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2016-05-24杨贵仓董学力卫强
杨贵仓+董学力+卫强
摘要:农村金融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进程中以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影响下,农村金融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农村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农村金融转型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是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转型打下技术基础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商创新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为农村金融机构融合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挥本土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中国的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宽带入户和3G/4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网民日益增多,这就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移动终端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地区的上网门槛,农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据知名数据调研机构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互联网网民中一线城市网民占比为13%,而来自县或县级市及乡镇农村的网民占比高达33%。网络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已然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悄然打开了一扇窗。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农村金融转型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有关的金融业态,属于传统金融的范畴。诚然,农村金融在调剂农村资金余缺、提供农村结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总体看来,传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强大的农民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利性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阿里、京东为首的电商平台能够借助其平台优势实现金融同步发展;而以村村乐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借助其强大的线下农村资源能够把金融服务最快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宜信、翼龙贷、开鑫贷等为代表的P2P平台在互联网农村金融大局未定的时局下进入也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信用社、农业、农商、邮政储蓄等为代表的传统银行若不能尽快推行线下服务站和线上金融店,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农民用户流失。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三期叠加”对银行业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转型、创新提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趋缓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全年GDP增长率为6.8%,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必然遭遇发展瓶颈。粗放式的高增长发展模式在未来将难以持续,只有通过战略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近年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出现突破性增长,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下沉业务,重新争夺农村市场。加之互联网金融对县域经济市场的影响正在蔓延,县域资金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业务品种、资源要素、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将展开全面竞争,对网点、客户、资金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也将越发激烈。
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继贷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放开紧锣密鼓。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缩窄,这对中间业务占比偏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巨大冲击。另外,监管约束政策变化、防范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这都迫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研发新产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对接”。
四是“三农”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客户结构将发生改变,其金融需求也将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不仅仅需要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更需要现代结算、理财、电子银行、咨询等个性化、专业性、发展型的金融服务。倘若农村金融机构不因时因势进行转型,必然出现客户流失、市场丧失的危险。
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现状来看,近年来虽取得飞速发展,但与国有控股大银行相比,规模尚小,实力较弱,资本不十分充足,市场定位不很精准,经营较为粗放,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营成本比较高等。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还较为明显。其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专业化水平低,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雷同,没有从自身战略出发,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措施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积极迎接挑战
1.战略上树立新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吻合的以客户和服务为重点的新的经营理念。树立市场第一敢于竞争的营销理念;树立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率的管理理念。
2.模式上构建新体制
构建新体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运用,创造出崭新的服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改善服务所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服务态度的改善,而是在目前的网点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新的网络平台服务模式。二是产品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应着力于研发更适合于互联网金融的,更加开放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客户的多种需要。
3.经营上建立新形态
互联网金融格局下经营新形态主要是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创立新的了解客户和服务客户的方法,在已经持有的客户数据中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根据客户的个人偏好,在特定的时间为客户进行特定的服务,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逐步用个性化服务取代原有的通用化服务。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以此加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客户本身的向心力。
4.管理上创用新方法。随着战略、模式以及经营上的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方法也“呼之欲出”。新的管理方法应该以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以客户为中心,具有灵活、高效的特征。
(二)以现有资源为基础,进行调整转型
1.借助现有互联网平台,拓展银行业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家银行在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络银行,手机银行都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巩固现有业务并开拓新业务。一是要立足重点客户,力求做到更加专业。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主要客户群是中小客户,而对于要求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大型客户,互联网金融暂时还不具条件涉足。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巩固其重点客户,优化重点客户所接受的服务,在“精”和“深”上显优势。加强原有重点客户的向心力。二是更加关注一般客户,提高对于一般客户的工作效率。一般客户群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所竞争的焦点,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深入研究,将重点放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开发上,同时注重提升效率。三是对客户进行分类,使其服务更加贴心。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于区别对待,实现差异服务,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应该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提高其满意度。
2.依托当下服务网点,改善客户体验
网点渠道是传统金融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难以赶超,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这一固有优势。一是网点渠道形象上求“新”,使外观和服务内容都得到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客户分区来改善过去杂乱无章的印象;增加大堂的专业咨询人员和服务人员;压缩柜员人数,提高柜员工作效率,加大电子银行操作业务的比例。二是渠道功能求“全”。尽可能让各网点业务朝更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实现所有的网点均可办理本行已开办的所有业务。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办理业务成功率,避免客户多次往返。三是服务能力求“精”。对银行一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特别为提升对新产品的熟悉程度的培训,使其在办理业务时更加游刃有余。四是客户体验求“鲜”。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现代的体验经济。银行要在客户体验上多花精力,在营销方式上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增添客户体验类产品。
(三)以模式创新为突破,自觉融入变革
1.服务创新,满足客户之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投放更多的注意力,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对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以更好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2.产品创新,体现竞争之需
在和电商企业合作的同时,创立自己包含“网络融资+网上商城+平台创新”的综合化电商平台,业务要涵盖B2B、B2C、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考虑在内,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分庭抗礼之中,取得战略制高点。
3.方式创新,适应变化之需
在互联网发展步步紧逼,农村金融机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现实之下,农村金融机构处在一个必须要做出改变的节点。要想实现方式创新应先着力于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方式必须和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要求相适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高效的行政管理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数据创新,以数据革新的模式带动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力峰.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
[2]吴曙东.加快农业银行农村网点转型的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8(06).
[3]张宏斌.互联网金融助力农村金融转型.2015—2016年度微金融50人论坛年会,2016年1月17日.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 2013(4):14-16.
[5]谢子门.当今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商贸,2013(13):50-52.
[6]郭世邦.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的崛起[J].卓越理财,2013(3):10-11.
作者简介:
杨贵仓(1981-),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财经学院互联网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投资;
董学力(1979-),男,河南商丘人,郑州财经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卫 强(1980-),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经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