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父亲巴菲特
2016-05-24龚灿
龚灿
他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资者,是可与比尔·盖茨比肩的富豪,是众多商界名流挤破了头想要与其共进午餐的股神,被称为“奥马哈的神谕”,他的公司年会也被业界誉为“朝圣大会”。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他是沃伦·巴菲特,一名鼎鼎成功的商业巨贾,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超级富豪生活像路人
尽管巴菲特如今的财富可以百亿美元计,但这一家子一直坚守着低调谦逊的生活。对于巴菲特的三个子女来说,父亲就跟普通人一样。他依然住在上世纪50年代用3万美元买来的老房子里,家里的电视机、冰箱、沙发都已用了多年。小儿子彼得·巴菲特说:“如果你今天走进家里,你会看到我在1965年看到的同样场景。”
巴菲特登上《福布斯》封面
你能想象一个亿万富豪的日常生活情景吗?很少出席宴会,鲜有涉足豪华餐厅,不抽烟,不太沾酒,爱用折价券,会把一套保守的衣服穿到破为止,一辆福斯金龟车可以开上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买下一辆气派的林肯四门新车也是出于安全顾虑。
“我不会随便乱扔东西,直到我已经用了20年或25年。”2013年10月巴菲特接受CNN采访时说。在那次采访中,巴菲特拿出自己使用的手机,一款过时的诺基亚翻盖手机。他还打开随身携带用了20年的钱包,里面的一张信用卡已经使用了将近50年。
有评论称,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节俭的员工。他可以在上专机前吃着爆米花和洋芋片当午餐,可以前一刻从专机下来后一刻就坐进经济舱,也可以放下身段在机场柜台处询问怎么搭出租车。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车牌号就是“THRIFTY”(意为“节俭”)。就连出租车司机和餐厅服务员都表示,巴菲特的小费给得很恰当,但不够大方。
一位如此接地气的富豪,让子女们完全感觉不到父亲登上《福布斯》财富榜单有何不同。“我们并不是和世界上第三富有的人一起长大的,我们生活得很平常。”巴菲特的长女苏西如是说,“让我爸爸感到最快乐的事,就是在家里晃来晃去,看看书,打打桥牌,和我们说说话,他和普通人没两样。”巴菲特最爱的游戏就是桥牌,他可以和比尔·盖茨、《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凯瑟琳·葛兰姆等商界巨头一起玩牌,输赢只不过28美元。
彼得也说过:“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上班,无论多晚都会回到家里来。从我很小时到现在,爸爸就是这样。他没有变化。所谓财富和名声的递增,在家人和他自己眼里,都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而已。”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
巴菲特如此低调,子女们也跟着一起低调。长女苏西、长子霍华德和次子彼得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巴菲特在奥马哈的投资事业已经起步,且发展迅速。苏西姐弟都在公立学校上学,没有任何特权,彼得还笑说“我的英语老师和我妈妈水平一样”。霍华德的儿子、巴菲特的长孙霍华德·W.也在奥马哈长大,他说:“在奥马哈我就是生活在一个茧里,在一家非常小的公立学校上学。”中学之后,霍华德举家搬到了伊利诺伊州,霍华德·W.表示“那里的孩子们都恨我”。
小儿子彼得从斯坦福大学退学之后,一直过着很普通的默默无闻的生活,事业也很低调。虽然他曾参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的音乐创作而小有成就,但他并没有前往好莱坞,而是继续生活在密尔沃基市。他说这是受父亲影响,因为巴菲特一直留在家乡奥马哈,没有随那些一哄而上的投资者涌入华尔街。巴菲特的孙子霍华德·W.曾在白宫和国防部工作过,可后来他还是回到了奥马哈,因为这里是他爷爷和父亲努力工作过的地方。
2006年,彼得·巴菲特的养女妮可在没有提前通知巴菲特的情况下,就参与录制了强生公司继承人杰米·约翰逊制作的一部旨在揭露美国贫富差距的纪录片《百分之一》,还在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奥普拉的节目中为其做广告。妮可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了自己在巴菲特家族中的成长经历,并称“离开学校后我们从家族中得不到任何钱”,“金钱是我爷爷生命年轮里的辐条”。
巴菲特一家一向都不喜欢在媒体前曝光,与媒体保持着一定距离,在此之前家族中还没有人在如此公开的场合八卦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谈论巴菲特的财富。这一举动惹恼了巴菲特,随后宣布与妮可断绝法律关系。妮可并非巴菲特的亲孙女,是彼得前妻在结婚时带过来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之一,彼得收养了她们,即使1993年与前妻离婚后,彼得一直还有照顾妮可姐妹,巴菲特还支付了妮可上艺术学校的学费。
金钱会让父子关系变复杂
美国媒体和商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巴菲特只会赚钱,不会花钱,更不会做父亲。”很多人指责他太过吝啬。对这一点,巴菲特的三个儿女估计最有发言权。
在苏西姐弟三人都还很小时,巴菲特就在奥马哈家中的三楼放置了一台老虎机,其目的是警示赌博的风险,这也意味着他严格管控着三个孩子的零花钱。“我可以给我的孩子任何他们想要的零花钱,只要它是必需的,而我在天黑前就能将它赚回来。”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次年会上巴菲特如此说道。
“很小我就知道钱要靠自己挣。父亲跟我和哥哥、姐姐说:‘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给你们。”为了挣一点零用钱,小儿子彼得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彼得说,上世纪60年代他的零花钱大多时候只有50美分,有时会有1美元。当他们大学毕业,巴菲特在圣诞节时发给他们的红包也不过几千美元。
