供应产地,经济结构相似而单一。中亚国家独立以后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再加上工业基础薄弱和市场容量的局限性,在没有龙头产业和经济体的带动下,中亚经济一体化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中亚国家的经济同质化严重,互补性差,实现经济经济一体化对本国的经济带动力有限,使得部分国家缺乏实现经济一体化动力。以中亚大国即使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量作为一个整体也仅占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额的3.6%。中亚国家间由于同质化导致的区域内贸易需求不强可见一斑。
(二)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存在差异,一体化的利益诉求迥异
中亚国家在独立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导致中亚国家间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经济战略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构成了阻碍中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选择快速转向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地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1996年,哈萨克斯坦便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加入申请,1998年吉尔吉斯斯坦成为第一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独联体国家。然而,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建立效率与公平相平衡的市场经济体制,采用渐进式进行转轨,但也导致了大量计划经济色彩的残存,在金融等领域市场改革步伐缓慢。制定经济政策出发点得不同必然导致在实际国家间经贸合作的过程中造成摩擦,甚至导致双边经贸合作的倒退。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中亚国家总体上谋求合作发展,但各有诉求。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强国力图主导区域经济合作;塔吉克斯坦由于连年战事、国家贫穷,迫切需要通过经济合作实现国家和平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在政治和经济上对邻国的依赖使其具有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求;乌兹别克斯坦尽管对全面一体化迟怀疑态度,但基于其国内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形势而对区域一体化仍抱有兴趣。与其他四国不同,土库曼斯坦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拒绝参与地区层面的一体化项目。中亚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主义的增强,也使中亚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蒙上了阴影。
(三)经济环境不稳定且基础设施仍有完善空间
中亚五国虽然效仿西方实行多党制并建立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但国家领导人仍相当程度保留了集权,导致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无法保证。公共部门普遍效率低下,在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强。中亚地区民族主义情绪严重,恐怖主义盛行,毒品和枪械走私泛滥,伊斯兰极端势力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亚五国基本实现了交通管网的互联互通,但便利程度不高。如中亚地区铁路普遍使用苏联制式的宽轨,而中国和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窄轨,铁道运输轨道换装工程量较大。同时,第二欧亚大陆桥运输线路尽管在距离上有优势,但是途径较多,法律法规存在差异,通关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低下,推高物流成本,影响贸易发展。此外,中亚国家之间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咸水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矛盾,合作进度缓慢,需要外部力量的协调与支持。
(四)大国博弈导致利益分化,影响一体化进程
由于地处亚洲腹地和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中亚地区历来是大国博弈争夺之地。俄罗斯一直以来是影响中亚的重要力量。俄罗斯一直以来弱化中亚国家自身的经济联合,主推将中亚国家纳入到以其未首的独联体一体化体系中。美国为维护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积极介入中亚国家事务,并于2009年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发挥阿富汗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地理优势,将阿打造成为地区贸易和交通枢纽,整合美国在中亚和南亚的力量,消弱俄中在中亚地区影响力,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该地区新秩序。欧盟则提出“东方伙伴计划”,欧盟势力东扩,分化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一体化计划。欧美俄在该地区行动的目标都是旨在巩固其在该地区影响力,分化其他势力,这也必然导致中亚国家由于利益分化而导致的“站队行为”,影响一体化具体行动的达成。此外,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以获取资源和市场为主的贸易增多,以及通过工程承包产生的对中亚国家的大量劳务输出,“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再次兴起。这也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信任不足,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制约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
四、“一带一路”对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称。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国际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旨在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重点贯通五个地域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通重点为通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地中海和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三个通道。中亚地区虽地处亚洲腹地,却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两个通道的连接点和战略结合部。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或能将中亚国家的地理劣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经济、文化、民族情况迥异,客观上要求一个包容开放的创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各国发展现状并与各国共同设计具体合作方式,并将重点合作领域设定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这对有效应对中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四大挑战具有针对性,使中国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中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促进中亚国家产业体系完善和对外贸易发展
中亚国家经济的同质化是中亚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此外,中亚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主要集中于货物商品贸易和能源矿产开发领域,单一的投资贸易结构无法带动中亚国家的全面转型。“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投资贸易的便利,将扩大中亚国家与中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也将为中亚国家在打造新兴产业和优化产业链的布局带来新的合作机遇。外部投资规模的提高将有利于中亚地区市场体系的完善,推动各国工业体系的完善和有机分工,从而改善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为经济一体化创造新的条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产品网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发展战略,也是中亚国家加快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关键。近年来,中亚地区交通方面建设不断完善,以欧亚大陆桥为核心的铁路网运力提升,亚洲公路网等跨国公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中国在道路、铁路、机场、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成本优势。为中亚地区加快技术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一带一路”还将加快货币、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的设立,这也为中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的补充和工程金融方面的便利。此外,“一带一路”的建设还将吸引更多投资和先进技术在油气管道、电信光缆网络以及跨区域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持,完善中亚国家间的公共产品网络,提升中亚国家之间以及与地区外国家的联系的基础条件。
(三)有利于维护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稳定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就是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灵活兼顾各国发展的需求和长期利益。“一带一路”作为非制度性的合作框架充分尊重了中亚各国发展的现状和大国在此地区的利益诉求,为调和各方利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一带一路”不仅致力于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民心相通”作为基础工程,通过促进各国旅游、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的软性交流,增进各国互信,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旭辰.中亚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王维然、朱延福.中亚区域一体化进展及大国作用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329(4).
[3]况雨霞.全球条件下的中亚国家一体化.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4]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光明日报,2015.3.29.
作者简介:刘 壮(198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地理。
袁 磊(198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