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

2016-05-24李君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常态

李君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理性调整态势。本文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宏观产业政策、“互联网+”创新驱动等经济因素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利好影响对市场理性调整的表现。

关键词:新常态;艺术品市场;经济变量;理性调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经济新常态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发展相伴而生,各种经济因素对艺术品市场的理性调整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并使新常态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自我完善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变量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影响

艺术品除了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投资价值。在金融市场上,艺术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投资、收藏、保值增值的工具,这种现象使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形成紧密的相关性。宏观经济走势、消费增长率、货币发行量等宏观经济变量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艺术品市场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谐振艺术品市场的理性调整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连续四年下滑,2015年预测不足7%;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四个宏观经济指标却在明显企稳,甚至一些指标进入上行通道,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即宏观经济发展进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转向中低速,还伴随着深刻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体制创新等升级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文化竞争力驱动。

中国艺术品市场历经过去20年的三次跳跃式大发展,在2012年骤然回落,与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如出一辙。曾经被投机过度驱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随着大量短线投资类资金的抽离,终于有机会开始步入理性调整,消费、服务业等宏观经济指标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会逐步显现。

(二)消费增长和服务业比重增加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新的生机

在宏观经济增长下行中,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带动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稳定增长。目前国内消费增长基础稳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率达12%,实际增长率超过10%;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201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7%左右,人均GDP约为7000美金,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高级组”。不仅服务业增长较快,以互联网为创新的业态增长也比较迅速,大大带动了艺术品市场中正在崛起的大众化消费,给艺术品市场向“新常态”转变带来新的生机。通过这两年的数据发现,艺术品消费需求已逐渐凸显,2013年春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以及艺术品电商的布局在2014年激增,对中低端市场需求提振不小。而艺术品消费需求的全面出现,将是艺术品市场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和长远根基。

(三)货币供给量对艺术品投资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供给量对资产价格变化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对投资产生直接影响。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变化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协同关系。另外,货币供给量对艺术品投资的直接影响受到以下因素的干扰。一是要看房地产、股票、艺术品三大投资领域的博弈关系。目前房地产已结束了长达15年的超级繁荣期而进入调整,由之带动的投资增长将明显下滑;股市自2014年底迎来一波强“牛市”,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万亿,随着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股市吸金后劲十足,其利好的形势和随时可套现的高流动性,成为逐利本性的投资型资金追捧的热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股票大牛市会持续与艺术品市场资金形成竞争关系。二是要看艺术品市场供给层面,看拍卖公司的拍品征集能力、画廊和博览会等一级市场的艺术挖掘能力。显然2014年艺术品市场的疲软表现必然使一些收藏者按兵不动且待机而沽,影响了精品的释出量。

二、宏观产业政策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常态,文化产业仍将高速增长已经被各方普遍预期。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2014年文化产业迎来了大量政府主导的政策组合密集发布,内容涵盖了产业融合、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体制改革、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小微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产业带(走廊)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创造利好。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2014年的政策高度系统化,既有扩大产业外延的融合发展、理顺财税体系并扶持小微企业,也有加大文化贸易占比等内容,涉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主体、空间、特色、模式;这一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政策红利期,以明确的战略建构思路为2015年储备了可观的发展势能;2015年必然进入一个全面推出文化市场法制、以商业创新引领个性化多元消费的落实、实践期。市场环境的完善必然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波文化产业政策红利所促成的宏观趋势,恰与此轮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发生耦合效应,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生态,并有望在市场机制下使艺术品市场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理。

三、“互联网+”新经济业态成为艺术品市场创新发展的引擎

2014年基于互联网的艺术品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艺术品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消费趋势,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无限创新的可能。

(一)服务创新促进艺术品消费大众化

互联网有庞大的用户群,如果把他们培育成艺术品消费主体,互联网就成了促进艺术消费需求增长的最佳入口。网络艺术品销售业绩的增长是过去十年间全球艺术品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互联网已经对传统艺术品营销渠道进行了革命性变革,以更方便、高效和易获取的方式,刺激并形成了1000-50000美元的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市场。随着“互联网+”逆袭而来,关于艺术品的热门话题也将从网络销售转变为层出不穷的各种创新性服务体验,使艺术品消费不仅仅局限于对物化商品的占有,更演变升级为对商品载体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的开发、个性化分享和人际互动;相互影响的艺术品消费习惯,又会进一步刺激艺术品需求增长。

