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与引渗井相结合在某基坑降水中的应用
2016-05-23任海香张廷会
任海香,张廷会
(1.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2.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管井与引渗井相结合在某基坑降水中的应用
任海香1,张廷会2
(1.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2.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咸阳某高层建筑基坑为巨厚砂层含水层,虽夹有一粉质粘土隔水层。在基坑降水设计中,为了将上部含水层水引入下层而降低上部含水层水位,布置了一定数量的引渗流井沟通上下含水层,形成统一的地下水系统,采用管井降水方式,完成地下水水位整体下降的目的。通过项目实施,降水效果较好,证明此设计方案合理,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井;引渗井;基坑降水
管井井点降水是指沿基坑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管井,每一个管井单独使用一台水泵不断抽水降低地下水位。此方法具有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等特点。对于渗透系数较大(20~200 m/d),降水深度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明沟排水法易造成颗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轻型井点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本文结合咸阳地区某降水工程,对管井降水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介绍。
1工程概况
拟建咸阳某基坑长约108 m,宽70 m,开挖深度13.0 m,地下水位约为10.8 m,由于地下水位在基坑开挖深度以上,需要进行基坑降水。
1.1工程地质条件
(1)层黄土状土(Q4al+pl):黄褐色,具大孔隙,见虫孔,含氧化铁条纹及零星钙质结核,可塑状态。层厚2.10~3.40 m,层底深度2.10~3.40 m,层底标高376.15~377.38 m。
(2)层中砂(Q4al+pl):灰黄色,长石~石英质,颗粒较均匀,级配不良,稍湿~湿,稍密状态。层厚6.60~7.50 m,层底深度9.50~10.00 m,层底标高369.48~369.98 m。
(3)层中砂(Q4al+pl):灰黄色,长石~石英质,颗粒较均匀,级配不良,湿~饱和,中密状态。层厚5.40~6.80 m,层底深度15.40~16.80 m,层底标高362.75~364.25 m。
(4)层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色,含铁锰质条纹、零星结核,土质较均匀,硬塑状态。层厚0.90~2.60 m,层底深度17.00~18.80 m,层底标高360.81~362.78 m。
(5)层中砂(Q3al+pl):灰黄色,长石~石英质,颗粒较均匀,级配不良,饱和,密实状态,层间夹粉质粘土透镜体或薄层。层厚7.30~7.80 m,层底深度27.50~29.20 m,层底标高354.48~354.72 m。
(6)层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色,含氧化铁条纹、零星结核,土质均匀,硬塑状态。层厚2.00~3.50 m,层底深度30.40~31.9 0 m,层底标高347.88~349.08 m。
1.2水文地质条件
该场地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379.48~379.82 m之间,高差0.34 m。地貌单元属渭河Ⅰ级阶地。量测的稳定水位深度为10.80~11.10 m,地下水丰富,相应的标高为368.55~368.69 m,属潜水类型。
2基坑降水方案选取
基坑降水的方法有真空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管井降水等方法,本工程地质条件主要为砂土。设计基坑深度为13.0 m,根据公司已有施工经验及附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拟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案降低地下水位,由管井统一将地下水抽出,达到阻截基坑外围地下水流入基坑的目的,从而满足基础施工对降水的要求。
3降水设计
该场地含水层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②层中砂及其下各层,渗透性良好。但④层粉质粘土作为弱透水层阻断了上下层地下水的流通,如降水井打至④层粉质粘土顶时,由于基底至④层顶面距离较小,不满足降水井沉砂管长度的要求,故降水井穿透④层粉质粘土,同时应在坑内及坑外设置若干引渗孔以穿透④层粉质粘土,从而形成有效地流通渠道。
3.1降水模型选择
假定:由于第六层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远小于其它土层的渗透系数,近似将第六层视为不透水层。
(1)含水层厚度:H=16.9 m
(2)管井深度:据《工程地质手册》,井点管深度为:HW=HW1+HW2+HW3+HW4+HW5+HW6
式中:HW为降水井深度;HW1为基坑深度,取13.0 m;HW2为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1.0 m;HW3为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径r0=55 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围的水力坡度i为1/10~1/15,如降水井需影响到基坑中心,所需的降水管井深度HW3=r0×i=5.5~3.7,取HW3=4.0 m,原理如下图1:
