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研究
——以“95后”大学生为例
2016-05-24孙丽璐曾飞扬汪韶源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孙丽璐,曾飞扬,汪韶源(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研究
——以“95后”大学生为例
孙丽璐,曾飞扬,汪韶源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社会适应是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社会适应力对自我长期发展和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指向于大学生能独立处理日常事件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大部分为1995年后出生,其成长过程处于我国改革纵深发展阶段,也是信息经济深度融入各行业领域的时代,“95后”大学生不但具备成年早期的基本心理特征,也受到社会结构和时代文化迅速变迁的影响,这对个人、高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新的难题。因此,了解他们社会适应力的时代特征和心理行为倾向,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高校而言,把握他们的社会适应力特征,可以将教育体系与社会供需实现精准化匹配,缓解就业困难问题,也是帮助个体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本研究对435名“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力研究,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良好。该模型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环境适应、情感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结果表明:“95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情感适应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社会适应力;95后;大学生;情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自我适应
DOl:10.11965/xbew20160103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在实施创新创业战略和进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阶层、行业和年龄的个体或组织都需要面对环境剧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发展自我而适应外界环境,这种适应是个体或组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自然生存的基本法则,而社会适应则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1]。具体而言,就是当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2]。“95后”是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和成长的时代隶属于我国改革纵深发展阶段,也是信息时代深度融入各行业领域的时代。据有关数据显示,“95后”理解并熟悉运用信息时代的新讯息、科技或产品,同时关注贫富分化、社会安全、民生保障等社会问题,也认同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3]。目前,他们逐渐进入大学,大学阶段是成年早期的重要生活和学习场所,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个体在此阶段,需要不停地与环境互动,通过人际沟通和建立亲密联系,在适应外界的过程中获得信任感、亲密感和自我认同,否则将产生孤独感等不良情绪[4]。有研究发现,“95后”存在着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的问题,譬如“低头族”、“中二族”、“校飘族”和“蚁族”等,这说明社会结构和时代文化的迅速变迁对大学生产生诸多影响,给个人、高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新的难题。可以看到,社会适应力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而相关研究大多以经济学和教育学视角居多,甚少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是根据现象进行主观性描述,甚少对现象关联性及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因此,了解他们的时代特征和心理行为倾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高校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与社会供需匹配,是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导致个体是否能成功就业的关键。
二、概念界定
社会适应力(social adaptability)是个体达到良好适应而具备的胜任能力,是一种自我调整和提高“社会—心理”结构,其核心结构是职业适应力[5]。有学者将其界定人们在不同生涯阶段间成功转换或在他们工作与其自身环境中寻求平衡的能力[6]。Savickas认为社会适应力是自我调整策略,是自我与环境的探索、计划性态度和适应性决策[7]。赵小云将其界定为个体因应社会角色变化而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具有可培养性,并在困境和危机中彰显[8]。根据以上概念的取向,本研究认为社会适应力是根据生活或职业角色变化而助推个体发展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结果。
三、理论追溯
Savickas提出社会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分别为计划态度(planful attitudes)、自我与环境探索(self and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和适应性决策(adaptive decision)、职业自信(career confidence)[7]。陈建文从认知心理过程出发,认为社会适应力可从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4个层次去理解[9]。徐原提出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应跟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力,遵循人的社会属性及发展规律,也具有时代特性,了解其社会行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他们对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调控[10]。而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有弱化作用,表现在人际适应力下降、自主学习力和抗挫折力变弱[11]。
从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看,当今大学生在中国改革的纵深发展阶段出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安逸,而自理能力较弱、缺乏吃苦和敬业精神、过于关注自我、注重自我享受、缺乏意志力[12]。
从家庭角度看,尚秀华指出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力密切相关,个体社会适应力水平很难超越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13]。李彩娜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显著相关,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在个人自主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柴江发现特殊家庭(在家庭成员、结构和功能方面不全,比如单亲、留守儿童家庭等)中成长的大学生,具有更好的一般适应能力、在人际适应力存在更高的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问题,如抑郁、自卑、非合作性等;在心理能量储备方面,如心理控制、情绪控制、心理支援、生活信心等心理健康方面差于一般家庭的大学生[14]。而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家庭经济地位却不存在相关,这也进一步证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子女的社会适应力并不是必然关系[9]。
从社交角度看,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15]。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情绪控制等也有关。成云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更大,他们社会适应力的保护因素是社会支持,即充分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在节奏快、包容性低的社会文化环境,即城市环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要求更高,对城市认可度和信任度高、文化适应力强的有更高的社会适应力[16]。
已有研究从自我、家庭和社会等角度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而今,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经济等社会剧烈变革和社会竞争加剧等问题,对“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研究,应结合时代发展的独特性和发展心理学角度的共性心理特征,深入了解他们的社会适应力的内涵和结构,不仅从理论上能够充实社会适应力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佐证,在实践上有利于相关教育的落实,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指导。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Y市4所高校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及结构维度,探索“95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现状。
(二)研究被试
被试为Y市4所高校的“95后”大学生,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问卷506份,剔除无效问卷71份,剩余有效问卷435份,有效问卷率85.9%,被试构成详见表1。
(三)研究工具
