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理活动实现课程目标的实践探究
2016-05-24李想
李想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广东 东莞 523320)
摘要: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并不能只局限课堂的45分钟,另外一个重要阵地在于学生平时的地理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一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大力整合和发掘地理活动。从初中生和学校实际出发,开展地理活动,促进达到课程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几年来,地理活动常态化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形成本学校的特色活动。
关键词:地理活动;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2095-3089(2016)34-0134-02
定义界定:地理活动:主要指《课标》和课本所列的地理活动。也包括一线地理教师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地理活动。如教具制作、地理实验、地理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等。
课程目标:是指《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落实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有多条途径。我们一线老师常规习惯的途径是: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复习巩固,而开展地理活动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中,除了课堂讲授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制作地球仪,不失为一种掌握、理解、巩固知识,实现课程的好方法。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地理教育长期忽视开展地理活动。我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在地理笔试成绩不相上下,但若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再根据在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对策,我国学生则明显逊色。这表明我国学生对学生地理活动的要求上,与国外存在差距。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活动的要求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改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地理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一线老师开展一定的地理活动来促进课程目标的形成:
(一)“基本理念”方面
提出:“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些理念就是说地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更好地体验和获得知识。
(二)“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掌握简单的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三)“课程内容”方面
《课标》中专门有一栏列出活动建议。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乒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等等。由此可见,《课标》把开展地理活动提到一定的高度,并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几乎在每章或单元后,都附有配套的地理活动。
二、开展地理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初中学校,地理始终处于“副科”的地位,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地理课程。囿于课时安排、学生安全等因素,很多学校都不愿意开展地理活动,特别是涉及地理的野外考察活动。其次,因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在地理教学中还是多半向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倾斜。在课堂教学中,间接经验占绝对比重,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和体验式学习。
而国际地理教育的共同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重点加强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指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应有五个步骤,即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资料、组织地理资料、分析地理资料和回答地理问题。英国是西方国家中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典型,英国《国家地理课程》规定地理教育有五大目標:地理技能、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并将地理技能列为五大目标之首,其中特别强调地图运用和野外技能两个方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外教师则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在活动探究栏目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理实践,累积地理知识并将其建构成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相比于国外对学生地理技能的重视,我国中学教育在类似的教育培养方式上较为不足,仅有部分高中学校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5年课题《高中地理实践和试验的创新设计研究》。但这类课题只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或社区资源,开发或设计成本低、耗时少、实效性强的地理活动,没有和课程目标相挂钩。因此,在中学生当中开展地理活动实现课程目标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三、实施地理活动的步骤
(一)整合地理活动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以《课标》为依据,结合初中学校的实际、初中生特点、中学地理教材,以章、节为单位,整合每章节的的地理活动。使老师、学生清楚每章、每节有哪些地理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重点和难点。
(二)清楚实施地理活动的流程
每次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活动前准备→ 老师详细布置活动的步骤、目的,需要的工具、时间等等,使学生心中有数。
课堂引用→ 老师师在课堂上要恰当引用地理活动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指出这些活动解决了哪些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引用和点评学生作品,一方面,体现老师对这个活动的重视;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点评表扬学生,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学生更期待下次地理活动的开展。
活动后评价→ 老师在课后要对每次活动和作品都要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更好的开展下次活动。评价包括对活动成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参与合作程度等方面的评价。考虑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动手能力,老师在评价中更多注意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合作程度,只要学生亲自动脑动手的作品,都可以给予“优秀”的等级
四、注意实施地理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地理活动应围绕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因此,活动内容设计应能体现科学性,能准确反映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如开展绘制校园地图活动、制作世界海陆分布模型等。
(二)可行性原则
地理活动要考虑初中学生年龄实际和知识水平,应具备可操作性。活动步骤要清晰明了,而且活动所需要的工具、设备等条件应是学生能从学校、家庭或社区中取得。如初一学生开展制作地球仪活动,这个活动也是课本要求必须开展的活动。
(三)生活性原则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从学生身边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于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的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区域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因地制宜,根据乡土地理,充分考虑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学生的特长爱好,开展具有本校、本地方特色的活动。如我校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小小科学家”科学教育体验(天文类)活动等。我校地处石龙镇,石龙镇是千年古镇,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而石龙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别,一河三埠,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因此,可以设计《研究石龙交通枢纽地位变化》的调查活动等,充分利用了乡土資源。
五、建立有效开展地理活动的保障体系
(一)学校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我校高度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地理活动纳入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学校教务处专门一位副主任负责此项工作,每学年召开一次学校层面的第二课堂总结和表彰会议。
(二)教师方面
由专业科任老师主要负责辅导工作。一方面:学校不需要专门增加人员,减少人员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科任老师专业知识,辅导学生;再一方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可以扩宽老师视野,提高老师综合素质。
(三)经费来源
我校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补贴细则》,并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执行。补贴的经费来源教师绩效奖,对开展第二课堂辅导的老师,学校都给予相应的补贴。
(四) 时间保证
学校把第八节(下午5:00后)规定为第二课堂辅导时间,如果个别辅导不够时间,还可以经家长、学生同意,利用星期六或星期天时间辅导。
(五) 奖励制度
对获得各类、各层次奖励的老师、学生,按照学校奖励方案,都给以一定的奖励。一方面体现学校对比赛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提高老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校从多方面入手,建立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保证地理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大力支持下,我校地理科组在教具制作、辅导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大赛、“小小科学家”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天文类)、广东省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并形成我校地理科组的系列特色活动。近三年来,我校地理科组共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28项,市级奖励45项, 2010年我校地理科组获“东莞市先进教研组”称号。这些成績的取得,地理老师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也和他们扎实开展地理活动,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地理活动,一方面,更好实现了课程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樊杰 .《地理(七年级上)》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3]郭正权.《地理考察与地理制作》. 知识出版社,1997年
[4]《中学地学科技活动》 陈树杰 罗成德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