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指向儿童生活意义的牧式阅读

2016-05-20许惠芳

江苏教育 2016年7期

【摘要】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去阅读”现象,牧式阅读依循整体教育观的阅读规律,跳出课堂,按“前置经验阅读—课堂牧式阅读—日常生活阅读”的阅读发展流程,于儿童的阅读成长路径中设计教学,通过“反刍”“类比”“合伙”“微感与报告”,培育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课堂阅读推向生活阅读。

【关键词】牧式阅读;生活意义;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20-03

【作者简介】许惠芳,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一级教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可现下小学阅读教学中“去阅读化”[1]现象比比皆是:阅读控制、阅读怀疑、阅读功利化、阅读边缘化……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依赖、阅读偏隘、阅读浮躁。针对阅读教学中的缺失,牧式阅读致力于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努力将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阅读。

一、牧式阅读的内涵特征

牧式阅读之“牧”意为放牧,是行动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是心灵的“放牧”——陶醉、悦纳、生长,其核心指向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

1.从学生层面看,牧式阅读贴合生长。

牧式阅读中,“受教者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受教者自己决定”[2],呈现出一种尝试摸索的状态。教学中更强调儿童阅读认知规律,是经历“未知—求知—探知—熟知”后的一种自然生长状态。

2.从环境层面看,牧式阅读讲求吸引。

在牧式阅读的课堂上,儿童能用柔和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步调来阅读,被书本吸引,阅读感受成为他们具有现实利益的“谈资”,倾听和分享更促成他们收获阅读的乐趣,所习得的阅读经验也将引导他们走向日常的生活阅读。

3.从教师层面看,牧式阅读拥有情怀。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牧式阅读中的教师应有对生命负责到底的牧者情怀,既要立足儿童现下的“发育”,更要关注儿童可持续的发展。教师适时把握儿童模糊感觉中的可行性阅读经验,将儿童的阅读好奇心引入到理智水平,以此来提升阅读质量。

二、牧式阅读的生长路径

依循整体教育观的阅读规律,结合儿童在感受、理解、表达方面的认知特点,牧式阅读运生出下图1所示的适应于儿童阅读生长的路径:

儿童最初的思想活动“完全是以感觉为指导的”[3]。儿童阅读首先是在自发思维下形成的个性化的直觉感受,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模糊而又零散,其主要特征为直感性、形象性、散点式。随着儿童阅读学习的投入和阅读能力的增强,对于文本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有明显表征的语言,儿童能不断融入自己的感情加以理解,呈现出表征性向情理性的过渡。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验证性的表达,再通过与生活链接,实现迁移式的生活表达,创生自己的生命感受,最终实现自我。这是牧式阅读的成长视角,在有形的书本阅读中获得无形的精神成长,从而达成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牧式阅读的教学重构

教是学的中介行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牧式阅读需要跳出课堂,从儿童的阅读生长路径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基于这样的目的考量,牧式阅读大体经历流程如下图2所示:

1.建立学习图式。

“人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结构网络,或称图式。”[4]认知心理学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领域时,他们发现,“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时,会不断地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遇到的新知识产生联系”,“与文本结构相关联的图式对阅读理解尤其重要”。[5]将儿童自发感受中折射着原有阅读经验的散点状态的知识,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归类聚焦,通过儿童化的指称等方式,帮助儿童建立起相应的学习图式,能切实地将阅读经验外显化,便于儿童的迁移运用。

2.分享阅读初感。

阅读初感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言语图式等,在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对语言材料产生的最原初的感觉,是个性化阅读最直接、最纯粹的显现。阅读初感中潜藏着儿童开始阅读的第一份思想,分享初感的行为首先包含着教师对儿童思想的尊重与珍视,易于构建起一个和谐安全的课堂对话氛围;其次,阅读初感没有对错之分,包容式的分享易于儿童获得课堂存在感和现实成就感;最后,把儿童阅读初感作为展开阅读教学的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儿童学习的起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知识的意义建构。

3.悬揣匠心语言。

课文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最好的凭借。牧式阅读中的“匠心语言”是作者指向文本中心意义的用心之语,通过对言语意思、形式等的悬揣会意,能直击言外之意,达成借鉴仿学的目的。如: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中父亲趴在母亲病床上睡着的一处场景描写;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对扫路人的两处外貌描写等,言语形式的背后都藏着作者的匠心。

4.互荐关联读物。

在开放阅读、网络阅读普及的大背景下,课堂阅读教学明显狭隘于学生的生活阅读。以笔者班级为例,在学习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时,83%的学生读过了《昆虫记》;在学习苏教版四下《三顾茅庐》时,68%的学生读过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课堂阅读教学如果总是对几篇课文“耿耿于怀”,那么流失的不仅是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母语文学对学生的根性习养。以相互推荐关联读物的方式,用同伴的阅读经历来吸引学生展开广泛阅读,易于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发展的系列。

