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哀牢山中的猫哆哩庄园
2016-05-24瞿文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文 瞿文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哀牢山中的猫哆哩庄园
Do not Forget the Beginning and Get Good Results
文 瞿文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雨季间歇期的清晨,山涧里的云气从脚底升起
猫哆哩庄园灌溉用主蓄水池
哀牢山
从地理位置上看,哀牢山是一条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的山脉,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我国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地带,也是一条连接云南热带和亚热带的纵向走廊。一直以来,学术界大都将东南——西北走向的哀牢山作为云南省东西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分界线,东部为滇东高原区,西部则为横断山纵谷区。
新平境内的哀牢山自古又叫“安乐山”,猫哆哩庄园正好就是坐落在这样一条奇特地脉的中段上,与景东、镇沅、双柏、元江、墨江、元阳等地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垂直气候带的差异共同孕育了哀牢山神奇变幻的自然景观,也使这里成为了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交汇之地。走进这片纵贯云南中南部的巍峨山川,感受它独特的沧桑变化,一如鲜为人知的古哀牢文明一样,神秘而令人向往。
干热河谷
由于显著的立体气候条件,哀牢山中海拔气候分异特别明显,形成了以山丘、盆地、河谷地形为主的热带、亚热带和中温带交错的垂直地带性,干湿季节分明,气候梯度变化显著。特别是在河谷地区,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 形成了以干旱、炎热为主要特征的干热河谷气候。
干热河谷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虽然有充足的光热资源,但是水分条件极其匮乏,一旦人为干扰过度或开发不当,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类为了生存,很多干热河谷地带需要砍树开垦,逐步地把不应砍伐的树林给砍伐了,在恶劣的自热条件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之下,现在的干热河谷原生植被几乎无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已经成为裸露的荒山秃岭。生态环境剧烈退化、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困难是目前大多数干热河谷面临的现状。据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的面积扩大,气候也将变得更加干热。
大曼线
猫哆哩庄园就是在这样一片干热河谷的土地上建设起来的,庄园选址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大曼线村,界于东经101°98☒~ 119°28☒、北纬24°06☒~ 41°06☒之间,地处哀牢山——元江——红河上游。庄园位于海拔420~700米的干热河谷地带,干旱少雨、生态退化严重,庄园建设前的土地因为长期不合理开发,生态日趋脆弱,环境急剧恶化。
在靠近山脚靠近河流的河谷坝区,世代居住着哀牢山花腰傣村落。猫哆哩庄园所在地的大曼线村就是一个传统的花腰傣寨子。虽然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现在的傣族人民生活乍看起来已经和外面的人都差不多,但是和在这里住久了,你就能体会到他们血液中流淌着传承自祖先的智慧、勤劳和朴拙。
花腰傣
花腰傣源于我国商周时期哀牢古国的土著民族“濮人”。西汉时期哀牢国归顺汉朝,但他们仍然是古滇贵族后裔,一直保留着哀牢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风民俗。每个花腰傣寨子都还是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傣语进行交流,传承到现代的花腰傣服饰依然沿袭着花腰傣人独特的历史传承和美学积淀,每逢庄重的节庆日或者家中的大日子他们都穿上佩饰浪漫典雅,风情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表达着对祖先的崇敬和美好未来的祈盼。
酸角(罗望子)果实
花腰傣崇拜自然图腾,崇善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宗教,族中有着特殊的“神树”文化,反映了花腰傣人们对树木的珍视,这从他们对酸角树的喜爱可见一斑。在很多花腰傣村寨周围经常能见到生长了成百上千年的老酸角树,他们使用酸角的叶、果实调制食品、饮料。他们珍视水源、保护树木,在这些花腰傣村寨周边可以看村边绿树成荫生活安适,有连片的水田供族人生息繁衍,有物产丰富的热带水果,有外界闻所未闻新鲜植物,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会用热情的美酒招待你,用稀罕的哀牢山物产给你整治出一桌美味的“傣家盛筵”。但透过村边的绿树看到不远处那些满目疮痍的退化山地,视野中强烈的反差无声的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化。
猫哆哩
