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不在乎为婚礼花钱
2016-05-24崔鹏
崔鹏
恋人们要过的一个关口是婚礼。他们似乎对婚礼上的仪式安排总是有不同看法。很多情侣还会因为婚礼花费水平吵架。我的一个熟人就是这样,女孩要把婚礼办得更复杂更体面些,而他对此却没有那么大兴趣。最后没有分手而继续办了婚礼的原因是,我这个熟人同学的小孩已经开始准备考高中了,他刚初婚,而且新娘比他小15岁。为此他让步了。
为什么男女在婚礼花费的看法上会有很大差异?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多情感学家走错了方向,他们说女性更注重婚礼的原因是女性更喜欢仪式感,以及男权社会造成女性对婚姻的依赖更严重……
其实答案很明显,婚礼一般是男性负责成本,女性负责效果,而婚礼的最终收益,也就是那些红包,一般都归新娘保管。这些风俗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但从庸俗的角度来看有点不公平。如果中国的风俗是婚礼花费账单男女各付一半,然后收益平分,比如成立个婚礼筹备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个玩笑),那么因此造成的争吵肯定会减少很多。
男性同样重视婚礼是可以肯定的。在以前的社会,1930年代以前,婚礼上女性几乎没有表现机会,她们蒙着盖头像个大个儿的快递包裹一样,只能用耳朵听大家在干什么,男性是表演的主角。而婚礼的收益和支出都属于男性。当时,婚礼是一个人社会地位、财富水平的体现,也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交机会,以至于人们如此重视它,对婚礼的花费也并不敏感。
人们对花费的敏感程度大概和两件事有关 系。
一个是人们一生中产生这种花费的频率。
消费行为的敏感程度和这种行为在人们一生中所发生的频率有关系。婚姻是人们一生中只有一次(起码是大多数人希望只有一次)的事所以,人们对婚礼的花费非常不敏感。和此类似的还有葬礼和生小孩。不过,最近30年,人们的离婚率上升而生小孩的次数下降了,因此人们对婚礼花费的敏感程度上升了,对养育下一代花费的敏感程度下降 了。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花费的总额度。
如果你花了500万买了一处二手房,那么大概不会对原房主是不是把原来放在客厅茶几上的烟灰缸拿走了而耿耿于怀,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那是属于你的。即使那个烟灰缸在超市购买的时候需要花费200多元。但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在平时的出行过程中对被多收了的10元停车费怒不可遏。(当然,这个例子中让敏感程度变化的因素也有频率,人们买房子的频率要远小于存车频率。)
如果人们是充分理性的,肯定能分清200元要比10元多得多。而他的决策机制更应该以一个阀值来确定。比如对大于某个数额现金价值的争执会在意,当数值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发怒。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人们的心理格算方式是按“项目制”的。关于某件事的花费,大家会在心里给它定一个预算。其实,在每笔预算的敏感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们从预算百分比小数点后边三到四位开始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不同花费金额的0.01%,差距其实非常大。而钱就是钱,无论它在人们哪个预算项目里,对人们生活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暂时把这种心理格算方式叫做同比例不敏感习惯。这种习惯对公司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起了很坏的作用。比如人们普遍对股票交易商收取的佣金不敏感,这造成很多人频繁交易股票。而每次交易都会花上几百元也不一定赚钱的人,却对要不要喝一杯星巴克犹豫不决。
或者对主动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些花费非常大,也是影响投资收益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