《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调查问卷》根据大学生适应性量表[17]进行改编,编写的问卷包含36道题项,其中逻辑测谎题2项,社会适应力量表35项。量表的选项采用Likert式五点评分:“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有点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表1 被试构成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五、研究结论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将项目分析将总分位于前40%者作为高分组(问卷得分>=119分),将得分位于最后的40%作为低分组问卷(得分<=112分),删除中间得分的问卷,对高低组在每道题项上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对高分组与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0.05,双侧显著性检验),删除p大于0.05的5个题项,对剩余题项与问卷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相关性小于0.3的7个题项,剩余23个题项,题项与问卷的相关性在0.317—0.725之间,决断值(CR值)显著,表明问卷鉴别力良好。通过最大方差法对题项进行旋转,删除因素负荷值<0.3,共同度上赋值<0.15 的3个题项。对剩余20个题项进行取样适当性检验(Kaiser-Meyer-Loki,KMO = 0.879),Bartlett球形检验(x2= 1562.630,p =0.000<0.01),各题项的适当性达到显著,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表2 因素成分所解释的总方差表
图1 因素分析碎石图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PCA)提取公因子,使用正交旋转获得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4个,碎石图显示也符合4个因子的解释(图1)。4个因子的题项分别有6、5、5、4道,共20道题项能解释49.64%的变异,各题项的共同度都大于0.40,因子负荷介于0. 357-0. 653之间,详见表2。
对4个维度进行命名,得到情感适应(12.599%)、环境适应(12.092%)、角色适应(11.672%)和自我适应(9.332%),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因素分析表
(二)信度和效度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表4),问卷四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34—0.792之间,证明该问卷信度良好,所测内容与理论的可靠性良好,在此基础上所构建模型稳定可行。
效度方面,各题项与问卷相关性在0.3—0.694之间,各个维度与问卷之间的相关性在0.722—0.867之间,说明相关性良好;各维度上题目之间的相关性均良好,各维度相关系数在0.421—0.669之间,该问卷具有良好结构效度。
表4 问卷信度检验
表5 问卷中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分析
(三)模型拟合度
考察x2和自由度的比值(x2/df=3.769),一般来说,这一比值应小于5,值越小,模型结构越能说明实际情况。其次,考察GFI、AGFI、IFI、PNFI、CFI和RMSEA指标,其中GFI、CFI、AGFI和IFI的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模型结构越能有效地解释数据关系,其拟合程度越好,而PNFI的值应大于0.5,RMSEA的值(也)应低于0.06。模型拟合度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模型拟合指标
(四)差异分析
通过对“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各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可以看到本研究的被试社会适应力方面的大致趋势,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彼此配对t检验见表7。
表7 社会适应各个维度描述数据及彼此配对t检验结果(t值)
*p<0.05;**p<0.01;***p<0.001
从表中可以发现,“95后”大学生群体在问卷中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的表现来看,情感适应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而将中值3与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各个维度分值均大于中值3。从配对t检验可以看到,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以性别、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月生活费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表7可以得知,性别变量与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自我适应的主效应明显,而月生活费变量上,在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自我适应的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而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在社会适应力维度上都不存在主效应。
表8 性别、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月生活费在社会适应维度上的方差分析
*p<0.05;**p<0.01;***p<0.001
对不同性别、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和月生活费等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在户籍、家庭结构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差异,而性别和月生活费方面则存在差异,男生与女生在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上的差异非常显著,在环境适应和总体得分上差异显著,而在情感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月生活费方面,不同生活费标准在环境适应和角色适应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在自我适应和总体得分上有差异,采用LSD方法在环境适应维度上对月生活费的4个标准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月生活费800以下与月生活费在1600以上存在差异显著上(P=0.006),而在其他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讨 论
通过对“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进行研究,构建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对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差异显著检验。从结构方程检验发现,以情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四维度建构的社会适应力模型,在中国“95后”大学生样本中拟合程度较优。可以看到,“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好,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有相似之处[18]。在各维度的表现上,情感适应的发展最好,环境和角色适应次之,自我适应程度最低。情感适应是侧重于情感的合理性认识和表达,由于“95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高,沟通和情感表达质量也较高,同时,他们熟悉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软件和论坛,出现交友方式多元化和交友范围国际化的趋势,情感适应具有跨文化性的特点;环境适应是指学习环境、生活和实践环境的适应性,“95后”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呈现很大差异,这可能是与抚养方式有关,如果家庭抚养方式是过度保护或者溺爱型,会导致“95后”的环境适应能力偏弱,反之,如果家庭采取陪伴型或支持型抚养方式,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上会表现更好;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的得分偏低。这两种适应力与个体的心理意识有关,具有意识性、能动性和同一性等特点,首先是对自我和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有清晰和明确的理解,从而产生探索外界、积极思考和实践的自觉态度;其次是根据个人在实践中的各种反馈,形成自我意识,从而调控自我认知和情感;再次是自我和情绪的协调发展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时间,才可以形成较稳定而成熟的心理系统,即个人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识别有了同一性。夏咸龙发现大学生在自我定位和角色肯定方面,设置了不合理期望时,会出现自我调节能力弱,自我评价低和自我和谐度降低的问题[19]。此外,自我适应涉及到自控力,即在自我决定并担负责任等方面的可控制感。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道德环境强调遵从前辈意见,强调集体决策的重要性,这容易弱化社会成员的个性和自我追求,从而缺少自我掌控感,在社会适应力上就表现为对个人未来发展(特别是职业发展)的控制感不足,这可能是导致自我适应水平偏低的原因。因此,提升“95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需要高校在职业生涯辅导时,从自我认知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入手,通过探索个人认知特点、职业人格和职业兴趣入手,逐步发展角色适应力和自我适应力,从实践中化解职业和生活发展的困惑,同时在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对“95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和鼓励,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从样本变量的对比看,不同性别在社会适应力、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上差异显著,王眉眉等发现男性的社会适应力高于女性,可能是社会文化对男性的角色期望,包括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感等,也从幼年的教育中体现,这些评价标准使男性更早对社会适应形成心理预期[20]。在大学阶段时,男生的环境适应力更强、自我角色定位更具有针对性、自我能力认知与表现比女生更具有优势,而女生在情感适应方面优于男生,在处理情绪问题,对情感的理解更敏感、情绪表达更合理等方面,女生明显比男生表现得更加成熟与稳重[21]。