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经济包容性增长分析
——基于产业转移驱动力的视角

2016-05-24李书锋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国流通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

李书锋(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京津冀经济包容性增长分析
——基于产业转移驱动力的视角

李书锋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同步现象比较突出,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其协同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只有包容性地推进京津冀三者中最弱的一方——河北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将部分京津产业转移到河北,消除三地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也就是说,应通过政策扶持,一方面强化中央和京津两地对转移到河北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方面大力发展河北物流产业,增强其对京津两地产业的吸引力;一方面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产业跨区域布局,实现京津冀包容性增长,达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这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京津冀;跨区域;包容性增长;产业转移驱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但是,从京津冀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三地之间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十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从产业结构上看,截至2014年底,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为0.7:21.4:77.9;1.3:49.4:49.3;11.7:51.1:37.2。刘伟等[1]认为,北京已经完成工业化,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人民生活水平看,2014年京津地区人均GDP分别为16 285美元、17 133美元,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标准,京津地区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河北省人均GDP为6 512美元,仅相当于京津地区的40.0%和38.0%。河北环绕京津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共有25个,贫困人口235.9万人。这些地方经济欠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2]从生态环境看,京津冀区域雾霾天气十分严重,2014年在全国雾霾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3]京津人均水资源大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其人口总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其部分生产生活用水需要河北保障或提供。以上事实说明,京津冀地区生产、生活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协同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只有消除三地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才能逐步实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二、京津冀经济包容性增长及其产业跨区域布局

对于如何消除阻碍京津冀协作的巨大差异问题,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打破边界思维。杨开忠[4]提出,要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顶层设计。连玉明[5]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加快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编制。三是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徐永利等[6]提出,河北应承接京津低碳产业、新兴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业。以上思路对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均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产业转移思路,更是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战略。最近一年多来,从产业转移的实际效果看,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京津冀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为维护各自的地方利益,三地政府或明或暗地进行博弈,互不相让;另一方面,尽管京津冀三地努力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但京津特别是北京一些企业转移到河北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从而导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因此,本文试图从包容性增长角度来分析推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

(一)包容性增长的含义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源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思考。包容性增长被认为是一种努力消除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为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增长模式。[7]这种增长模式涵盖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跨区域调整优化、为低收入区域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合理的发展机会、增加社会保障等。以往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包容性增长是不同区域开展合作、实现共赢的一种有效方式。[8]

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包容性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各区域共同的福祉。亚洲开发银行[9]是最早明确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认为包容性增长能够创造和拓展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并且让参与各方都能获得这些机会,从而最终实现共赢的目标。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如果三方合作不能提升各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包容性增长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其二,包容性增长的包容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如果合作的任何一方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没有回报,这样的合作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在京津冀三方合作过程中,河北主要承担着付出者的角色。例如,河北为保护北京的水源地,牺牲了张家口市工业发展的机会;河北通过“引滦入津”工程常年为天津市输送大量优质饮用水,为保障天津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京津冀三地的互利共赢,京津两地也应当对河北进行相应的付出,只有如此,才能使京津冀三地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其三,政府协调是实现包容性增长最重要的途径。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主要通过产业合作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主要的行为依据就是成本和赢利,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干预企业行为,使之符合提升各区域福祉的最终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的企业不会主动转移到相对落后的河北,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有效扶持,京津冀产业合作发展必将是缓慢而漫长的。

(二)产业跨区域布局是京津冀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已经比较高级了,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挤,生产和生活成本很高。此外,由于狭小的地域里集中了过多的产业,企业产生的污染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雾霾天气和水资源紧张成为常态,大大降低了京津地区人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把一部分产业(比较先进、污染较小)转移出京津地区,是缓解乃至消除京津地区“大都市病”的一条必经之路。

河北是传统的重化工业大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传统产业生产产生的污染较大,导致河北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也不容乐观,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才能达到减少污染的目标。同时,河北地域广阔,土地成本大大低于京津地区;河北人口众多,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很低;河北环绕京津地区,交通非常便利,无论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河北均居全国前列。此外,河北与京津地域相邻,历史上曾长时期属于同一行政区域,京津冀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一致,三地在交流上没有任何障碍。以上要素正是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非常优越的条件,而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升级的一条捷径。

京津两地通过产业转移,可保留城市核心功能,实现人口减少、交通通畅、生产生活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小的目标;河北通过产业承接,能够加快产业升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时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减少污染。通过京津冀产业跨区域转移,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真正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京津冀产业转移预期效果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驱动力分析

很多有关产业转移驱动力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视角进行的,其代表性观点包括: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的国际间产业转移的“雁行发展模式”认为,落后国家可通过仿效先进国家,发展本国相关产业,实现国际间产业转移;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先进国家可将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国外。此外,我国学者陈建军[10]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形成了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以上主要的产业转移理论强调了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构成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作用,而只有在企业愿意转移的前提下,整个产业才能够实现转移。一般来说,企业一方面是市场的主体,其行为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外部因素对企业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产业转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纯市场机制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另一种是外部因素作用下的产业转移。

