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24王潇马众
王潇 马众
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广大研究者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方面讨论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总结影响大学生主观性幸福感的因素,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团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社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可的是Diener的研究。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某种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估。这是从心理方面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况。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仅仅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来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学的。采集的样本数据不同,所显示的调查结果也不同,有些结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但是,有些调研的情况却与这个结果相反。有些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二者呈现较少的相关性。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收入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标准相对较低,同等消费水平下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响。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观因素。比如,当人口统计学变量受到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对原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增强的,也可能是减弱的。上述社会支持也可能作用在主观因素上。比如,某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尊心、人格特质等产生影响的时候,就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同样,这种影响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2.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是主观因素之一,它的分类是以艾森克的理论为基础,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学者陈灿锐在其《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中,基于理论和数据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相互关系。他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有相关性,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高度负相关,与精神质呈现较小负相关,而与内外倾之中的外倾性呈现中度正相关。
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主观因素之一,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还可以用自尊来测量和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程度。有研究数据表明,正能量情绪指标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的情绪与自尊呈现负相关。自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可以避免焦躁和多虑,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情感。
归因方式是当个体行为产生后果的时候归纳原因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本身所决定的,而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以外的某种外在因素决定的。相关调研表明,内控型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性,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其自身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将更多地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结果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无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这种结果的取得对于其个体本身的影响程度非常低,但还是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社会方面
社会要努力提高支持的力度和强度,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降低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2.高校方面
高校应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加校内休闲活动,扩展大学生的休闲空间,加大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投入力度,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鼓励他们采用健康的休闲方式放松自己。另外,高校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量减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3.家长方面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与孩子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4.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应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渠道。当遇到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要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伟生.湖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
[2]陈灿锐.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