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为正相关,在本研究中的“95后”大学生月生活费标准在800—1600元区间的占比高达85.3%(其中800—1200元占比64.08%),一方面说明“95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标准的总体差异不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家庭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差距变小。研究发现生活费低于800元的与高于1600元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力上差异很大,由于87%(月生活费800元以上)的男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力没有差异,这说明当满足了基本生活要求后,男生的社会适应力发展具有相似性,而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月生活费呈正相关趋势,当生活水平越高和物质条件越好,探索外界和自我提升的积极度越高,核心自我评价越好,则有利于社会适应力的发展[22]。因此,性别因素和经济水平因素社会适应力存在一定关系,性别因素在社会适应力方面的差异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果[23]。经济水平因素则和家庭收入水平、父母教育模式、父母期望等家庭特征相关,而目前家庭特征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起到中介作用还是直接影响尚有争论[24-26]。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95后”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构建了包括情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自我适应等四个维度的社会适应力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解释理论构想。“95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总体呈中等水平,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情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不同性别和月生活费的“95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尚不够大,进一步地研究将进行跨地域的调研,并对模型进行深入验证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Hirschi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2):145-155.
[2]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李彩娜,张曼,冯建新.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371-377.
[4]范敏.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125-128.
[5] Berry,J.W.,Phinney,J.S.,&Sam,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55:303-332.
[6] Kosic,A.Acculturation strategies,coping process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45:269-278.
[7] Savickas M L,Porfeli E 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3):61-673.
[8]赵小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11-114.
[9]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3):81-87.
[10]徐原.浅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55-57.
[11]张炳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85-188.
[12]周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35):148-149.
[13]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30.
[14]柴江.农村特殊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41-44.
[15]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48-1250.
[16]成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9-172.
[17]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8]魏莉莉,马和民.学校生活适应不良凸显的“90后”[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64-69.
[19]夏咸龙.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35-136.
[20]王眉眉,王丽.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 774-776.
[21]邹泓,余益兵,周晖,等.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72.
[22]郑祥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121-123.
[23]孙丽璐,陈熙.高校毕业生生涯适应力与大五人格结构关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11):119-123.
[24]苏霞,董振华.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1):174-177.
[25]李栩,侯志瑾,冯缦.大学生父母生涯发展期望、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决策困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63-267.
[26]郭少东.大学生生涯发展不确定及其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1):92-93.
责任编校:梁雁
A Study on the Model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aking students born after 1995 as an example
SUN Lilu, ZENG Feiyang, WANG Shaoyuan
(Economy and Trade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Social adaptation is the basic law of social existence and it also has effects on one’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fers to processing the life ev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ping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their life roles. At present, as for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born after 1995, their growth period were in the advancing stage of China's reform and a period in which information economy embedd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At present, the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ha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ulthood, but also are affected by the rapid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e, which provides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individual health growth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n achieve accurate matching betwee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ocial demand. Four hundred and thirty-five college studen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study on the social adapt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model is set up with acceptable respon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The model consists of four dimensions, which ar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emotional adaptation, role adaptation and self adap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at moderate level of social adaptation, the emotional adaptation score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role adaptation and self adaptat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Key words:social adapt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role adaptation; selfadaptation
作者简介:孙丽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suenglilu@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XSH02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6)01-0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