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中的科技文化
2016-05-23袁辉
袁辉
【摘 要】古代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成就体现在古人生活的多个领域,本文在衣、食、住、行、乐五个领域中分别选取古人生活中的代表物件及技术进行阐述并加以分析,以揭开古代科技文化的神秘面纱,为后人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概括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1]而纵观中国科技发展史,即使是在鼎盛时期的唐宋,科技多以实用技术为主,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点在许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表现为领域广、数量多,本文将从古人的衣、食、住、行、乐中选取物件或技术来介绍其中的科技元素。
1 衣:纺织中的科技
古语“温饱思淫欲,饥寒生盗心”,可见温饱永远排在人类生存的第一位,而温饱满足了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对于所穿衣服除了要求遮体保暖之外,也需要兼具美感,因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衣物的编织研究出多种技术并衍生出相应的织布机。
1.1 踞织机或腰机
最原始的织布方法,古时称作“手经指挂”,一般是腰束一带,席地而织,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持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1.2 提花机
可谓是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坐在3尺高花楼上的为挽花工,他口中唱着按花程序编成的口诀,同时用手提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一来一往引梭打纬,织出飞禽走兽、人物花卉等复杂的花纹。提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是把预想的图案重现在织物上的花本技术。花本就是指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使成千上万根经线有规律地交互上下提综,几十种纬线有次序地横穿排列,作成一整套花纹记忆装置。花本结好,就可以上机织造。挽花工和织工互相配合,根据花本的变化,一根线一根线地向前织,就可以织出瑰丽的花纹来。汉代的花楼式束综提花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改进,到了宋代更臻完善,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2 食:食用器具的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吃的活动在其初始阶段是没有器具的。随着掌握用火及科技认识的发展,才逐渐出现各种饮食器具。
2.1 鼎
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有3足圆鼎,也有4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2.2 簋
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3 住:建筑中的科技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早在7000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榫卯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木结构框架式的主要特点,结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砖石工程等的传统建筑体系,在民宅、楼阁、陵墓、石窟、宫殿、寺院、古塔园林、桥梁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在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善,两种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经发展成熟。而穿斗式结构往往在柱枋之间使用斜撑,构成三角形构架,以防止变形。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很高,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比萨斜塔为代表的意大利罗马建筑,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法国哥特式建筑,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4 行:交通中的科技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于挽拉车辆。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日趋普遍。这些都能满足出行需要,而对于每个朝代的皇帝来说,交通工具除了用于代步外,多会包含一些其他的实用功能,现着重介绍两款用于皇帝出行的工具——指南车、记里鼓车。
1)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指南的原理不同,指南车利用齿轮传动系统,不论车轮怎么转动,车上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根据研究指南车除了在战场上发挥了指示方向的作用外,主要是皇帝大驾出行的一种仪式用车。它的作用是增加皇帝的威仪,所以它的尺寸庞大,形制豪华,并且有专人驾驭。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滚动的足轮(即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当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时,一个齿轮向右转,与之相邻的那个便向左转。利用这个道理,可以使木人的手臂一直指南。
2)记里鼓车:发明于西汉初年,大家看它的外形为一辆车子,车上设两个木人及一个双面鼓。车上装有一组减速齿轮,与轮轴相连。车行1里时,控制两个击鼓木人的中平轮正好转动1周,木人便击鼓1次。坐在车上的人只要聆听这鼓声,就可知道车已行了多少路程。这种机械装置的科学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表基本相同,记里鼓车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实现减速目的,因此可称之为是近代里程表和减速器装置的先驱。从文献材料来看,记里鼓车是皇帝出行时“大驾卤簿”中必不可少的仪仗之一。
5 乐:休闲娱乐中的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游戏和玩具。古埃及人发明了跳棋,德国人发明了积木,匈牙利人发明了魔方,而古代中国人则留下了七巧板、华容道这样的中国难题。
5.1 七巧板
由七块板组成,而这七这块板可拼成任意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又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母,最多可达1600种以上。七巧板源自宋朝的燕几图,后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最终演变为清初到现代的七巧板。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5.2 华容道
源自《三国演义》中“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故事情节。华容道有几十种布阵方法,如“横刀立马”、“近在咫尺”、“过五关”等。华容道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魔方、独立钻石棋一起被国外智力专家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个不可思议”。
古代的诸多技术或产物,实际上是无数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其中的科技元素更是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2]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2]樊萍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3-74.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