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悬崖”概念倒逼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契机
2016-05-21解保军
解保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生态文明智库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学者提出“环境悬崖”概念,绝不是为了学术炫耀或以辞藻的新颖博人眼球,要勇于承认“环境悬崖”的存在及其危害,对生态环境始终怀持敬畏之心、忏悔之心、谦卑之心和惜爱之心。相反,以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态度看待环境问题,受伤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当你望着深渊,深渊也在望着你”。借用尼采的名言也可以说:“当你望着悬崖,悬崖也在望着你”。这里的“悬崖”就有着“深渊”的意味,它没有根基,匮乏立足点,稍微肆意妄为,人类就将坠入悬崖。悬崖是客观的,避免坠崖危机发生的前提是人们要“望着悬崖”,知道悬崖在哪里,危险有多大。人们只有认识、了解危机才有可能寻找到克服危机的方法与路径。
“环境悬崖”是生态危机,我们应当利用它的警世作用,来一次发展模式上的“猛回头”,陡然醒悟避免“惊险的一跳”。危机既是“危”(危险、危害),也是“机”(机会、机遇)。我们可以抓住机遇,避免危机。因为,逼着你往前走的,可能不是前方梦想的微弱光芒,而恰恰是身后现实的悬崖万丈。
承认“环境悬崖”的目的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它提醒人们从“环境悬崖”的维度反思工业文明,检视生态文明。传统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道路是冲着“环境悬崖”狂奔而去的,其外部效应所累积的“黑色危机”越来越严重,“环境透支”“生态赤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巨大危机往往是巨大变革的历史起点。现在,“环境悬崖”的倒逼机制,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契机。
第一,“环境悬崖”将促使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哥白尼革命”式的新变化。以往“经济优先”“增长至上”是社会的普遍共识,要求生态环境主动顺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环保优先”“生态至上”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不再追求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代价的畸形增长。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深刻诠释了经济(金山银山)与环境(绿水青山)关系上的“哥白尼革命”。过去,我们为了金山银山污染了绿水青山,其结果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转变发展思路,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道理。从根本意义上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保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面对“环境悬崖”的险境,我们要“踩刹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再造秀美山川。
第二,“环境悬崖”令我们从唯GDP崇拜的疯魔中惊醒,渴望来一场“生态启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但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环境代价:中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排在世界前列、人口红利优势消退、自然资源接近枯竭、雾霾笼罩天际、土壤污染加剧、水域污染严重、环境容量濒临极限、毒牛奶、地沟油、毒胶囊……“带血的、肮脏的GDP”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更令人担忧的是,GDP成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干部升迁的“上马石”。以GDP数量排座次,以速度论英雄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游戏规则”,GDP崇拜成为萦绕在畸形政绩观上的“幽灵”。马克思曾经批判以单纯追求经济利润为终极目标的异化劳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马克思的话振聋发聩,具有生态警示作用,值得唯GDP崇拜的人认真反思。
“环境悬崖”的危局迫使我们重新审视GDP,来一场意义重大的“生态启蒙”。所谓“生态启蒙”,就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生态理性确立的一场生态思想解放运动。它要求人们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恪守生态理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GDP,以生态学思维批判和匡正人类的活动,其主旨是要纠正数量GDP对自然环境的蔑视,克服其对生态环境的“傲慢与偏见”。从“生态启蒙”上看,数量GDP不是永恒的,它的增长须臾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撑,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空间的含纳。对数量GDP的“生态启蒙”意味着把工业文明时代的“黑色GDP”改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GDP”。以往数量GDP没有考核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空间占有、生态修复等内容,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认识不到位。在“环境悬崖”倒逼下,GDP的考核本身就应当包含“绿色GDP”指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现在,面对“环境悬崖”已经没有退路的人们到了从对数量GDP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我们要让遍体鳞伤的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第三,“环境悬崖”将促使人们对发展的价值和目的的理解产生新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为此,神州大地吹响了发展的“集结号”。中国发展“集结号”的主旋律,就是邓小平最给力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把发展的分量表达得直接明了,掷地有声 ,成为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好声音”。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映现出人们对这种发展观理解上的偏差,忽视了对发展价值和意义的追问。这种单纯追求数量发展的最大弊端就是价值和目的的迷失,只注重物的积累,忽视人的存在;只追求数量定额,忽视幸福感受。只关心“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这类经济理性问题,而对于“发展是为了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类价值理性问题却毫不关心。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走得越来越快,却迷失了前行的方向。“环境悬崖”边的思考会促使我们对发展理念的认知产生新的提升,更注重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更专注发展方式的嬗变,更追求发展对幸福的守望。
最后,“环境悬崖”的凶险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期待。“环境悬崖”的凶险和危害导致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有了更高的需要和新的期待,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对雾霾天气、土壤污染、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污染、工业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反映强烈,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常发生,民众对污染大量水资源、空气和土地的不顾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经济模式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环境污染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新鲜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环境悬崖”的存在绝不是危言耸听,无论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多大分歧,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学者们能提出“环境悬崖”概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反思与批判,本身就是“生态启蒙”的结果。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为死而在就是畏”,的确,面对“环境悬崖”的死亡之地,人类应当“畏”了,应当收敛了,应当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置于死地而后生,在这个意义上,“环境悬崖”倒逼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契机。
解保军
XIE BAOJUN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生态文明智库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