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瑞默
2016-05-19高倩
高倩
4月11日,2016第69届戛纳电影节提名入围名单公布。4个小时后,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瑞默(Thierry Fremaux)回到距艾菲尔铁塔不远的办公室,看起来相当轻松。在未来的一个月,他以及他的戛纳团队所做的每一步决定,都将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
在开始采访前,他先在Twitter上感谢了挑选本届入围影片的团队,正是他们从创纪录的1869影片中,挑出了49部入围作品。据说,在公布入围名单前一晚,有关最终决定的讨论持续到很晚,其中就包括通知原定闭幕影片制作人一个最新决定:今年不设闭幕影片,谁得了金棕榈谁作闭幕片。
弗瑞默很看重自己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的身份,作为全球最卓越的电影节之一,他的作用应该是为世界最好的电影作品助力,因此,拒绝任何一部电影入围,对他来说都不容易。在采访中,弗瑞默谈到了如何决定入围影片,也对外界的质疑和评论作出了回应。
记者:你在新闻发布会上好像情绪很高?
蒂埃里·弗瑞默:是的,虽然我们前一晚忙到凌晨2点钟。总会有令人犹豫不决的作品出现,总会出现我希望入围、又无法入围的影片。越到后期最痛苦,因为拒绝的就是会比肯定多,但能够将这些辛苦后的结果展示出来,我很高兴。
记者:公布的名单是完整名单吗?
蒂埃里·弗瑞默:最多还有两、三部尚在考虑吧,现在算是基本完整了。去年的入围影片公布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公布了三分之一,剩下的第二次公布。我们过后还会在“一种关注”(Un Certain Regard)里增加一部影片,主竞赛单元里可能还会增加一到两部。
另注:4月22日,主办方又公布了新一轮入围影片片单。曾执导《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携新作《推销员》(The Salesman)再战戛纳主竞赛。大卫·马肯兹(David Mackenzie)导演的西部片《赴汤蹈火》(Hell or High Water)将亮相“一种关注”单元。法国导演让-弗朗西斯·瑞切特(Jean-Francois Richet)执导的动作大片《血的父亲》(Blood Father)将在“午夜展映”(Midnight Screening)单元首映。此外,另有三部影片加入“特别展映”单元。
记者:今年有些不太出名的电影人入围,前几年好像只有知名导演的作品。
蒂埃里·弗瑞默:有关“老面孔”的话题人们总是说得很多,今年也确实有“老面孔”,可我们也有亚兰·吉侯迪(Alain Guiraudie)、玛伦·阿德(Maren Ade)和克雷伯·门多萨·费侯(Kleber Mendonca Filho),这些新人怎么都没人注意?还有“一种关注”单元中的诸多作品。人们总关注那些知名导演,因为他们关注度高,但我们确实应该更多谈谈那些还不知名的导演,因为他们可能成为未来的名导。
记者:审美上或叙事方式上新颖的、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入围是不是很重要?
蒂埃里·弗瑞默:入围的50部作品如何选择是项系统的工作,这里要包括:年轻的、知名的、男性、女性、西方的、亚洲的、拉美的,比较激进的和相对传统的。我们要挑选的名单,必须包括以上所有元素,才能让大家各取所需。我认为戛纳电影节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继续为新晋电影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特有的风格,展示他们“玩”电影的实验性作品。与此同时,传统也同样重要。出自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杰夫·尼克尔斯(Jeff Nichols)、朴赞郁(Park Chan-wook)和尼科尔·加西亚(Nicole Garcia)这些人的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特定年代的故事,但其讲述的方式却具有现代感。这种对比令人兴奋。
记者:你提到“激进的”作品有哪些?今年的电影中,你认为最“激进的”电影是哪部?
