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高校舆情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2016-05-24曾刚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

曾刚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事件频频爆发。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已经成为学生管理的难点问题。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逻辑;高校;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一、引言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进入以微信、微博为主要聊天工具的自媒体时代,当代大学校园生活已经开启了自媒体进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已经处于一种较为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第四课堂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视角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内涵

根据移动互联网络形成规律,在网络中不同的人之间、群体之间发生相关的联系,信息的传递将受到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在校园网络中,每个参与的学生均拥有虚拟的身份,可以自由发言,因此也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信息的不断扩散和循环导致了高校舆论生态系统得以传播和发展。

那么从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和网络舆论的监控者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传播主体即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规范信息传播主体的行为,同时从外部环境角度需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杜绝恶性舆论事件发生,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倡导和鼓励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1.热点事件显著增加,引发社会关注度高

进入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高校事件更加容易引起关注。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如图3所示,自2004至2013年这10年之间,我国高校的校园热点事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每年几乎都有超过10个的高校网络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典型事件有: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被判死刑事件;2013年复旦研究生林森浩饮水机投毒事件;2015年中国民航大学青龙过海、圣女果炒鹌鹑蛋等高校餐饮引发热议事件等。这些事件均发生于高校,同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学生具有多种诉求,同时呈现社会化特征

受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到一些利益目标的驱动,每群体都希望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通过网络事件表达的利益诉求也在变化:近年来高校学生网络事件背后反映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关注学生自身法律和道德水平,抨击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批评高校特权,相应社会焦点等,并且这些诉求随着时间的不同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有所变化。

四、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够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些学生在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倾向于利用网络工具。以网络为阵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必然选择。但是,很多高校未能快速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于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对于网络在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没有做到客观地认识。一些人仅仅将网络看成一种新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对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

2.科学化手段欠缺,效果一般化

与传统的第一、二、三课堂的教育和管理相比,大学生第四课堂具有其独特的工作要求和规律。在当前的高校工作中,一旦出现网络舆论事件,很多时候并没有有效引导,采用的方法往往简单。具体来看,包括下面三方面:第一,遇到网络舆情往往仅仅采用“封杀”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控制,而不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在舆论的引导的方法上,手段比较陈旧,没有从舆情的内容上深入分析和引导,这种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不理解或者认识不深刻。第三,缺乏主动意识,不能把控舆情方向。

3.管理制度存在问题,需要模式创新

由于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很多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第二,缺乏完善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当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简单依靠校园网络中心的管理人员对舆情分析和研判的方式,缺乏专业进行网络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及人员。第三,缺乏一套多种媒体协调联动舆论引导机制。

五、基于网络“生态逻辑”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策略

1.创新思政形式和内容,鼓励传播校园舆论正能量

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运用过多,效果有限。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自主性质、参与性强的教育活动。因此,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避免学生言论失范,可以创新教育方式和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例如利用当前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等新媒体发起网络思想政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2.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引导,创建校园网络新文化

高校在网络文化品牌创建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加强监督和引导。从技术手段上看,可以采用自动过滤系统等技术对校园网环境进行净化;从管理方法上,建立舆情反馈机制,组建专业人员实时掌握最新网络舆论动向,客观、准确地对热点话题进行追踪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引导对策,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加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3.打造品牌网络活动,培育网络舆论领袖,提升权威意见影响力

当前校园网络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将一些线下高水平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网络,例如高水平学术讲座内容、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先锋人物事迹、感动校园人物事迹等线下品牌活动采用网络形式进行成果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同时,在校园主流微信平台、校园网站、BBS、微博、QQ群等媒体群,培育一批网络舆论领袖。

参考文献:

[1]陈玉.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基于十年样本库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

[2]陈列平.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高校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