(二)跨界发展延伸艺术品文化产业链

互联网以“免费+价值链延长”的商业模式而颠覆传统艺术领域。艺术品是一种文化艺术的高附加值商品,长期以来在各自专属的圈子内被“垄断经营”而颇显神秘。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经营之间的壁垒很容易被消除,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轻易做起艺术IP产业链、粉丝社区、数字展览、艺术旅游等自营业务,拍卖公司也可以做线上的艺术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来构建领先品牌;BAT、艺术门户网等互联网大咖,可以在线上汇聚艺术品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以业务整合和信用口碑为优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捕捉和挖掘有效的市场数据而提供个性化定制的艺术消费。总之,互联网带来了“平台经济”,使打破传统艺术品市场的层级结构和市场边界成为可能,并为跨界的文化产业链延长提供了捷径。

(三)互联网模式主导艺术生态重构

目前P2P、众筹、股权投资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模式创新,为艺术品产业发展带来了超出一般投资意义的参与体验。不论是投资还是艺术创作,不再以门第和身份论短长,“粉丝经济”和“创客文化”才是通行的法则。互联网时代,艺术降低身段并以一种可以互动体验的形态,走入消费者的生活细节,以“泛娱乐平台,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创意的生态,为所有艺术领域中的优秀创作者、为每一个优质的创意带来机会”。于是“互联网+”带动的互动娱乐思维会改变我们对传统艺术的看法,艺术家和大众之间会因为前所未有的“直接面对”而互惠互利,小微文化企业、艺术家工作室的无限创意都可以和各种或小众或大众的艺术需求相对接,并赢得他们的投资和参与,融资行为就具有了大众募集和全民参与创作的特殊含义。

四、新常态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理性调整的表现

在新常态下各种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性调整呈现出利好之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艺术品市场生态趋于健康发展

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生态是购买力增长的保障。以拍卖为例,近些年成交率仅为50%,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以投机心理为主的虚假繁荣,不良的市场生态给未来留下了很多隐患。2014年之前,那个隐性的、庞大的书画礼品市场不断恶化着中国艺术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反腐成为艺术品市场购买力变迁的导火线,市场有望在转型的阵痛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等多项举措的陆续实施,迫使“中高端”艺术品“雅贿”需求呈现断崖式大幅缩水,在礼品市场中所沉淀的藏品即使不会急于套现,短期内也不再成为支持艺术品市场交易的增量因素;反过来看,反腐迅速瓦解了以雅贿为基础的“伪艺术价值体系”,让论官阶定价格的趋势得到遏制,倒逼着艺术品市场回归真正的艺术价值体系。同时随着礼品消费锐减,书画市场新的资产配置平台、电商交易平台不断涌现,艺术消费崛起,艺术收藏和艺术消费正在主导新的艺术品市场供需关系。

(二)艺术品金融是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

艺术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比较低,因此艺术品能够在个人、家庭、家族的资产配置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艺术品的财富属性和投资属性,而艺术品最重要的金融属性也被高净值人群接受,并作为与房地产和股票并列的资产配置方式。高净值人群规模和有意持有艺术品人数比例的增长,对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正能量。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及高净值人群艺术品收藏态度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购买力。在高净值人群的艺术品投资信息来源调查中发现,艺术收藏的圈层特征明显,分别是:朋友推荐占65%、社交活动占61%、俱乐部或协会占46%;此外高净值人群最希望得到艺术品金融服务,高达55%。这些特点预示着未来高净值人群仍将是十分稳定和强势的艺术品收藏主流。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位居全球第二,“国际化”成为市场关键词。一方面,国内拍卖业界与国际同行在海外联合推出国际论坛,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合作问题。同时艺术信息服务机构也在密切合作,Artprice和雅昌继2012年后二度联手,推出了“2014艺术市场年度报告”,对东西方艺术市场进行融合分析,向全球7200多家专业机构和国际媒体发布,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国内大型拍卖公司在香港这个国际市场前端不断发力,以国际化视野为营销主题赢得不俗业绩。随着海外拍卖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后,这两家竞争对手又分别在上海(佳士得)和北京(苏富比)布局,加紧耕耘中国市场的节奏又促进了国内拍卖业的国际化发展。以上海自贸区为标志的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被寄予厚望,中国市场拍品种类如外国名人手迹等也呈现国际化味道,中国藏家在海外市场上较强的购买力和国际化收藏品位也逐渐形成。这些市场表现都反应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一些新的平台和业态正在出现,未来将通过组织机构和资本运作的方式带动中国市场不断走向规范化的制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郝若楠.高净值艺术品藏家数量或将大幅上升[J].投资与理财, 2013(15):96-99.

[2]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3)[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庄毓敏,黄隽.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