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鹅业发展的困境与破解思路

2016-05-19黄炎坤刘健范佳英韩占兵王鑫磊赵金艳

家禽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种鹅中原地区养鹅

黄炎坤,刘健,范佳英,韩占兵,王鑫磊,赵金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原地区鹅业发展的困境与破解思路

黄炎坤,刘健,范佳英,韩占兵,王鑫磊,赵金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鹅大国,鹅产业也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的家禽产业类型。鹅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耐粗饲、抗病能力较其他家禽强等特点,而且属节粮型草食家禽。鹅肉是优质、无公害的肉品,鹅肝、鹅羽绒等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而鹅业生产在很多地方得到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1985年全国鹅的养殖量约1.5亿只,1995年则达到 5.7亿只,2005年约 7亿只,2014年鹅养殖量约为9亿只。目前,我国鹅的存栏量占世界总量的89%左右,出栏量占世界总量的91%,生产鹅肉约242万吨,占世界鹅肉总产量的92%左右。然而,在鹅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明显地阻碍了鹅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了解鹅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局,采取有效的破解方案是提升我国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1 生产经营模式方面

1.1 生产经营模式面临的困境

1.1.1 生产规模问题 纵观近10年来中原地区鹅业发展的态势,大型的种鹅养殖企业(存栏超过一万只)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压力很大,绝大多数企业的维持时间不超过5年。而养殖规模在5000只以下的种鹅企业,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总体状况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过大则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种鹅休产季节鹅群的产出效益远远低于管理成本;对于放养场地不足的大型种鹅生产企业,其青绿饲料的来源也无法得到保障,饲料成本明显偏高;规模大的企业往往由于场地不足造成饲养密度过大,鹅群生活环境条件恶劣而影响其健康和生产性能。

1.1.2 经营模式问题 凡是自养类型的种鹅场或商品肉鹅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差,而采用 “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发展则相对稳定。自养类型的鹅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过程中容易丧失持续生产的基础;自养类型的鹅场多数由于总体实力偏低,其技术和管理水平差,鹅群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在中原地区自养类型的鹅场其产品销售对他人的依赖性强,常常在销售价格方面受制于人。

1.2 生产经营模式困境的破解思路

1.2.1 要加大对鹅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目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的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菜篮子工程项目及其他养殖补贴项目中基本不包含鹅业生产内容,这就使得鹅业生产与企业养殖项目相比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不利于规模化养鹅企业的改造和升级。因此,在规模化养鹅生产相对集中的地区将其纳入政府有关养殖补贴的范畴,有助于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

1.2.2 积极推广合作经营模式 由于鹅的生物学习性决定了其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青粗饲料,这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场户来说容易满足鹅的习性,鹅能够保持健康和良好的生产性能,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但是,小型养殖场户也存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产品销售的局限性大等问题,如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经营式的链条中,公司主要掌握核心种鹅群的选育、指导种鹅生产基地的繁育、集中进行鹅的孵化、提供鹅的精饲料和各种防疫用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回收符合上市要求的仔鹅并集中销售;一个链条内可以有若干个基地,基地是种鹅繁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养殖规模一般在500~3000只之间;农户则主要在公司指导下饲养商品仔鹅。链条的各个环节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一个小群体、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联合体。

2 鹅群健康方面的问题

2.1 鹅群健康问题面临的困境

2.1.1 鹅病发生较多 虽然鹅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常见病也不多,但是在近年来随着鹅养殖量的增加和密集度的升高,鹅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缺少技术和信息的小规模养鹅场、户所面临的鹅病问题比较突出,不仅有传染病(如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鹅的鸭瘟等),也有一些普通病(如缺钙、啄癖、球虫病等)。

2.1.2 缺少鹅病诊断技术 与鸡相比,鹅的养殖总量较小,在家禽产业中占有的份额低,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在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鹅病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很少,许多基层兽医人员基本没有接触鹅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在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疾病,会出现确诊难度大、延误治疗时机的情况。

由于鹅的养殖总量还较小,针对鹅病防控的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的研究和生产经营也很少。因此,在鹅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容易购买到所需的专用疫苗和抗体,也使不少养鹅场户在生产过程中遭受传染病造成的损失。

2.2 鹅群健康问题的破解思路

2.2.1 加强鹅病诊断技术培训 在养鹅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定期组织鹅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地方政府要选拔专业人员进行培养,提高本地鹅病诊断技术水平。