蒂埃里·弗瑞默:戛纳通常是不会让大家无聊的。当然,我有时也喜欢比较“闷”的电影,今年入围的也有几部,那是给大人看的。就算是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虽然说是部合家欢电影,但风格也很前卫。斯皮尔伯格是大导演,他拍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一位著名作家给孩子写童话故事一样。但他的个人风格不会变。
记者:今年你挑选入围影片时应该看了不少美国片,总体感觉是什么?
蒂埃里·弗瑞默:去年戛纳有《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头脑特攻队》《卡萝尔》和后来在2月份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索尔之子》。这些影片说明,即使5月份就在大家面前亮相,也可以在来年2月份收获其他奖项。只要电影本身足够好,结局就会很美好。今年我们有西恩·潘(Sean Penn)、杰夫·尼克尔斯、伍迪·艾伦(Woody Allen)和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几位美国导演作品参加电影节,这些电影中都将展示导演的个人风格,非常适合戛纳。此外,我们在非竞赛单元还有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的《金钱怪兽》(Money Monster),也很令人期待。
记者:我们听说电影《斯诺登》(Snowden)的发行方不想这么早将电影曝光。
蒂埃里·弗瑞默:这类讨论也是由来已久了,首先是战略上的,其次是经济上的。如果志在冲击奥斯卡的片子,在戛纳电影节亮相会不会太早?也许吧。但《疯狂的麦克斯》《卡萝尔》和《头脑特攻队》都是反证。《索尔之子》和《卡萝尔》如果不参加戛纳,也许还收获不了那么多关注和口碑。《疯狂的麦克斯》在参加戛纳以前已经收获了不少票房,但是戛纳为其赢得了业内外的口碑,导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今年更是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确实,颁奖季是从每年12月份开始的,5月份就开始花钱参加电影节需要财政方面的考虑,这很现实。
记者:现在有不少电影节都增加了电视板块,戛纳会不会增加?
蒂埃里·弗瑞默:我们也放映过电视电影,比如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卡洛斯》(Carlos)。但我们的主题永远会是电影。当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这样的电影人开始涉足电视,我们当然也感兴趣,但除此之外,我们并不会特意开设针对电视的单元。
记者:你怎么看这几年新出现的新媒体“玩家”?比如美国亚马逊?
蒂埃里·弗瑞默:主竞赛单元里有5部片子是亚马逊买下的,这是好事。如果亚马逊能成为支持独立电影的新“金主”,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影院发行依然重要。亚马逊也负责发行电影,Netflix也在做这件事,比如《无境之兽》(Beasts of No Nation)。(注:亚马逊目前买下的电影都会在影院放映,Netflix则在影院网络同时开播。)Netflix在影院发行时需要撤掉角标,否则人们会觉得“这是Netflix的电影,那我在家就能看了”。美国现在还是有不少出色的发行商,比如索尼经典(Sony Pictures Classics)的克克尔·巴克(Michael Barker)、查尔斯·科恩(Charles Cohen)和IFC,在美国发行的独立电影都是他们在做。
记者:你认为如今哪个国家的本土影片的发展最令人期待?
蒂埃里·弗瑞默:韩国、墨西哥、罗马尼亚、以色列、黎巴嫩和阿根廷,还有巴西,比如克雷伯·门多萨·费侯的《水瓶座》(Aquarius)今年就入围了主竞赛。
记者:有关主竞赛单元缺乏多样性的话题现在已经聊起来了,推特已经有了话题榜认为“戛纳太白”。
蒂埃里·弗瑞默:他们怎么能知道呢?电影都还没看过。
记者:有多少人帮你挑这些电影?你们的组织方式是什么?
蒂埃里·弗瑞默:我有自己要做的工作,这其中也会看到烂片,而且不少。参赛的1800部电影,并不是部部出色。我们的选片委员会有三组:一组负责外国片,一组只看法国片,剩下还有的交给第三组(注:第三组负责从众多作品中选出陌生但有潜力的电影人)。
记者:委员会的人员会更新吗?
