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小时候的味道”,会让你想起小时候?
2016-05-24倩倩
倩倩
什么能勾起你小时候的记忆?
对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来说,一块小小的玛德琳蛋糕,可能是他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可能对于你我来说,小时候的跳跳糖、果丹皮和酸辣粉,也有同样的功效,能让我们立马回到拿着零花钱在学校门口买零食的时光。
在100年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里,普鲁斯特将味觉的“时间旅行”上升到了某种不朽的高度。在这部小说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主人公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
普鲁斯特与配茶吃的玛德琳蛋糕
原著中,小说主人公一边品尝玛德琳蛋糕,一边饮茶,汹涌的回忆并没有立刻涌上心头,而是“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在那个时刻,“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他并不知道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而随后喝下的每一口茶,都让他觉得,这种神奇的功效正在慢慢消失——“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
后来,他才认真思考了这个瞬间,并认为这一口蛋糕一定触动了某段回忆,但这种回忆却是潜在的、不可捉摸的。
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费尼霍在他的新书《光碎片》中说,科学家们常常把味觉和嗅觉的记忆相提并论。因为从实践上讲,它们通常是一回事儿。舌头只能尝出酸甜苦咸鲜这五味,我们感受到的“味”,很大部分是嗅觉带来的。不信,你可以捏着鼻子,嚼一嚼那些有味道的东西,再放开鼻子体会一下不同。如果差异不大的话,那你肯定不是在嚼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就像普鲁斯特描述的那样,嗅味的记忆在情感上给人的冲击,比其内容本身要强很多。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家雷切尔·赫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分别给实验对象一部影片、一段声音和一种气味,然后询问他们看、听、闻过之后,记起来的具体内容,并用各种尺度给这些记忆打分。他发现,嗅觉激发的记忆,更情绪化、更能唤起共鸣,而在生动性和具体情节上则稍逊。
嗅觉、味觉记忆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
科学实验同样也证实,嗅觉、味觉记忆能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通过语言提示而唤起的记忆,大多是在11-25岁期间形成,而嗅觉、味觉,则能将人们带回到6-10岁的童年时光。 “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第一联系,要比任何后续联系更为有力,也更为持久。
嗅觉、味觉的记忆如此持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通常感受到的“味道”,是好几种不同味道的混合,这种组合一般来讲非常特别,也不太容易再现。
当我们尝到,或者闻到过去的东西,便可以重新拾起这种感觉,但这种体验,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并重塑。味觉、嗅觉能够如此鲜活地再现丢失已久的记忆,说明这种记忆很强大——但同时也是因为嗅觉、味觉记忆在平日里并不能重塑,所以再现之后,才会给人带来如此强的冲击。
也就是说,嗅觉、味觉能够唤起我们和久远时光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并不能直接提供回忆的内容。实验心理学也证实,记忆也不仅仅是图像、声音、气味和味觉在意识里的重现那么简单。每一次记起过去的东西,大脑都对记忆做出了一次小小的篡改,就像在脑内进行的一次传话游戏一样,很有可能你现在记起的一段故事或者一幅图像,和原来发生的真实情况,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且,你对记忆的确信程度,和记忆的准确程度,完全不成比例。有人研究过目击者的证词,发现最是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没记错的人,反而是最有可能犯错的,但很可惜,也最可能被人们相信。
关于食物的回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食物构成了情感叙事的有力部分,从许多意义上讲,这部分回忆的模样,比真实的情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移居国外的人,即使开始说当地语言,甚至用当地语言进行思考,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家乡的饮食习惯。这并不是简单的思乡,而是保持自己与家乡的一种联结,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所在。
而至于这种联结是否完全“正统”,则并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食谱在慢慢改变,融合了新的原料、当地的传统,甚至用的工具也变了。但是做家乡菜的“体验”,让他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克尔凯·郭尔认为,“回忆本身让人保持一种永恒的连贯性,让他确信自己在尘世的存在是连续不间断的,是一息尚存的。”祖母厨房的味道让你安心,让你觉得自己还是从前在厨房里玩耍的那个自己。回忆给你带来快乐,让你与昔日时光保持了情感上的连续。我们能看到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这让人感到一丝宽慰。
回忆在被想起的时候,和它在被铸就的时候,保持着对我们来说同样的意义;给过去赋予意义,跟写自传一样。我们有能力生产关乎自我的叙事,即使它已被扭曲,即使很意识流,也是铸就我们身份的重要部分。其中,从吃喝和食物中提炼的那部分叙事,是自我叙事中最深刻的部分之一,我们永远是温血的感官动物,是情绪化的人,吃对我们来说,就是人生。造就我们的,不是我们吃下的食物,而是我们记忆中的味道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