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泛娱时代
2016-05-19赵军
赵军
这是娱乐化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事物都与这个概念相关,而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是促成当下全民消费性娱乐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社交+全民+消费+娱乐=泛娱。
泛娱的流行在电影领域最直接最突出,但也最受争议。有人说“流行音乐”,有人说“流行文化”,却没有人说“流行电影”,这真是不可思议,因为电影实际上是受众最广泛的娱乐载体。电影的直观性和充分体验性使它很容易成为社交话题的载体,也因此成为藉社交话题而娱乐的手段。
今天的中国电影走上高速发展的市场之路,从风靡市场的几百亿元规模来看,否认这个产业的流行文化属性是不成立的。同样,要让人不承认它“泛娱”也不可能。
泛娱的电影大概包括如下这些内容。首先是热点话题。当下电影涉及的热点话题非常多,它们集中了时代的各种流行色和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乏现实主义角度。至于传世的能占几何,我们不能强求,任何时代最后留存下来传诸后世的永远都只会是小部分作品。
其次是网络上流行的IP。编剧是电影的灵魂,IP虽非编剧原创,但同样能引导一部分电影的方向,毕竟更多IP经过网络的洗礼,得到了第一层验证。IP的电影基因不容怀疑,值得警惕的是走向极端的“唯IP论”。行业信任IP是因为这类作品有着成功的先例,这对于追求工业化、市场化模式的电影产业(创作)而言无可厚非。现阶段,更多逐利的资本介入电影创作,迷信IP更变得水到渠成。
第三是明星。这一点值得深入讨论。我们可以将其向“粉丝经济”追溯。粉丝是年轻群体的典型社交方式——年轻人共同卷入认同度高的活动以完成自己的社交生活。如果说社交生活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种潜意识诉求,那么对于年轻人而言就是高度的显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站会首先在年轻人当中流行起来的原因。
当然,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深刻,或者一定很不深刻,但流行能书写历史,历史能让我们的思考深刻。泛娱会成为时代的印记,电影是泛娱的代表,因此也将给时代带来印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希望电影是深刻的、名垂百代的,但能实现这个愿望的必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部的电影则意味着色彩斑斓然而浮光掠影。真正的艺术或者情怀思想应该是其沉淀的结果,否则再好也不外是自我陶醉的“行货”。
当然,尊重流行,尊重泛娱,尊重互联网思维,不等于不期待深刻的情怀和思想,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深刻是打破一元的精神藩篱,走向开放多元的、生动活泼的世界。
当代的浮浅不是泛娱造成的,不是流行造成的,更不是电影造成的,还远远没有到“电影造时代”的阶段呢。相反,如果指责浮浅,那么一切的浮浅就都成时代造成的了。可是我们会这样指责时代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定反躬自问,进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时代——这个在泛娱的精神下旧世界瓦解、新世界来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