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一个恰当的问题

2016-05-21李松蔚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两难讲道理交朋友

李松蔚

某天聚会,一个朋友没头没脑地问我:“孩子在班上被同学欺负,该让他打回去还是怎么样?”她用希冀的眼神看我,好像我能给出一个奇妙的答案。

我很怕遇到这种一句话的问题。这种问题蛮适合出现在《奇葩说》里,正反双方都可以理直气壮地为真理而战,我立刻就能替他们想到观点:“打回去,并非一种足够成熟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打回去,会让人得寸进尺,说不定最终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哪一边当然都有道理,同时也都没有完全的道理。通常来说,这种“一句话问题”被反反复复拿来问,已经是注定没有“一句话答案”的了。

我只好对她说,这很复杂,要看具体情况。

这位朋友是单身母亲,有个快上初中的儿子。她一直担心孩子的性格受家庭影响,懦弱怕事,而她的担心似乎正在成真。她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儿子在集体中处于弱势地位,被取笑,被捉弄,被损害,甚至财物被偷被抢。她点了几个名字,担心儿子将来有一天被这些小伙伴欺凌虐待,就像我们在很多令人发指的网络视频中看到的那样。

我问:“这种情况现在怎么处理的?”“有时候我让他告诉老师,有时候我自己帮他出头。现在孩子还小,都还是闹着玩,说一说也就完了。可是将来长大了呢?等上了初中,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受到欺负,还是找老师告状,靠妈妈保护自己,这事想一想不是也有一点怪怪的吗?”

虽然她用的是消极的说法,我听到的是,她和儿子起码会用“怪怪的”方式自我保护,不至于任人宰割。我松了口气,这种情况至少比无力反抗的校园暴力要轻松得多。我说:“所以你希望他学会更多一些方法,比如,依靠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她先点头,又忧心忡忡地摇头:“可是那样一来,他又会和别人有争执。男孩子打起来也是难免的,别人打他,他又要还手……我害怕他以后变成爸爸那样……”

她的说法很有特点,把所有的路都堵上,只留下了最极端的可能性。我说:“你觉得,孩子保护自己,就一定要动手打架?要么动手,要么就只能成为受害者?”

她说那倒也不是。我让她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情况,她想了半天,说:“如果他打交道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好,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相处,那当然就不会打架了。”

我说:“所以,你儿子相处的小朋友,都是性格不好的?”

她侧着头想了想:“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是啊,那些朋友都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猜他可能不知道怎么跟那些讲道理的同学交朋友吧。”

不管怎么样,她进了一步。她的问题终于不再是“该不该打回去”,而变成“如何交到更好相处的朋友”。在“该不该打回去”这个提问背后,藏了两条预设:打回去有不可接受的结果,不打回去也有,问题本身就定义了两难的情境。提问得不到解答,反倒暗示了问题的无解。而问题一旦回到“如何交到更好相处的朋友”,就大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对此发表见解,有无比丰富的人生经验供她参照。由此可见,一个恰当的问题有多重要。

问题包含着不自知的暗示。如果问一个人,“是喝茶还是喝咖啡”,这就等同于暗示对方坐下来喝一杯。除了“这个”或“那个”之外,所有其他可能性都不存在。

那天稍晚的时候我们见到了这个朋友的儿子。被问到交朋友的选择时,小伙子一脸不屑:“我知道妈妈说的那种人,就是优等生嘛。我跟他们关系也不错。”“可你为什么总跟欺负你的人玩?”他妈妈既吃惊又不解,“你跟我说……”

“我跟优等生也玩,”儿子说,“我没怎么说过他们,他们比较没劲。”

我的朋友看上去好像不敢置信。困惑她很长一段时间的两难问题,换个角度再看竟然可以消解得不留痕迹:“可是,可是,既然你可以选择,你为什么要……”“没办法,”她“懦弱怕事”的儿子耸了耸肩,“有刺激才比较好玩嘛!”

猜你喜欢

两难讲道理交朋友
“讲道理”的面包
与“都”交朋友
两难
与『和』交朋友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讲理的八大戒律
两难的选择
“们”字交朋友
讲道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