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内容需要科学选择
2016-05-20蒋岳庆
蒋岳庆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教材;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67-02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悄然出现了一股“诵读文言文的热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简洁性,丰富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但是,有些教师在文言文诵读中丢掉了教科书而另起炉灶,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出现教不好、教不完的现象,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科书,科学地选择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1.研读语文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内来。
细细品读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其中已经合理渗透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去编排的。对12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纵向”是按照“字、词、句、段、篇”来编排的,“横向”又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乡、荷塘、月光”这类简单的韵文识字;“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这类“对对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此类易懂的古诗,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爱人者人恒爱之”一类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寓言;《三字经》《三国演义》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类古今贤文;歇后语、谚语;《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整篇的节选,等等。
清楚了教材对于文言文的编排体系,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文言文的学习进行适当补充和深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学到“绿树、红花”这类“对对子”内容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日对月、风对雨、寒冬对酷暑、粗茶淡饭对山珍海味、数竿君子竹对五树大夫松”;学到“揠苗助长”此类寓言故事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从课文的生发点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必须给予“生长的自由环境和土壤”。因此,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允许在课堂改变原先“既定的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须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也不是所有生发出来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个人以为,要想使生发出的“文言文诵读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需要两个原则:一要有助于“本篇课文核心价值”的学习,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时,在学到“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首诗写的什么啊?我想知道!”这个“生发点”就是“价值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执教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个资源,把《题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推”与“敲”的差别,体会“用词的精准”和贾岛的钻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参照法”,从改编课文的原文版来。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茱莉亚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言文诵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策略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节选并改编而来的。在教学这类“改编课文”的时候,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主体的教师,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渗透“原版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比如: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课,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点”。而改编的课文对于“白骨精变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简单的一句:“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适时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真个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在诵读中提升了语言能力。
4.提高资源整合意识,从“主题”学习的留白处来。
“主题式学习”是当前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与策略之一,它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把散落的知识进行“主题式整合”,从而打通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段与年段、课内与课外”,让学习内容“从点连成线,从线形成面,从面构成网”,使学生达到两个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和结构化地学习。
这种主题式的学习在“文言文诵读”中显得尤其重要,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内容的编排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基本是零星式分散在各册教科书中的。即使是在教材的“练习”板块中以“主题”形式出现,也只是相对集中而已。比如:苏教版四下练习3的“三国演义板块”中只涉及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言文片段、关于三国故事的文言词语、描写诸葛亮的成语”三项内容,而且这三项内容缺少明确的主题。相对于主题学习而言,这样的板块留下了许多可以开发的资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开发成“文言文主题学习”。为此,我们依托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再加上课外的一些内容,比如:杜甫的《八阵图》,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便可以开发一个有关三国英雄的由“成语、古诗、课文、故事”等内容组成的“我心中的三国英雄”的主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学习”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要找到“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这两个发展区的寻找都不能完全脱离教材。立足于教材,我们才能找到“平衡点”,让学生的“现代汉语素养”和“文言文素养”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