2.2.2 加强防疫用品供应体系建设 国内有专门的生物制品公司和兽药公司生产鹅防疫用的疫苗、抗体和药物,但是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养鹅场户不知道相关产品的信息或不知道从那里购买相关产品。对于养鹅集中的地方应由兽用疫苗经销商辟出专柜经营鹅防疫用品。

3 饲草饲料方面

3.1 饲草饲料面临的困境

3.1.1 青粗饲料方面的问题 鹅是草食性家禽,在养殖过程中其饲料的组成既包括精饲料也不能缺少青绿饲料和粗饲料。青绿饲料主要是人工栽培牧草、蔬菜、野草等;粗饲料则包括青贮饲料、花生秧粉、红薯秧粉、草粉、槐树叶粉等。适量地使用青粗饲料是保证鹅群健康、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条件。农村小规模养鹅的生产方式容易获得青粗饲料,但是在较大规模养殖的条件下青粗饲料的来源就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每天的需求量大而不容易满足,另一方面则是购买青粗饲料会明显增加生产成本。

一些地方在秋季将玉米杆粉碎后青贮也是解决冬春季青粗饲料不足的重要措施。但是,长期使用单一的青贮饲料不利于鹅群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保持。

有的地方鼓励种草养鹅,但是很多农民不接受这种观念,也缺乏牧草种植和利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1.2 精饲料方面的问题 我国鹅的地方品种很多,不同鹅种的体重大小、产蛋量高低差异很大,每天的营养需要量也有很大差异。即使某个特定的品种对于不同饲养阶段的鹅群,其饲料的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如4周龄前的雏鹅、9~10周龄的育肥鹅和产蛋期种鹅就需要较多的精饲料,而后备鹅、休产期的鹅可以较少使用精饲料。但是,由于缺乏饲养标准,一只鹅一天需要多少量的营养素尚无统一标准,这也使得养鹅场户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把握,在生产中更多地是依靠经验或教训进行控制。

3.2 草料供应问题的破解思路

3.2.1 加强粗饲料储备 可以用于养鹅的粗饲料类型很多,如秋季进行玉米杆青贮、花生秧和红薯秧晒干后粉碎、青干草粉碎、有些树叶干燥后粉碎等都可以。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收集和贮存方案,保证鹅群粗饲料的供应(尤其是在冬季和早春的供应)。

3.2.2 充分利用青绿饲料 在有青绿饲料的季节要充分利用,这是满足鹅的生活习性、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在中原地区4~10月份是肉鹅养殖的主要时期,有较多可以利用的青草、蔬菜资源。鹅场要充分利用空闲地种植牧草或蔬菜,作为日常饲料的补充。有条件进行放牧的地方,在野生饲料资源丰富的季节可以组织鹅群的放牧。

3.2.3 合理搭配和使用精饲料 种鹅场要根据自己饲养品种的体重、产蛋量以及不同季节能够提供的青绿饲料类型,结合有关资料介绍的情况确定特定种鹅群精饲料的营养标准以及每天使用量标准。对于长期饲养的特定品种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就能够获得基本可行的资料。如在中原地区饲养较多的四川白鹅,在冬季繁殖季节除保证足够的粗饲料和适量补充青绿饲料外,每只每天精饲料的用量基本控制为200~220g,而莱茵鹅则需要210~240g。

4 种质资源方面

4.1 种质资源面临的困境

4.1.1 品种类型多带来的饲养标准问题 我国鹅的地方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各个大区都有当地的品种。但是,不同的地方品种在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生物学习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广东的狮头鹅其仔鹅 60日龄的体重能够达到4.5kg,种鹅年产蛋数约20个,而东北的豁鹅70日龄体重仅2.3kg,种鹅的年产蛋数却高达100个左右。近年来,我国各地从欧洲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如莱茵鹅、朗德鹅、霍尔多巴吉鹅等。这些鹅的年产蛋量约45个,仔鹅10周龄的体重约4kg,其外貌特征之一是没有额瘤,在一些地方不受消费者青睐。

不同品种由于其生活习性不同,在饲养管理方法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不同品种的鹅体重和产蛋量的差异大,对饲养密度、营养需要量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种鹅场同时饲养多个品种,但是采用一个标准,这就很难使每个鹅群发挥其潜在的生产性能。