猫哆哩集团的发展与云南瑰丽的民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猫哆哩集团首家巧妙的把民族文化融入食品包装中,利用云南特有的酸角、西番莲等热带珍稀水果资源,开发推出了“猫哆哩”系列休闲食品,使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领略云南引人入胜的特色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产品集天然、绿色、健康于一体,符合了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消费潮流和要求。
民以食为天,绿色、有机、生态的食品原料是生产出健康、安全食品的关键,也是未来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一大关注焦点和热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千籽”,猫哆哩庄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从农田到餐桌,严格控制、细心记录从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细节,实现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产业链,形成无缝透明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酸角
酸角(学名:Tamarindus indica)是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又称酸豆、罗望子(台湾)、木罕(傣语)、九层皮果(《本草纲目拾遗》)等,属苏木科植物。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呈越洋分布状态,除南极州外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研究表明,酸角树耐干旱、喜光,适宜炎热气候,为阳性树种。生存环境按气候类型属热带和南亚热带,在年降水量为极低的云南元谋(540mm)和相对湿度较大的西双版纳(1200mm)的干热河谷地带均可良好生长。但对霜冻敏感,只能承受的3℃以上的极端低温,最冷月份平均气温最好在10~15℃左右,过于寒冷或全年均有降水的地方不适合,甚至不能生长。而在贫瘠土壤上的瘠薄半荒坡甚至多石处也能生长,而且对土壤的酸碱条件适应性特别好,可以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中生存。
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人们觉得酸角与龙眼、荔枝、橡胶等经济作物相比利益差距较大,因而酸角这一非常具有利用价值的热带物种的保护与发展被人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酸角的深入认识和开发,酸角已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另一扇窗
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但凡还有酸角树留存的地方,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都得到了很好地遏制。耐旱、耐热、不畏贫瘠、根系发达、生态适应性强正是酸角树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使它在满目疮痍的荒山荒坡中显得一枝独秀。在气候炎热、植被匮乏的干热河谷,大部分植物都已经逐渐褪去,酸角树依然用它的一抹绿荫守护着一方生灵,酸角树可说是哀牢山退化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和再造的不二之选,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
热区所
因为酸角,猫哆哩和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走到了一起,做起了一个共同的事业。热区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地处长江中上游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因为建国以来长期经受大规模的农林业开发、城镇化建设,过度的人为活动已经干扰了当地本就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直接导致了区域资源品质下降、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河谷地带的城镇、乡村、厂矿和基础设施。人们在推动文明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生态退化的阴影中不断受到吞噬和消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
干热河谷侵蚀劣地(元谋)
酸角树修剪整形
想要遏制生态恶化,仅仅规避发展中那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已经难以使我们的生态恢复到原先水平。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对自然求索过度而使这片土地逐渐失去活力,唯有在这片土地上注入新的生机才能使它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植被恢复就是注入生机的第一步。多年以来,热区所的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反复比较研究和大量筛选试验,发现酸角这一树种可以在干热河谷恶劣的干热河谷环境中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20多年前决定了开始用酸角树治理干热河谷退化生境的尝试。
