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
2016-05-20张彦军
张彦军
【摘 要】 本文以岳冬梅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瓜州县2所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但对子女过分干涉与过度饱和的特征较为明显(P<0.05),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性别、子女性别、学生年级、父母文化程度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瓜州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深化对西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特征的认识。儿童对社会的适应与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年人给儿童创造的环境及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能所能够提供儿童成长环境与指导的集中体现。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体现出来,而且从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通过父母的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有助于探求新时期农村亲子关系的部分特点,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父母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于2014年3月进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整班发放问卷方式,选取酒泉市瓜州县农村的南岔中心小学和渊泉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51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为132份,问卷回收率为96.02%,有效率为91.03%。调查对象中有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24人,六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36人。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作为调查研究的工具。EMBU用来评价父母教养行为和态度,由Perris(瑞典,1980年)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1993)。[2]父亲教养方式中的主因素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主因素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被试。修订后EMBU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经测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66题,采用四等级记分,选择由“从不”到“总是”四等级分别记 1-4分。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为0.75,平均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平均为0.70[3]。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
1、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的分析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维度以“情感理解”维度最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最不明显。说明父亲在“情感理解”维度呈现高理解取向的良好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也以“情感理解”最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最不明显。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整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母亲的“情感理解”因子得分比父亲要高,说明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
2、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教养方式的差异
从父母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教养方式来看,男女生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且表现为男生的“惩罚严厉”程度高于女生的惩罚严厉程度,但在“情感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男女生则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上则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父亲比母亲趋向于使用的严厉惩罚,对男孩则惩罚更重一些;母亲对孩子的惩罚相对较少、较轻,母亲更关心、体贴子女的成长和生活。
3、父母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母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为孩子年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消极。
4、文化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本次调查对象中,父亲、母亲为小学及其以下学历的,父亲有3人,母亲有2人;初中学历的父亲23人,母亲110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父亲有106人,母亲有20人;从学历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生父亲的文化程度整体上高于母亲。
为验证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文化程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上, “过分干涉”这个维度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最少,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和初中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最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期望很高,要求更为严格;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对孩子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发展。整体来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分析,父亲对子女较母亲更为严厉、更趋向于用惩罚的方式,父亲对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行为,母亲对子女则更加温情,这些现象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结论与张丽华[4]1997年和李丹[5]1994年的研究结论相似。
有研究认为,父母对男孩给予更多的管教和严厉的惩罚。[6]瓜州县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p<0.05)。首先,父母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更为积极,这些结论与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的研究结论相似。[7]这可能与父母对男孩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有关,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而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理解、惩罚严厉”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六年级小学生“情感理解”维度比五年级更加明显,五年级小学生“惩罚严厉”维度比六年级更加明显,这与以往的国内相关研究一致;[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的是越是年龄小的孩子更多采取一些消极方式。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打不成才,棒打出秀才”,本调查显示,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的教养方式有温和化的趋势,家长的教育方式更趋积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孩子年龄增长的因素,又与家长认为六年级的孩子“差不多是初中生了”这一观念的影响。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的对孩子“惩罚严厉”程度最显著,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程度显著(p<0.05)。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有更好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所以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更为科学而积极;由于母爱,他们对孩子同时又给予过分的保护与干涉。[9]
在儿童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0]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疾风暴雨”式青春期来临阶段,父母科学、一致的教养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 张鑫.儿童关系攻击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10)1589-1593.
[2] 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3] 王坤.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4]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20-23.
[5]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4.
[6] 李沛,胡利等人.青年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13).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8-209.
[8]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6-108.
[9] 卢桂珍,李晓芳.零陵卫校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5)378-379.
[10] 林子江,杨闯.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三维人格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4(5)77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