4.1.2 种质的纯度问题 由于鹅的品种选育程度比较低,群体内会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种鹅养殖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选留则会造成后代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出现更大的分化;有的种鹅存在健康问题,会影响到后代雏鹅的健康;由于缺少规范化的种鹅选育场,致使目前出现种鹅的种质不纯问题,有大量的杂交鹅被当做种鹅饲养和繁育,商品仔鹅出现体重大小不匀、外貌特征不一致的问题;不少地方的小型孵化场从附近收集购买种蛋进行孵化,其种蛋来源很杂,种源混乱,孵化的鹅苗在卫生防疫和生产性能方面存在问题更多。

4.2 种质资源问题的破解思路

4.2.1 建立种鹅选育场 地方政府要支持当地良种鹅选育场的建设,鼓励企业进行良种选育和推广,扩大良种的覆盖面。

4.2.2 加强鹅的营养需要研究 针对当地饲养量较大的品种,组织企业和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开展系统性地科学研究,制定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特定品种的饲养标准供养鹅场户参考。

5 产品消费方面

5.1 产品消费面临的困境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各省区,在中原地区鹅的消费量很小,“中原饲养、南方消费”的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原地区饲养的仔鹅90%以上销往上述地区。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一些家禽交易市场主要收购和批发活鹅,然而活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出现失重、应激甚至死亡的问题比较明显,如从河南郑州将活鹅运往南京的路途时间需要10~15h,路途失重约8%(每只鹅减重约250g),如果运送到当地后不能按时批发出去则损失更大。正是这种“中原饲养、南方消费”的格局对中原地区鹅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明显的负面影响。

5.2 产品消费问题的破解思路

5.2.1 吸引南方到本地投资鹅屠宰厂 在养鹅相对集中的地区要积极主动地与主要消费地区进行沟通,吸引他们到本地建屠宰厂,将屠宰、分割的鹅产品运往南方销售,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减少活鹅运输造成的损失,也能够保持养殖场户仔鹅销售的相对稳定。

5.2.2 积极开发适应本地市场的鹅深加工产品

中原地区鹅产品的消费量小主要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本地鹅的养殖很少,对鹅产品的加工制作探索不足,群众没有形成吃鹅肉的习惯。然而,随着中原地区鹅养殖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鹅肉所具备优点的认识,人们对鹅肉的消费兴趣在逐步提高。应该鼓励鹅肉传统消费地区的深加工企业或餐饮企业进入中原,刺激当地鹅产品的消费。

6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方面

6.1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 由于在历史上中原地区鹅的养殖量小、分布地域有限,鹅养殖技术普及不够,就造成了鹅的生产水平不高。

6.1.1 缺少对鹅生物学习性的了解 不了解鹅的生物学习性就无法为鹅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合理的饲料与喂饲方法,就可能获得理想的养殖效果。有的种鹅场运动场面积小、鹅群饲养密度大、地面潮湿、缺少绿化遮荫等防暑措施,鹅群健康和生产性能表现不佳。

6.1.2 缺少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知识 不了解青绿饲料如何使用,不知道精饲料的用量和不同饲养阶段的使用量,造成鹅群发育不良或饲料浪费。不知道鹅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造成鹅群成活率偏低。

6.1.3 缺少良种繁育技术 对于种鹅自然交配繁殖的公母比例、群体大小、水体深度和面积掌握不好,造成种蛋受精率低;鹅种蛋孵化技术落后,孵化率和健雏率低,甚至出现孵化厂内雏鹅感染等问题。

6.2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问题的破解思路

6.2.1 加强科学养鹅技术培训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养鹅集中的地区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6.2.2 培育示范性养鹅基地 对于技术力量较强、生产条件较好、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或联合体要加强科学引导,按照标准化示范创建的要求对于软硬件条件进行规范,使其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规模化鹅业生产作为中原地区新兴的家禽产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提升,需要正确地引导和扶持,更需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标准化建设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得到稳定地发展。

S81-1

A

1673-1085(2016)2-0008-04

2016-01-11

猜你喜欢

种鹅中原地区养鹅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几项关键措施
林下养鹅的特点和生态养殖技术
影响种鹅产蛋性能的各种因素分析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养鹅失误失败教训100例
杨老师鹅业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