1992年,当时的热区所还叫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热区所人在干旱、荒芜的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三级缓坡台地上发展了1000亩雨养试验酸角水保经济林,这在当时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标准化栽培酸角林。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酸角树林一直是依靠自然降水形成的雨水灌溉生长(雨养),现在依然长势良好,保存率达95%,可以正常开花结果。这种情况在历年来年均降雨量维持在500~600mm的元谋是难以想象的,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能保持这么顽强的生命力不得不说是生命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二十多年来,热区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也对这一顽强生长的树种不断进行观测和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数据和研究经验。通过多年的实践验证,酸角的成功栽植确实改善了干热河谷的恶劣环境,明显缓解了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强度,很多因植被缺失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在酸角林中显著降低。
起航
猫哆哩庄园起始时只是一片荒山,开工的时候勉强能称之为一个种植基地。建设伊始,每一个看到过热区所在元谋经历过发展变化的猫哆哩人,都会不经意的想到20多年前热区所的景象和建设前的猫哆哩庄园何其相似。而每一个到过基地的热区所人也难以想象现在绿树成荫的热区所在当初就是这样一片荒芜的山坡。老一辈参加过热区所酸角林建设的拓荒者们,看到的更多是当年岁月的感动。因为酸角,猫哆哩与热区所已经结缘很久,当猫哆哩决定投资建设大曼线基地的时候,为了共同的事业,大家自然走到了一起。
种子
树木的成长,乍看就是播种在地上,灌溉,成活,长大成为参天大树。但是一个生命要从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却不是我们一句话能简单概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感动在成长的变化中才能体会。一株参天大树屹立在人前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粒种子,天地已经赋予了它更多的生命意义,而种子恰恰就是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那把钥匙。
元谋县的雷丁村是中国万千农村中的一个小村落,但在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30%的元谋坝区,雷丁村却显得尤为突出,全村森林覆盖面积超过80%以上,村中有许多生长多年的酸角树,远远望去古木参天,翠荫连片,其中树龄最大的酸角树据考证植于隋朝时期,时间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当地人称之“树王”。“树王”的称呼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老辈人们还将它看成了万山孤岛这片中难得一见的绿洲的庇护者。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生态学家说 :一棵古树就是一个基因库;考古学家说: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活的古董;历史学家说: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史书。在专门研究酸角科技人员眼中,“树王”所蕴藏的珍贵物种基因在整个生态圈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在一个普通游客眼中,“树王”承载了1600年沧桑变化的厚重历史,每一粒种子都即将开启一页崭新的生命。
现在庄园中生长起来的酸角树,就是通过采集“树王”的种子培育起来的。收集到的种子通过精选、分筛,汰除病虫害和发育不良的种子,留下饱满、健康的种子培育成幼苗。2012年5月份开始育苗,2013年初将育成的小树苗种入山中。时至今日,精心呵护的酸角树苗已经长成小树,越来越可以看到热区所内那片酸角树林的影子了。但是,成长经历的细节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灌溉
俗语云:“有收无收在于水”,虽然酸角树是一种可以通过雨养就能很好成活的树种,但是精准控制每棵酸角树需水量,实现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理念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与1992年热区所种植的酸角树相比,猫哆哩庄园配备了完善的水源——灌溉网络,特别是干旱时期必要的水分供给,对促进酸角树正常、迅速成林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这片土地生态恢复的速度大大加快。
目前庄园内的山地节水主要采用的微喷灌溉系统,通过主输水管、二级输水管、三级输水管乃至四级管网的联合调配,在猫哆哩庄园各种复杂的山地地形中,把水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棵需要灌溉的酸角树根部,使得有限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水流实现微喷雾化,避免了大流量滴头在粘土土壤中发生的地表径流和水洼,防止水土流失和深层渗漏,很好的适应性了当地的土壤特性。
生机
田间种植四年后的酸角林
酸角林间饲养的小鹅在田间觅食
