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方项目层面多层次BIM技术能力构建研究

2016-05-24刘美慧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

刘美慧

摘要:借鉴IT能力的相关研究,结合BIM的特点,将BIM技术能力划分为资源层和能力构建层,并通过对设计企业113个BIM项目样本数据的分析,验证了BIM技术能力维度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层对能力构建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设计企业;BIM技术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对建筑物及其功能特性的全过程信息的数字化表达[1],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协同设计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开始应用BIM,但相关实践却并不尽如人意,Robert Solow(1987)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表明了IT投资不一定能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象[2],而后的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IT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因此,BIM作为IT的一种,设计企业如何构建和形成BIM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关于BIM技术能力的研究甚少,鲜见国内设计方项目视角下BIM技术能力的构建研究。本研究将借鉴信息技术领域IT能力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设计企业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测量体系及内部协同关系模型,结合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

二、BIM技术能力维度及研究假设

1. BIM技术能力维度构建

Bharadwaj(2000)将IT资源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IT无形资源,提出企业需要应用IT资源来培养IT能力[3]。马艳峰等(2006)认为IT资源是IT能力开发的基础[4]。王念新(2014)提出IT资源与IT能力在IT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具有互补性 [5]。鉴于BIM作为IT的一种,具有许多IT的共性,基于项目设计方的特点和BIM技术应用情境,本文在整合和分析IT能力维度构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Bharadwaj(2000)对于IT能力的定义,本文将BIM技术能力定义为“组织调动和部署IT相关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和能力的能耐”,并提出BIM技术能力包含二个层次五个维度,二个层次分别为资源配置层和能力建构层,其中资源配置层包含BIM关系资源(BR)、BIM人力资源(BH)以及BIM基础设施(BI),能力建构层包含BIM变更规划能力(BP)以及BIM管理能力(BM)。

2.研究假设

本文所构建的BIM技术能力,是在已有较为成熟的IT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中进行的参考和借鉴,并且综合考虑了BIM、设计方以及工程项目的特点,基于此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H1:在中国背景下,设计方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可以通过资源层面(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以及BIM基础设施)和BIM能力建构层(BIM变更规划能力以及BIM管理能力)构成。

BIM规划变更能力强调BIM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的同步及BIM设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变更整合。BIM关系资源指BIM项目团队与外部合作方和内部管理层有良好关系;BIM人力资源指BIM员工有充足的BIM技术技巧和业务能力;BIM基础设施指项目团队为新兴软件做出准备的支持平台、结构化且可调整的数据和网络架构。BIM关系资源可以促进项目各参与方间信息共享和流程变更融合,加强内部管理层对BIM更深入的了解,充足的BIM人力资源则可以保证团队根据不同的业务战略需求更好地制定BIM规划,灵活的IT基础设施能使项目团队快速随外部环境和需求的改变进行变更,这些都能使BIM规划与战略规划更好地集合,促进BIM设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整合。综上,提出假设:

H1a:BIM关系资源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2a:BIM人力资源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3a:BIM基础设施对BIM规划变更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BIM管理能力强调BIM有效的规划、BIM系统的有效运作以及BIM项目管理实践能力。良好的BIM关系资源可以促进项目团队对业主需求的更进一步理解,有利于制定和管理BIM实施规划,保障管理层对BIM的支持与投资,有助于BIM系统的运作是有效且可靠的;BIM人员丰富的项目经验和系统操作经验都有利于项目团队BIM实践能力的不断积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灵活可调性,是最能保证系统良好运作的基础,将帮助项目团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实践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配置方式,加强BIM项目的管理实践能力。综上,提出假设:

H1b:BIM关系资源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2b:BIM人力资源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3b:BIM基础设施对BIM管理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研究设计和预调研

在信息系统领域,很多研究已经对上述变量测量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借鉴Bharadwai和王念新提出的测量工具,同时结合设计方、工程项目以及BIM的特点,构建BIM技术能力的测量工具,初始量表共21个题项。问卷各题项采用Likert 5 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问卷初稿设计完后,通过专家讨论和企业家咨询后修改后,形成预调研量表。

由于量表来自信息技术领域,尚未在设计企业应用中进行验证,需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预调研获得有效问卷64份,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中BIM关系资源两个题项因子荷载交叉,予以删除后进行第二轮分析,KMO值为0.8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子荷载系数中BR分别为0.62,0.79,0.55,0.60;BH分别为0.77,0.82,0.76;BI分别为0.71,0.78,0.75;BP分别为0.84,0.82,0.64,0.64;BM分别为0.73,0.61,0.68,0.66,0.74,各维度题项因子荷载大于0.5,因子分析效果较好。所有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测量工具内部一致性很好。

四、正式调研数据分析

问卷正式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13份。由于获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二乘方法(PLS),该方法则几乎不考虑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并且较少的样本数据就可以满足条。本文使用SmartPLS 3.0 软件进行检验,研究中所有变量均为反映型变量。

测量模型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外部负荷系数均大于0.7,外部权重均大于0.2,均为显著,共同因子在0.5左右,平均方差提取率(AVE)都大于0.5,说明测量模型的显变量较好地反映了潜变量。

结构模型检验中决定系数R2中BP为0.56,BM为0.54,均大于0.5,冗余度中BP为0.39,BM为0.37,均大于0.325,说明结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从图1可以看出,假设均通过了T检验,最终模型结果表明: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以及BIM技术设施对BIM变更规划能力和BIM管理能力都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在中国设计企业BIM应用背景下,设计方项目层面的BIM技术能力可以由资源层(BIM关系资源、BIM人力资源和BIM基础设施)以及能力建构层(BIM规划变更能力和BIM管理能力)组成,并且BIM资源层的三个维度对BIM能力建构层面的两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二个层面协同形成BIM技术能力。理论上,本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BIM技术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了BIM技术的内涵。实践上,本研究结果为设计企业进一步正培育和提升BIM技术能力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 version 1.0 - part 1: overview,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M].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2007.

[2]Solow R M. We'd better watch out[J].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987,36.

[3]马艳峰,王雅林.基于IT 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06.

[4]王念新,葛世伦,苗虹.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互补性及其绩效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3):166-175.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基于排队论模型的医院MRI设备资源配置分析
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中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信贷资源配置与我国经济发展平稳性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
杭州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