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会计准则 规范盈余管理

2016-05-24郑艳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制约会计准则

郑艳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正处在不断完善中,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盈余管理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制约;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目前,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表,使财务报告达到所期望的水平。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盈余管理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我国出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价格规定比较严格,必须在近三年内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就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利润进行包装,粉饰公司股票发行前的财务报表,从而具备上市的条件。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存在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独立性,这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主要有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

(一)会计手段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采用会计方法,其手段主要有:一是利用虚拟资产项目;二是利用债务重组;三是利用改变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四是利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五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六是利用时间差和政策变更;七是通过改变折旧政策;八是收益性支出资本化等。

(二)非会计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采用的非会计手段主要有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等等。关联方之间有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交易不公允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信息披露方面主要表现在:披露含糊不清;不披露具体比例或比较数据;回避一些敏感问题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的影响

(一)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1.资产减值准备不再充当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减值准备》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规定使上市公司想通过资产价值准备调节利润不再可行。并且根据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对应收账款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并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证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这就说明上市公司不再能对减值准备“想提就提”。

2.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减小了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做了新的规定,要求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新会计准则在确定合并报表范围时更注重实质性控制,要求母公司对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范围。

3.存货计价方法的新规定削减了上市公司存货成本计价时的人为因素影响。新会计准则严格规定了存货的计价,公司存货发出只能采用先进先出的方法,准确反映存货的历史成本,避免存货成本计价中的人为因素,这样上市公司想通过存货计价方式来调节利润很难行得通。

(二)为盈余管理开辟了“新路”

1.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企业借入资金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多少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得到了多少投资效益,企业外部人是很难确切了解的。所以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如何使用、分配,企业管理者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2.拓展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有着密切关系,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与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方法不健全,因此企业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果企业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则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总之,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双向的,对扩大和缩小盈余管理空间都有一定影响。所以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可能会增加,方法也会不断的变化。

三、制约盈余管理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健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评估并据以修订既有的会计准则,可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也可以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内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因此应加快完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制定健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

(二)健全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意志的体现,但与会计准则密切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基本上没有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博弈中。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要明确会计规则制定原则,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因此应健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从而有效遏制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健全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提供的职业判断原则上是使企业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因为存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可能会使管理层主观上利用便利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制定的会计准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在修订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推出新的会计准则,避免企业利用准则漏洞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克平,于富生.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2).

[2]常虹.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方法实证研究[J].商,2015(41).

[3]吴克平,于富生,黎来芳.新会计准则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3(8).

作者简介:郑 艳(1975-),女,贵州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馆员,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制约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