酸角不仅仅是一种生态保护和恢复树种,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型果树,在水分供给充足的前提下,如何使我们的酸角林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就得靠“收多收少在于肥”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酸角树实现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如何培肥地力,使这块土地能呼吸、能吐故纳新、能养育土地蕴育的万千生灵。
干热河谷本就降雨偏少,加之土壤瘠薄,随着年复一年的剧烈生态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种植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原有土地地力偏弱的现状,通过对原来的坡耕地进行彻底整治,开挖水平梯田,连接形成2-4米宽的水平种植带(在少量无法进行机械操作的陡坡位置采用开挖鱼鳞坑的方式),施工时将水平种植带开挖成内沿稍低、外埂稍高的蓄水面,通过这样的蓄水工程措施控制原来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增加水分的入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水分和养分的汇聚,使这块土地上的植物生长繁茂,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断改善,丰饶的土地上新生植被也将不断丰富,随着年月的荣枯,生机不断,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持续培肥土壤、提升地力的目的。
土壤
在贫瘠、衰退的土地上种植酸角这种高大乔木,必须通过大塘定植、基肥深施来有效改良植株根部的土壤条件,使多年生长的大型植株得到充足、稳定的养分供给。同时通过基肥的深施和缓慢释放,持续不断供给植株养分,诱导植株根系向土层深处扩展,多年稳定生长后形成庞大的地下根系网络和坚固的地上部分,为整个庄园搭建起稳固坚实的绿色骨架,更能持续不断的产生经济效益。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今后营造酸角林生态景观和体现经济价值的关键,通过不同的种植密度比较,结合庄园地貌,以每亩30株的种植密度进行规划种植穴,在已经开挖平整好的水平种植带上,间隔6米规范开挖1米见方的种植穴,以便改良土壤和施放基肥。
好的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地来滋养,正确的管理方式和得当的农业措施是提高地力的关键。种植穴的开挖和回填是改良植株地下部分土壤条件的最佳时机,植穴地下深处的“生土”取出后经阳光曝晒,逐渐变得疏松、熟化,这也是土壤改良的第一步。曝晒后的“生土”与备好的有机肥一起混拌回填进入种植穴,待树木成活后每年的追肥都是以有机肥为主,杜绝单独施用化肥,这样才能营造出疏松、养分充足的土壤环境,不仅植物的根系生长旺盛,而且地下微生物活动极为活跃。随着酸角树的生长,逐渐发育成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树木的根系群就构成了世界的城市和道路。随着根系生长,世界也会不断扩大,千万棵酸角树盘根错节,在地表下交流汇通成一个色彩缤纷的生物群落。
绿树
树形的营造的培育是来年丰产的关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庄园内的酸角树管理都有统一标准,每棵树的日常的灌水量、施肥量、水肥周期、修剪、病虫害控制等每一项农事操作环节都由管理人员精准记录在案,其中就包括培养树形。通过比较结实后的修剪与不修剪酸角树可以发现,修剪得当的酸角树产量、品质、丰产稳定性均高于不修剪的酸角树。
树形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细化修剪才能逐渐形成需要的树形。充分考虑了酸角的生长结果特性,并便于今后的管理和采收,庄园内的酸角树形以自然开心型为主,并且随着树干生长,根据田间生长情况适度矮化,促进冠幅生长,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使树体得到充分光照,以利今后酸角树优质丰产。
经过五到七年生长后,随着酸角树逐渐长大,林分郁闭度渐渐增加,树体开始封行。在树冠笼罩下的大面积土地范围内地表温度、表蒸发会逐渐下降,强降雨天气下,直接冲刷山体的雨水将会被酸角林冠截留大部分,从而大大消弱雨滴对地表的打击力,减轻地表侵蚀。同时也截蓄一部分降雨量,减少地表产流量,截留的雨水缓慢入渗到林下的地里,起到削减流量和涵养水土的生态功效,这就是绿树成林的力量。
绿草
草被的存是与当地气候、土壤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杂草生长和树木生长之间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热区所就酸角和不同草被、牧草复合栽培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在酸角林下开展果园生草可以克服传统果园管理模式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大量消耗及水土流失的弊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果树产量,是一项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
上:山地人工背负酸角幼苗到已备好的种植穴栽植
下:酸角苗起苗、装车后进入田间
适度发展草被,可对改善果园绿地、减少地表径流、园地生态恢复、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保护土壤微生物等起到很大作用。周围所生杂草高度不影响酸角树冠下层空间,生长量不与酸角树竞争水肥时可不管理;当杂草生长高度已经超过允许范围时,在高度15-20cm处平剪;当杂草生长出现争水肥现象时,必须从高度5-10cm处割到并覆盖在树盘内,可起到平衡地表温度、促进根系生长、保水等作用,之后逐渐腐烂成肥,可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多年生酸角林内的果实采摘
万物生长