(一)纯市场机制条件下产业转移的驱动力

纯市场机制条件是指,政府以“守夜人”的身份出现,市场上仅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发挥作用。企业作为产业的基本元素,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11]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特点。企业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以此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由于存在优胜劣汰机制的压力,企业往往会通过降低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来实现总成本的降低,从而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企业来说,为得到更好的发展,把企业迁移到综合成本更低的区域,是企业经营者可能选择的路径之一。每一个成功转移的企业,一定会综合考量企业转移所带来的成本变化与收益变动,只有当企业认为转移能够提升利润的时候,转移过程才能够顺利进行。

假定企业生存的市场条件不变,即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不变,企业的销售额保持稳定,那么从成本的角度看,如果企业没有实施转移行为,则企业的综合成本主要包括地租成本、人工成本、研发成本、物流成本等,以上成本构成了企业正常经营的主要成本,本文暂时称之为“基础成本”。从收益的角度看,企业收益R等于销售额S与成本C的差,即:

R=S-C

可见,企业的成本越低,企业的收益越大。如果设M为企业转移的驱动力,R2为企业移入地的收益,C2为企业移入地的成本,R1为企业移出地的收益,C1为企业移出地的成本,Cm为新增加的转移成本,那么企业转移的驱动力为:

M=R2-R1-Cm

把R=S-C代入企业转移的驱动力公式,整理后可以得到:

M=C1-C2-Cm

该公式表明,企业移出地的各种成本越高,而移入地的成本越低,且企业转移成本越低时,企业转移的驱动力就越大。

(二)外部因素作用下产业转移驱动力

当前,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存在于“纯市场机制”的真空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机制以外因素的干扰。纯市场机制条件下,产业转移的驱动力主要基于有效降低经营成本的需要,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外部因素作用下产业转移的驱动力也同样基于这个目的。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不同产业政策的出台就对企业转移行为构成了一个个的外部因素。

假定政府颁布的政策是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该政策对企业来说就会产生一个政策成本Cp,且政策成本越高,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转移前所在地的成本将变为C1+Cp,转移的驱动力公式将变为:

M=(C1+Cp)-C2-Cm

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上述公式变为:

M=(C1-C2)+(Cp-Cm)

从这个公式可以得出,企业移出地与移入地基础成本以及政策成本、搬迁成本的大小,成为影响企业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进程中驱动力构成因素对比分析

1.基础成本的对比

(1)地租成本。截至2014年底,北京写字楼和商铺每平方米的平均月租金为317元、903元;天津写字楼和商铺每平方米的平均月租金为142元、393元;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主要写字楼和商铺每平方米的平均月租金大约为60元、300元。①以河北租金相对较高的石家庄的数据为基准,北京、天津写字楼的平均月租金分别相当于石家庄的大约5.3倍和2.4倍;北京、天津商铺的平均月租金分别相当于石家庄的大约3.0倍和1.3倍。

(2)人工成本。工资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京津冀三地的工资水平,可以得出三地人工成本的高低。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及统计局2014年度数据,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7 560元,月平均工资为6 463元;天津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6 232元,月平均工资为4 686元;河北省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 239元,月平均工资为3 853元。京津两地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河北。

(3)研发成本。产业的研发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要依靠自身的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另一种是主要通过外包把科研项目交给专门的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对依靠自身科研机构研发的企业来说,无论转移到何地,其研发成本都基本保持不变;对通过项目外包方式进行研发的企业来说,由于研发行为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专业性的特点,其委托研发的科研院所与企业所在地并不一定处在同一个地方,即使企业转移到其他区域,企业所支付的研发成本变化也不会很大。更何况为跟踪产业前沿,很多企业的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往往并不处在同一区域,如我国联想集团、长城汽车等企业都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因此,研发成本对京津冀企业转移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4)物流成本。每个企业都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综合体。一方面企业需要购入原料、燃料等中间投入品;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各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承担着重要角色。物流成本的高低对企业位置的选择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物流成本越低的地方,对企业越有吸引力。京津冀三地的物流能力是衡量三地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指标。李丽[12]以京津冀三地人均道路面积、公路密度、铁路网密度、人均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物流业产值、物流从业人员比重、人均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等一系列指标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构建模型,得出京津冀三地2010年的物流能力分别为0.5943、0.5489、0.5124。可以看出,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区域,尽管河北的物流能力总体上比京津稍弱,但相差不是很大。2014年10月京津冀三地进行通关一体化改革后,三地物流能力的差别会变得更小。

2.政策成本和搬迁成本的对比

(1)政策成本。京津企业转移的政策成本主要源于京津两地政府颁布的促进企业转移的产业政策。北京是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地,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相关政策为例,北京市将对核心区和中心城区的“一批制造业”“一批城区批发市场”“一批教育功能”“一批医疗卫生功能”进行疏解。其主要做法包括:推进一批制造业的转移或转型升级,对一批城区批发市场直接进行清退,疏解一批北京城区的本科教育院校或校区,不在北京中心城区新增综合性医院,其中难度最大的主要是制造业的转移。2015年,北京市计划向津冀转移或退出企业300家以上。到2017年,将向津冀累计转移或退出企业1 200家。[13]为确保以上工作顺利推进,北京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土地等政策,以提高转移产业驻留北京的成本。②对上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对以上产业转移的态度非常明确,这些产业如继续留在北京,其政策成本将大幅提高。