HW4为降水期间地下水位幅度变化。根据地质资料,HW4取1.0 m;HW5为降水井过滤器的工作长度,取4.0 m;HW6为沉砂管长度,取2.0 m。
代入上式:HW=25 m 降水模型按照潜水非完整井进行设计计算。 图1 降水模型示意图 3.2降水设计计算 降水管井采用直径500 mm的无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2 m处。 (1)基坑等效半径:r02=A/π=112×74/3.14,r0=51.4 m,综合考虑r0=55 m (2)渗透系数:砂层渗透系数按20 m/d考虑。 H=16.9 m,h=13.4 m,r0=55 m,R=367.7 m,l=HW5=4m,hm=15.15 m (5)单井出水量 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rs为管井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②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计算 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d为拟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参照两种计算结果,取较小者,单井出水量为297 m3/d 考虑群井中每个井的出水量相互影响,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实际的单井出水量只有设计计算的50%,故最终单井出水量为q=150 m3/d (6)管井数量 管井数量为:n=1.1Q/q=1.1×2 950/150=22口,考虑常规水泵的损坏时维修问题,管井数量布置24口。 (7)管井间距:基坑的周长为372 m,管井间距为:372 m/21口=17.4m/口 3.3最终设计方案 1)该基坑降水为整体设计,共布置降水井24口,其中坑外21口,深度为25.0 m,为现地表起井,坑内3口,深度为18.0 m,-10.0 m处起井(见图2);布置引渗孔53个,其中坑外21个,坑内32个,深度分别为19 m和9 m,孔内填筑砾料(见图3)。 2)降水井开口直径700 mm,滤水管内径500 mm,滤水管采用砾石砼滤水管,孔隙率不小于10%。 3)滤水管的填料规格3~7 mm的天然圆砾。 4)采用电动潜水泵抽水,功率4.5 kw,扬程36 m,泵量30 m3/h。 5)引渗孔采用DPP100-4型汽车钻机进行钻探,孔径为150 mm,钻探深度以穿透④层粉质粘土为原则。 6)坑外集水管采用φ300的铸铁集水管有组织进行排水。 图2 降水井结构示意图 图3 引渗井结构示意图 3.4基坑降水施工要求 管井降水应由具地区经验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施工前应进行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管井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降水的效果,因此,对管井成孔施工工艺必须严格要求。 1)钻进采用回转反循环钻机。 2)钻探成孔后,立即下入井管,井管应居孔中心,保证井管安置顺利。 3)在井点管周围投入滤料,滤料填至设计深度,在试抽水位稳定后,及时补投滤料,保证滤料投量应不少于计算值的95%。后改用粘性土填至地面,并压实封闭孔口,以防地面水的渗入。 4)管井施工结束,应立即组织洗井,洗井宜自上而下进行,洗至水清基本不出泥、出水正常,井底部不存泥为止。 5)管井施工结束后,立即安装水泵,并进行调试,保证可以正常运行。 6)降水系统安装完成后应组织试抽,在试抽过程中,应定时观测抽水流量,工作水压力及水位等,并做好记录,检查抽水量与设计计算值是否相符,一般试抽阶段的出水量应大于设计计算值。根据水位下降的趋势,分析其降水效果。如出现与设计有较大出入,应即时调整降水设计方案。 4结语 (1)采用管井与引渗井相结合降水,有效的解决了含水层中间夹有隔水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降水问题。 (2)基坑土方开挖后基底干燥,地下水水位及单井出水量总体稳定,达到了降水目的。实践证明工程布置合理,可为类似地质条件降水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廷会,郑计划.陕西煤化建设集团咸阳基地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R].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2012. [2]常士骠,张苏民,等.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杨斌,黄强,杨志银,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杨军.管井井点降水施工方案的确定[J].江西建材.2014,(6):98-99. [5]江科.建筑深基坑降水方案研究[J].山西建筑.2010,(15):100-101. [6]赵立.临近既有线框构桥工作坑开挖防护及降水方案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14,(增1):70-72+76.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184(2016)02-0116-02 [作者简介]任海香(1968-),女,陕西户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勘察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