在极度退化的土地上,万物难以栖息。哀牢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原本可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之地。况且秋冬季这里还是中国候鸟迁徙西线的重要通道,但是由于干热河谷地带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系列问题的影响,逐年加剧的生态退化最终导致了人居环境的越发恶劣和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
森林有自己生长和发育规律,人类没有能力直接再造一个天然的森林系统,唯一我们可以做正向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使这里变得更加适宜生物栖息繁衍。在酸角林的造林过程中所采用的土地整治、铲草抚育、种植树木、林下施肥、多元化套作、种养结合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就是为了能在这里创建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适合万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物种的逐渐增多和群落的逐渐丰富。哀牢山自古就是生机繁茂之地,这里也不例外,现在庄园的景象与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截然不同,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田间酸角树已经长成了茁壮的小树,一些生长旺盛的树木已经可以为田间劳作的人们提供休息纳凉的绿荫。
乔木长成后,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逐渐生长,林中的动物更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随着酸角树的生长,山林中常见的鸟类、昆虫已经逐渐迁徙到了这里,山中行走时不经意间可以看到天空有鹰隼翱翔盘旋、草间有蟒蛇翻滚出没。人们仔细寻找就能发现刚刚构筑不久的鸟巢、蜂巢,甚至还有野猪觅食。多年后,小树林慢慢变成浓密的森林,以酸角这一大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正在逐渐演化形成,届时林中生机勃发,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林中副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森林
树木是自然的恩赐,能在山林中居住本身就是一种福气。人类走出森林,进入农耕,直至用现代科技构筑起自己的城市森林,在城市的森林中生息繁衍、奔波劳碌,而当我们不经意间回望已经越来越少的森林时,刹那间会闪过遗落在心底的绿色家园,而后继续在城市森林中奔走求存。
不经意间遇见猫哆哩庄园,驻足大山放眼望去,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我们的视野也开阔起来,眼前的酸角林随地形流线起伏,盘转蜿蜒。每岁花开的时候,朵朵芬芳点缀,如天界繁星谪落树梢,辉映着初升的霞光绽放。时至夏秋,雨后满山云起,林间独坐,遥望远处哀牢山各峰雨墨如画连绵不尽,可以恣意体验元代郑玉笔下“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的旷达。入冬后,天气转凉,山外万物蛰藏,而这里仍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远山绿意盎然,毫无冬天的萧瑟冷寂,走在林间,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洒落大地,宁静、祥和、静谧,山中袅袅薄雾升起,心情豁然悠远于世外。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森林,远离城市,但别于蛮荒,有山间四时移转,有飞鸟横斜过境,有林木苍翠错落,有草被铺地成锦绣。整座森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它在不停成长、壮大。
人烟
观山河千里成锦绣,叹十里人烟绵延繁嗣。山水林泉的美皆是由万物演化而来,然而一切美好的愿景,只为我们能够更美好的生活。人类既已走出蛮荒,回归自然的方式肯定不是再去打造一个蛮荒,因为对自然再如何强烈的美好愿望,其实只为我们内心深处那个一直无法磨灭的生命烙印。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走出城市,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个绿色家园。
每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都在追寻那份平淡中的真实,不需穿凿堆砌太多的世藻浮华和神奇绚丽。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在这里将体会到不一样的绿色,不一样的人烟。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花腰傣人并不与世隔绝,他们也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奔波,可每个归家的游子一旦回到了家乡依然是这山水一方中的主人,依然殷勤好客,依然勤朴爽朗,依然居山乐水。可见巍巍哀牢的神奇瑰丽,它可以塑造你,可以养育你,还可以净化你。
与其说猫哆哩庄园的树林是一片人工修建的生态恢复林,不如说这里是一片傣家人民勤劳呵护下生长起来的希望树林。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有傣家人勤劳栽种和灌溉的痕迹。当你来到这里,这儿的花腰傣人们会教你七八种“木罕”(酸角的傣语发音)的做法和吃法,会告诉你花开时节在哪里驻足才能看到漫山的花海在云海中浮出,更会告诉你要在那棵“木罕”树下能找到天然野蜂蜜…