彼得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分,成为了一名音乐家,但巴菲特从不在金钱上支持他的音乐事业。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是在他30岁搬到密尔沃基市之前,他想买个大房子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些,但遭到父亲拒绝。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彼得一气之下跑去银行贷款,“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巴菲特不时提醒儿子:“要学会用自己挣的钱,去做更大的梦。”
巴菲特和奥巴马
巴菲特的长子霍华德到而立之年之际忽然发现自己最想做的其实是当一名农民。他想买一个农场,却没有钱。1986年,巴菲特花28万美元买下了奥马哈北部一块面积400英亩大的农场,然后将其租给霍华德,租金按每年5%的速率上涨,每年还要上交农场收益总值的22%或26%——这一收益比重取决于霍华德的体重是否超过标准的182.5磅。“我知道他在关心我的健康,但我介意的是,即使是22%,他得到的报酬比周围任何一个人都要高。”霍华德抱怨道。霍华德后来搬到了伊利诺伊州的迪卡图,便将奥马哈的农场转租了出去,当然租金高过应付给父亲的金额。
苏西回忆,有一次她在华盛顿机场需要现金付停车费,父亲当时在场,但直到苏西开了一张20美元的支票给他之后,他才拿出现金。“有时候,我会为此感到沮丧,但不幸的是,基本上我相当同意他的做法。”对于父亲的小气作风,苏西早年偶有微词,她觉得既然他们都已经长大了,父亲的态度可以不必再这么强硬。弟弟霍华德对此安慰说,“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希望,他的作风已经弹性许多了。”霍华德还笑称自己可以充当家里的深口袋,虽然“这个口袋有破洞”。
巴菲特曾告诉《财富》杂志,他会给三个孩子留下“足够多的钱,以便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但是又不会多到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他认为只为子女们提供一生无忧的物质,是有害无益的,是反社会性行为。
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也传递给了孙辈,巴菲特仅同意为他们支付大学教育的学费。彼得的养女妮可考上了艺术学校,巴菲特为她支付了六位数的学费。但当妮可搬到校外公寓时询问是否可以为她买一个日式床垫时,巴菲特的秘书告诉她:“你知道规矩:仅仅学费。”
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我给你们足够的自由,但你们的钱却不会用吨来计算。”这是巴菲特的教养哲学。
“你不会想到,我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我的父母常说,‘如果你有幸找到你喜欢的东西,那就立即去做吧。”彼得·巴菲特说,“我跟我爸相处得这么好,是因为我们从来不问对方他们不愿意的事情。他让我做我自己,而不是做我不愿意的。”彼得认为自己可以给父亲最好的礼物就是跟随他的指引做真实的自己。
巴菲特并不会强迫子女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他的三个儿女都没有把大学读完,而且所从事的工作与巴菲特的投资业务也无甚交集。霍华德当了一名农民,彼得当了一名音乐家,苏西在当过一阵媒体的行政助理后成了一名家庭主妇。
在子女们的成长过程中,巴菲特鲜少跟他们进行金融投资方面的交流,也不在意他们以后是否会传承他的衣钵。苏西说,她向来不知道她父亲买进哪些股票,他有时要我以消费者的角度回答他的问题,例如喜欢吃那种糖果,也许过了两三年后,你才会明白他当初为什么要问你这个问题,而且他从来不会在家里大声宣布哪支股票行情看好。
巴菲特家族在1970年代,从左到右:霍华德、彼得、苏珊、沃伦、苏西
彼得说,父亲谈论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处世哲学。“他会说,你不必在每一个球场上挥杆。当你准备投资一只股票,你就把它看做一个胖乎乎的、缓慢移动的球,等它接近目标时再挥杆。生活中许多事情确实如此。”
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一名股东问:“怎样做才能不毁掉自己的孩子?”巴菲特回答:“更多的孩子是被父母的行为毁掉的,而不是遗产。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学习,这是很重要和严肃的工作。富人留下的财富数量并不是子女变成什么样子的决定性因素。”
巴菲极度反感不劳而获的地位和继承的财产,因而这位被外界一度评价为“吝啬鬼”的投资家在2006年做了一件极度慷慨的事情。这年6月,75岁的巴菲特决定捐出85%的个人财产,价值37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慈善捐赠。随后,巴菲特的捐赠规模不断扩大,宣称要将99%的财富都用于慈善。这笔捐赠不会用于修建刻有巴菲特名字的各种重要建筑,大部分财富交由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来运营,一部分留给以前妻名字命名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剩下的则交予三个子女建立的基金会来运作,他们每人将分得价值10亿美元的股份。
2012年8月,巴菲特在82岁生日之际宣布,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200万B类股分给三个子女的基金会。“他打电话给我姐姐,”长子霍华德回忆说,“他在电话中说,‘如果我再把10亿美元投入基金会中,你认为你的弟弟们会怎么想?姐姐说这听起来不错。我的意思是,他就是这样的人,他冒出一个想法,如果他喜欢,他就会去做。”对于这笔钱,巴菲特的要求是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我相信你们会将这笔钱用在刀刃上,以你们各自的方式。”巴菲特在给子女们的信中写到。他认为慈善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这样的:“每花掉一美元,就有人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我想我很幸运,我的三个孩子能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为身边的人做出些贡献。”巴菲特如此评价三个子女,“这三个孩子都很聪明,有很好的判断力,他们都是正派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