(2)搬迁成本。目标转移产业的搬迁成本与企业技术构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企业技术构成中物质部分所占的比重越大,搬迁的成本就相对越高。在各种产业中,通常工业制造业的技术构成较高,服务业的技术构成稍低一些。2015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在北京市“两会”上公布,北京市已经确定了包括砖瓦、石灰、石材、沥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铸造、锻造、电镀、家具、涂料、印染共12个行业的整体退出。以上行业均属于技术构成较高的产业,其企业转移的成本也比较高。以已经转移到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武安市计划总投资2.7亿元,其中一期投资即达到1.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企业预计的利税总额每年只有6 000万元,如果减去税收部分,利润则大大减少。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发布的《2008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这意味着,仅仅依靠转移企业自身的利润积累来承担搬迁成本难度很大。

综合以上分析,在京津冀三地企业基础成本的对比中,河北在地租成本、人工成本两项上具有明显优势;在物流成本中,北京的优势较为突出,天津、河北次之;在研发成本对比中,三地相差无几。总体来看,企业在河北的基础成本相对较低,企业转移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是京津产业转移比较理想的承接地。接下来再看京津产业转移政策成本和搬迁成本的对比。从北京市已经出台的功能疏解规划政策可以看出,已规划转移企业的政策成本极高,企业继续留在北京将无法赢利,绝大多数企业只有转移一条路径可选,而高昂的搬迁成本又令企业一时难以承受。于是,解决搬迁成本问题成为京津产业顺利转移的关键所在。

四、京津冀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

为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实现三地经济繁荣,改善三地生态环境,必须包容性地推进京津冀三者中最弱的一方——河北的经济增长,而承接产业转移会直接增加转入地区的就业和产出量。[14]当前,通过政策扶持将部分京津产业转移到河北,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基于上述思路,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中央和京津对转移到河北产业的融资支持。依据前文分析,京津规划转移到河北的产业一旦落地,河北较低的基础成本将大大提升这些产业的收益。从企业赢利的角度看,这些产业是愿意到河北发展的。但是,目前企业最缺乏的是转移到河北所需的“过桥”资金,而这正是阻碍产业转移的关键所在。根据包容性增长理论以及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应由中央财政扶持和京津反哺河北的观点,应以中央和京津为主补贴转移到河北产业的融资成本,从而破解京津产业转移的资金难题。

第二,为增强河北对京津产业的吸引力,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在各项基础成本中,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是河北的劣势。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功能定位,河北应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从而降低转移到河北产业的物流成本,相对增加这些产业的收益。

第三,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京津冀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众多的行政藩篱,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十分突出。河北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着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进程。因此,要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消除三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注释:

①以上数据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一太平戴维斯(跨国房地产服务提供商)中国区研究部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②以上内容通过搜集北京市及其各区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整理而得,包括《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丰台区关于开展对“十三类”业态进行专项治理与疏解提升的工作方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方案的通知》等。

参考文献:

[1]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4-8.

[2]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2-05-2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EB/OL].(2015-02-05)[2015- 02- 20].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503/ t20140325_269648.htm.

[4]杨开忠.规划有边界一体化无边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8):1-4.

[5]连玉明.试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107-112.

[6]徐永利,赵炎.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逆梯度推移策略[J].河北学刊,2014(4):214-217.

[7]ALI I. Inequality and the imperative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Asia[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2):1-12.

[8]BOURGUIGNON F,MORRISSON C.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dualism[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233-257.

[9]Asian Development Bank.Strategy 2020:the long-term stra⁃tegic framework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2020 [Z].Manila,2008.

[10]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1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2):1-12.

[12]李丽.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2):74-83.

[13]孙奇茹.数十明星京企今年津冀“落子”[N].北京日报,2015-01-25(3).

[14]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22-28.

责任编辑:陈诗静

The Analysis on the Inclusive Grow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the View of Driving Force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LI Shu-feng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Hebei,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alization of mutual complementar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the promotion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Bohai Rim,and the leading of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hinterland;it is also the critical national strategy. But,because of the im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nd the gaps in the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the natural condition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not superior. Only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clusive growth,especially the economic growth in Hebei,will we better promote the industrial relocation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to Hebei,and eliminate the significant gaps among the three cities in ter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living standard,and eco-environment. With the help of policy support,we should,first,strengthen the financing suppo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econd,we should further develop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bei,and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and third,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promote the cross-regio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relate the inclusive growth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which is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for u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cross-region;inclusive growth;driving force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作者简介:李书锋(1973—),男,河北省正定市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溢出视阈下京津冀产业布局跨区域布局政策研究”(13BJY07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乐器制造产业发展对策研究”(HB2012WT111)

收稿日期:2016-03-0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6)05-0093-06

猜你喜欢

京津冀
2019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率先突破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医保如何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