在酸角林营建和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已经融入了太多的当地人文元素和生活理念,人们徜徉在四季风烟不同的猫哆哩庄园,感受着雨林中的薄雾升起变幻,感受着哀牢故土的人文风情,自然会体会到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景境,其实远离城市人烟依旧,不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能才是人生本该有的天人意境吧。
田园・乐土
工作人员维护引水管道
人类寻找欢乐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断更新对自我的认知和挑战,唯有人们经历过的感动才能交织出心中真正的田园圣境,桃花源从未离开过人间,孤立的田园也不会成为乐土,乐土不过是为了人们分享心间的感动而有的存在。现代人已经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渐行渐远,很难体会到真正农家人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忙碌中透出的安逸和闲适。在这里鸡犬相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桃花源中的诗绘,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宁静生活。
这里是一块自给自足的乐土,方便、舒服、自然,每个人来到这里就像远游归家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房间,找到了时间静缓时微微停滞的脚步,还有那张从小睡到大的床。在这里你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夜晚来临的时候,熄灭灯光,走到户外,体会着山中那份久违的寂静,星月朗照下的土地是如此祥和安宁,回到房间已经不舍得再去打开灯光,因为山的幽静使你不忍心再用任何光亮去破坏窗外那片洒满月光的宁静,只想伴随着万物的节律蛰伏栖息,等待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充满生命的欢欣和感动。
热带的物产尤为丰富,西番莲、芭蕉、火龙果、黄皮、荔枝、桂圆、莲雾……凡是你能想到的热带水果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痕迹,四季田园,瓜果飘香就是这里热带田园的真是写照。在人身边久了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每天不再需要闹钟叫你起床,破晓的几声鸡鸣就会将天朗气清的清晨带到你的身边。这里没有车辆的喧嚣、没有人群过街的拥挤,有零星的农户早起在田间劳作,有薄雾里沿着山脉盘绕的一排排酸角树。一天的时间缓慢自然流过,可以田间劳作、可以水边垂钓、可以在每棵植物下寻找自己独特的花艺之道、可以携二三好友山间畅饮、可以和孩童嬉戏、可以和恋人憧憬美好未来、更可以远足探寻未为人知的哀牢秘境。诸神给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感动,每个人到了这里都可以亲手去触摸和感受,收获心底的自在安闲。
土地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而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土地已经被人们打上了太多不该有的烙印。田园间的乐土不应该只是人类心灵疲倦时寻找的慰藉,更应是经历了太多都市的喧嚣和烦躁后,冷静回视我们族群所走过的那段历史时的一种反思。
夏季雨后的猫哆哩酸角庄园
星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气晴朗的夜晚,在大山上仰望星空,就能看到漫天星斗嵌在沉沉的天幕上,如锦缎上的琉璃珠。万千星辰昼夜经天而行,一直闪耀着俯视人间,亘古未变。星光朗照下的文明从蛮荒演化进到了现代,时光从未停滞,现代世界的信息化使我们觉得指尖轻轻一动就可以触摸世界的彼端。《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恰恰也是先哲对这个时代的喻示和讽刺。农业发展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生存便利,在我们承受这些便利的100年,也是我们对现代农业技术不断认识和改进的10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即使我们能再造万物,终究也只是局促在这一方小天地中的万类生灵之一,如何做更好的农业,让我们的家人吃到健康食品,让我们的家园依旧碧海蓝天已经是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但是“返璞归真”,“真”归何处?
人们反复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文明的进步却是无法阻止的,一个文明一旦停滞了发展的脚步就意味着离消亡不远了。与其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不如说我们要改善环境,人类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乃至现在的信息工业大变革时期,每个时代的演进中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万物斗。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进化中的人类改变了自己,那么他所依存的环境必然发生改变,再想退回原始洪荒的年代已是不可能。唯有以敬畏之心、兢兢自守,遵循自然,寻求正确的改变,方可在文明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找到我们初来世间那一刻,灵台清澈中体会到的纯净、祥和,这才是我们的族群经历世事变幻后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责编:刘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