蒂埃里·弗瑞默:是,会更新。我们近年来增加了不少女性成员。接替前任艺术总监吉尔斯·雅各布(Gilles Jacob)后,我也一直尝试向他一样引导电影节向前发展。
记者:去年你特意选取了一些入围电影,比如《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纪录片,为了反映时事。在那以后,欧洲发生了更多的恐袭事件。那么今年的入围电影中,有反映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吗?
蒂埃里·弗瑞默:杰夫·尼克尔斯的电影《爱恋》讲的就是在美国的黑人,现在这个主题依然鲜明。我们讲述的故事或许是发生在过去,但反映的问题存在于如今的很多国家。尼科尔·加西亚的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法国女子和西班牙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法国是个移民国家,意大利移民、西班牙移民、波兰移民......所以,这也是个永恒的主题。而其他一些电影则更加直接。比如穆罕默德·迪亚夫(Mohamed Diab)的《碰撞》(Clash),他用了1个半小时讲述他对文化冲突的看法。肯·洛奇(Ken Loach)一向关注社会性题材,他最新的这部《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让人心碎,绝对是催泪片。即使如此,是否关注社会问题,也不会成为我们选择影片的标准。
记者:今年是罗马尼亚电影丰收的一年,除了已经入围的,听说还有三四部不错的罗马尼亚电影。如果真是如此,同一国家的电影能入围几部,你们是否有限制?
蒂埃里·弗瑞默:主竞赛单元里已经有两部罗马尼亚电影,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的《毕业》(Graduation)和克里斯提·普优(Cristi Puiu)的《内华达山脉》(Sierra-Nevada),“一种关注”里还有一部《群狗》(Dogs)。这之后如果还有罗马尼亚电影入眼,我们确实会谨慎。希望“导演双周”能再选几部罗马尼亚电影吧,因为确实有几部非常不错。今年的伊朗电影也是这样。
记者: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呢?
蒂埃里·弗瑞默:我很想看到他的作品,但目前还没有。不过我们不是按地域来分配入围名额。如果电影本身不够好,那就不行。电影人是男是女、肤色为何、什么国籍都不是绝对标准,我们惟一的入围标准就是最好的作品。
记者:要达到那样的平衡,你必须具有特别的前瞻性?
蒂埃里·弗瑞默:当然。这是我的职责。我是世界最大电影节的总干事,我的工作就是接近电影人。我不希望别人把戛纳看成所谓的精英世界。我要做好我的工作,找到最好的电影。比如肯·洛奇,我知道他在拍片,就给他打电话问情况,但也要看到最终的成片才能决定是否入围。许多人看到名单就会说,怎么没有谁谁谁的作品?但大多数情况下,否定一部电影的原因只是因为它不够好。每年入围凯撒和奥斯卡的不少电影都是从戛纳起步。但有时我们也会错过佳片。去年,我把一些佳作分到了 “导演双周”,比如阿诺·德斯普里钦(Arnaud Desplechin)的《青春的三段回忆》(My Golden Days),这样的作品在今年我们一定会留在主竞赛。但有时,戛纳觉得棘手的影片,在其他电影节上却能收获荣誉。也许戛纳只是更加挑剔。
记者:对戛纳的批评之声总是特别多。
蒂埃里·弗瑞默:我不会介意,我还是更喜欢积极地生活。但我认为同时喜欢传统和现代风格的电影,没有什么不对。
记者:一家不错的法国公司不久前向你伸出了橄榄枝,但你最终没有接受那个职位。所以,很多年后,你还会愿意留在戛纳电影节吗?
蒂埃里·弗瑞默:当初传出我可能离开戛纳的消息时,我收到了一大堆令人心暖的回应,杰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还有许多法国电影界的朋友。我跟自己说,这说明我还是有点作用的。其实问题一直都没有变过:我在什么位置能更好地为国际电影服务?所以,我还是留在了戛纳。而今年的戛纳,将是非常美妙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