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道院下的“蒙娜丽莎”

2016-05-23萧潇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6年2期
关键词:修道院佛罗伦萨蒙娜丽莎

萧潇

今天,在巴黎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一个女人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坐”在一处显要的位置上。画里,她的脸上挂着神秘而永恒的微笑。几百年来,无数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来一睹她的芳容,人们渴望从这一张安静从容的脸上读出些什么,却带走了更多的问题——她是谁?她的职业是什么?她和画家是什么关系?她的笑容为何有倾倒众生的魅力……

没错,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500多年来,蒙娜丽莎就像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虽然有无数学者前赴后继,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但那些难以解开的疑问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至少,直到现在,人们连画中这名女子的身份都不敢肯定。

那么,这名坐在全世界最著名的油画里的女子究竟是谁?这500多年来,她的人生又经历了一些什么?

身份之谜

一直以来,关于“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史学家们都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富家太太,有人认为她是妓女,有人觉得她是一位专业模特,还有人觉得这个人物压根不存在,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

各种理论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层出不穷。学者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还是在于可供研究的信史和资料太少。

其中,有一个较为可信的说法来自意大利著名画家、作家乔尔乔·瓦萨里。在达芬奇死后的第31年,他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提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书中提到这幅画是当时佛罗伦萨一名有钱的丝绸商人德乔坎多委托达·芬奇为其太太丽莎·盖拉蒂妮所作的。由于“Mona”在意大利语中可以翻译为“夫人”,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所以,“Mona Lisa”的意思其实就是“丽莎夫人”。

许多年来,大多数艺术家都较为认同这种说法——她是丝绸商人之妻丽莎夫人,但仅凭一个画家的几句话也无法完全肯定。

但是现在,这个困扰了大家几百年的谜,可能马上就要有答案了。

修道院地下的遗骸

近来,考古学者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地下挖出了一副骨骸。虽然没有墓碑,但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幅骨骸很可能就是盖拉蒂妮的遗骸。

这个风靡全球的美丽女子居然被埋在了一个废弃的修道院地下?为什么学者们会有如此大胆的猜测?

这还得感谢一位意大利的历史学家,一直以来他都孜孜不倦地探寻着盖拉蒂妮的生平信息。终于,几年前在一个教堂的档案中,他发现了一处信息刚好提及了盖拉蒂妮的死亡。虽然关于盖拉蒂妮的生平细节信息很少,但至少截止目前,学者们通过大量查证已经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1479年7月15日,盖拉蒂妮在佛罗伦萨出生。1495年,年仅16岁的她嫁给了年长她20岁的丝绸富商,随后他们生下了6个孩子。在丈夫死后,她拖着病重的身体搬到了佛罗伦萨的女修道院。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1542年7月15日,63岁的她被安葬在女修道院的地下墓室中。

随后,考古学家对这副骨骸的头盖骨和骨盆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这副骨骸的确来自一名60岁左右的女人。这个发现至少初步肯定了研究人员的猜测,接下来,他们将从骨骸中提取DNA,并与盖拉蒂妮后代(他们被安葬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教堂)的DNA进行比对。如果能确定骨骸的确来自盖拉蒂妮,考古学家们将会利用头骨还原她的脸型,如此便能确定她是否就是达·芬奇油画里那位享誉古今的蒙娜丽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结果也难免让人有些唏嘘。几百年来,这个风靡全球的女人一再被复制,她的画像出现在酒瓶、茶杯、T恤衫、领带、纸牌、海报等一切艺术和流行元素中。在世界各地,她的微笑被人津津乐道,其含义甚至成为“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之一”。每年,无数人带着鲜花,怀着虔诚的敬意前来瞻仰她在防弹玻璃后的微笑。然而,她本人却沉睡在一个早已废弃的女修道院地下,简陋的墓穴,无人祭奠,甚至连墓碑都没有。

然而,更可悲的是,她连这幅自己花钱订制,画着自己的画像都没亲眼见过。因为达·芬奇压根就没有把这幅画交出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可能的历史

根据艺术史学家所说,德乔坎多于16世纪早期委托达·芬奇创作他夫人的画像。在那个年代,肖像画是家庭富裕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要订制这样一幅作品确实不简单。根据时间来推测,这幅画应该是为了纪念他们购买了一栋新别墅或是纪念他们儿子安德里亚的出生所作。

达·芬奇于1503年开始创作这幅画,到了1506年终于大功告成。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把这幅画交给他的顾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也许是他对这幅画不够满意,希望再继续雕琢使之更加完美,也或许是他自己太喜欢这幅画,想着自己收藏以便日后在自己的画展里展出。

后来,达·芬奇把这幅画从佛罗伦萨带到了米兰,然后又辗转多地,终于在1516年到了法国。那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到法国定居,从此《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开始了自己的法国之旅。而后,在经历了近百年的长途跋涉后,“蒙娜丽莎”终于在1804年在卢浮宫里“安家”了。

今天,人们把蒙娜丽莎称为所有肖像画的“母亲”。因为在此以前,规范的肖像画都是全身的,是达·芬奇打破了传统,开始画人物腰身以上的部分。当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世人眼里,《蒙娜丽莎的微笑》已不可能再被超越。通常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往往无法产生像在雕塑中显现的丰富层次,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仿佛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同样一幅画,同样一个人,有时看来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几分讥讽和揶揄。

当然,不管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有什么深意,目前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她的真实身份——她是否就是丝绸商人的妻子丽莎·盖拉蒂妮?只要这点能够肯定,那么诸如“达芬奇的自画像”、“达芬奇的母亲”、“虚构之人”等纠结了几百年的理论和猜测都可以不攻自破了。所以,还是让我们耐心等待考古人员关于修道院地下那具骨骸的DNA检验报告吧。

猜你喜欢

修道院佛罗伦萨蒙娜丽莎
佛罗伦萨:古韵悠悠的“欧洲艺术中心”
可爱的蒙娜丽莎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Fantasy and reality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走进佛罗伦萨——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下
走进佛罗伦萨——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上
蒙娜丽莎说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