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落户”的岁月
2016-05-21张惠光
张惠光
我进入瑞昌中学(现瑞昌二中)读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进行到第三年。学校进入斗批改阶段,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是县武山铜矿工人代表)进驻学校,学校进行了复课闹革命,清理归还公共财物。我是班长,就带头把在抄家时拿走的学校显微镜、光学仪器和在县文化馆抄来的图书都主动还给学校。学校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转入正常复课阶段。
1968年10月,在全县统一安排下,我们在校68届初中毕业生及未上大学的高中应届生和县城部分机关干部一起编成若干小分队,安排到全县各公社、乡村可以插队落户的地方。10月12日下午,全县各单位都集中在当时被挖平填好的红卫广场举行全县第一批干部学生上山下乡的誓师大会。我作为全县红卫兵代表,身背被包,上台表决心:坚决服从分配,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各代表发言结束后,宣布出发,我们戴上大红花和下放到农村的干部一起坐上解放牌汽车,开始了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
我们8个同学和县法院两名干部,被安排在高丰公社高丰大队崩岸生产队。先是由大队部安排,白天轮流到各家吃饭,当时老百姓家里生活都很困苦,有的家里吃的菜都是自己做的辣椒酱、豆腐乳,有的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能拿出鸡蛋炒一点素菜就很不错了。
到生产队后,生产队长安排我们在一个大土坯房里安家,室内四个房间,一个堂屋,一个厨房和猪圈、厕所连在一起。房子门口就有一条小溪水,我们吃喝洗用的水就是用门口这条小溪的水。后来生产队分了我们两分自留地,自己种菜。青黄不接时,我们吃过酱油拌饭,将南瓜藤当菜吃。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听贫下中农忆苦思甜,请苦大仇深的老农大爷们讲旧社会的苦。当时一位姓田的老大爷把糠和野菜做的苦菜粑一个一个地吃下去,让我们也尝一尝,不忘过去的苦,记住新社会的甜,牢记血泪仇。
生产队给我们每个人派个贫下中农当老师,教我们生产技术。该生产队是以种水稻为主,贫下中农教我们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插秧、耘禾、犁田和耙地。我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记忆深刻的是在农村出牛粪,牛栏里又臭又脏,虫子到处飞,我们光着脚在牛栏粪堆里,将牛粪和稻草全部清理出来,弄得满身又脏又臭。还有就是到县城里挑大粪,那时化肥很少,全靠人畜粪肥,我们放下学生架子,不怕脏臭,在县城厕所里掏粪,然后打着赤脚走几十里路,将粪挑到生产队去,当时确实是要有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我们顶着烈日在棉花地里除草,经常是晒得头昏眼花,但是我们仍然坚持着把每天的劳动做完。
平时生产队空闲时,就组织社员到很远的山上砍柴。6月天,我们一早就上山,把山上的杂柴一片一片地砍倒,到中午休息完后就把杂柴一捆一捆地捆好,一担重量有上百斤。回家的路程很远,时间长了我们就挑不动,走一段休息一段,特别是在路上柴捆散了,有时找不到绳子就只好解下自己的裤带,用裤带捆好柴火再挑回家。碰上下雨天,道路泥泞,满身湿透,回到家时早已筋疲力尽。
另外空闲时,生产队经常要派人到外地修建水库,我们就被组织到横港水库、木梓弯水库劳动过。经常是自己带大米和菜去。当时劳动拿的是工分,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累得全身都散了架。
我在农村里还当了3个多月的赤脚老师,我和另一个女同学教两个班,教他们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后来公社就把我调到乐丰大队陈家湾生产队和农科干部一起搞农科所,目的是帮助陈家湾生产队搞好科学种田,帮生产队组织好青年学习和劳动。陈家湾生产队是江西省九江地区农村先进单位,生产队长王贤华是省级农业劳动模范。该生产队是以种水稻为主,也是县农业科技示范单位,它所种的水稻都是作为高产优良品种收购的。我们是公社选派到生产队的,一方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方面协助生产队搞好各方面工作。公社还派我到九江县赛阳垦殖场学习糖化饲料养猪和蚌壳养珍珠技术,学习了一个月。学完结业后,回到公社生产队,组织全社农村骨干传授技术,应用推广。
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9月全县集中3.5万余民工和干部治理县城边长河,根治水患。当时,生产队叫我当突击队长,带领一帮青年人到县城附近参加挑土堆堤劳动,因为瑞昌县城地势低洼,一到连续几天下雨,整个县城就会被淹,我住在县城就亲眼看见县城被水淹没的情景。
当时没有挖土机等机械化设备,完全凭农民、市民用锄头挖土方,用肩挑,并且都有土方任务、有进度要求。刚开始,工地全是一两尺深的烂泥,我们趟着齐大腿深的烂泥,艰难地一担一担地往堤坝上挑,并不停地鼓励大家加油用劲。我们肩不离担,从凌晨4点钟起床干到晚上8点钟收工,可见劳动量之大。当时我是突击队长、知青排长,既要带头劳动,又要管理社员,特别是送来了一批上海知青,让我带领负责。
这些上海知青,刚来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白皮嫩肉,哪吃得了这种苦,我只好叫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当时我脖子上挂着喇叭筒,肩上挑着担子。每天下午要用半个小时“打冲锋”,搞工地竞赛。我嘴里不停地喊着鼓舞人心的口号:“站在大坝上,望见天安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因为我们是全县先进生产队,县长和工程指挥部要我们做出表率,当晚要我们挖掉多少土方,给全县做个榜样,要我表态行不行,能不能完成,我只好答应保证完成任务。没有挖掘机,没有机械化,靠的是人海战术,精神会战。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写照。
“插队落户”知青岁月,正值我们青春成长时期。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确实是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学到生活的本领。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