四、牧式阅读的行动变革

1.反刍。

阅读教学中的“反刍”就是在阅读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表述过的话语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复述内容、转述观点、总结表达技巧等不同方式,深入学生表达的精妙之处,切实有效地推进生生对话,更积极自主地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行为。

(1)直接复述。当发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来提醒学生注意:“这位同学有个词语用得特别妙,你发现了吗?”“他表达的观点老师特别赞同,谁能再强调一下?”适时地让学生通过复述,实现对优秀语言的强调与积累。

(2)拆解陈述。当学生的表达信息量大时,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拆解:“这位同学的发言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你听出来了吗?”学生通过这样“反刍”对语言析出、解体,实现语言重建的同时,他们的表达也很快有了条理。

(3)经验化用。随着儿童阅读、表达能力的提升,诸如换词理解、联系生活理解等文章感受之法、言语表达之法,会在交流中越来越多地潜入。我们可以通过“反刍”阅读经验,引导学生聚焦“语用”,帮助学生形成可供迁移化用的“类概念”。

2.类比。

牧式阅读理念中的“类比”就是将儿童的感受、理解、悟得等多个散点,通过某种线索或相同、相似的属性产生联系,引发儿童对“类”的关注,从而在统合比较中,分清主次,廓清条理,形成序列,使儿童的阅读更具全局观、系统化。

(1)“类”的统合。教师应适时串联起多个学生散点表达中的共通之处,以“显”的方式统合呈现,引发学生对“类”的关注。这里所指的“类”可以是相同的理解方法、类似的表达方式、一致的初感语言,也可以是来自课文的叙述线索、关联表达等。

(2)“比”的明辨。如果说“类”关注的是相似性,那么“比”就是考量不同点,且这个不同点是在相似意义序列中的微小变量,如对同一文本理解表达的不同之处,不同知识信息的引用等。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发现,于既定“类”中“找不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具有现实利益刺激的有趣挑战。

3.合伙。

牧式阅读主张通过伙伴合作来展开教与学。我提供了下表1所示表格作为指导依托,来帮助学生形成“合伙”阅读机制:

(1)多元倾听。牧式阅读的“合伙人”一般为4个,通过记录参与次数考查学生学习参与面。学习观测表中,主要考查学生的倾听。相机与学生探讨和学习验证倾听的一些技巧,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简短的语言认同和概括”[6],学生的合伙学习能更加积极有效。

(2)关怀问者。首先,鼓励提问,认可一切经过思考的问题;其次,认可自问自答,展现思考过程;第三,形成邀请学习能力弱的同伴提问的机制,催生“一个不能少”的思考互动;第四,采用“我来问一问”的形式,将自己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以供同伴思考。

(3)切己融合。学习观测表中“效果”一栏需要学生通过反馈收获的知识、经验来完成最终的评价,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在倾听他人表达的基础上,学会发现和把握他者的“优秀”,同时与自己的观点有机融合,实现自我认可的条理表达,进而达成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提升。

4.微感与报告。

牧式阅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表达,通过阅读学习后指向现实的话题介入,以“评述新闻”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某一行为、现象、观念等的思考与表达。

(1)有意思的话题。在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将扫路老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结合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身上,受此启发,我们开展了“身边老人们的快乐生活”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观察爷爷奶奶的生活状态、参与爷爷奶奶的集体活动、听爷爷奶奶聊拆迁以前的生活情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了一份有意思的调查报告。

(2)有意味的思考。在学习完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后,学生结合“园子里的自由仅仅是因为祖父的爱吗?”这一话题对《呼兰河传》进行了阅读微感交流。

李灏文:那时候的社会重男轻女,小萧红一生下来就是标准的爹不疼娘不爱,祖母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对她最好,所以,园子是她的精神乐园。

王雨苏:与小团圆媳妇一对比,萧红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真是幸福,园子的自由是在别人不自由的对比中产生的。

如此辩证的思考是对“自由”内涵的真正审视: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精神;经历过苦难才能显示出自由的可贵。这种思考充满了思维挑战且意味深长。

(3)有意义的追求。牧式阅读尝试通过“微感与报告”的方式,聚焦书本中的“真”“善”“美”,让儿童“浸润在爱、责任、友情、自我等人类文化的伟大母题中”[7],本着信任、等待、关怀的态度,以认可、协同、点燃的行为,鼓励儿童自由言说,走向阅读的生活意义,使儿童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5-194.

[2]孙永明.牧式教学: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范式转换[J].上海教育研究,2014(12):69.

[3]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9.

[4][5]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4.

[6]威廉·威伦,等.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1-232.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