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2016-05-19李洋
李 洋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李洋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产品交互设计是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设计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了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用户研究、人机界面及用户界面的关系,分别从系统模型、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3个层面对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并对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和审美交互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比和评论;在此基础上,对产品交互设计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指出研究视角应从可用性视角转换到审美交互视角,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并界定相应的研究范围,而设计方法的发展则表现在3个方向上:移情设计方法的发展、场景分析法的完善和时间维度的引入。
关键词: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用户研究;设计方法论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产品已极度丰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产品不但要具有强大的功能、可靠的质量、美观的造型、合理的价格及成功的品牌,更要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这就是体验经济时代对产品设计的新要求。例如,正是靠着革新式的触屏操作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全新的使用体验,而不是美观的造型或可靠的质量,才使苹果公司的手机及平板电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背景下,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 UED或UXD)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设计研究的热点。而作为体验设计的基础,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的概念近年来也频繁出现于报刊、网页及微博等各种场合,成为设计师与设计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产品交互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对其中的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希望为交互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与交互设计相关的几个研究领域
在相关的著作与论文中,交互设计往往与用户体验、用户研究、人机界面及用户界面等术语、概念联系在一起,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对交互设计研究现状的分析。
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同时也对用户造成了越来越重的认知负荷,很多时候操作失败导致事故不是因为产品功能不足,而是因为其对操作的要求超出了人固有的认知或注意限度。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设计(功能设置、注意要求、操作方式等)应该从考察用户本身的物理、生理与心理特性出发,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 Design, UCD)的设计思想的由来。同时,由于同类产品供应的充足,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喜欢的那些能反映其个性、风格与地位并满足其情感诉求的产品,所以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就得到了更好的落实,交互设计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依据UCD设计思想的指导,产品设计的基础工作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称为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 UR)。用户研究的确切定义迄今尚不可得,有学者认为UCD观念下的所有理论和方法都可纳入用户研究的视野,UCD偏重于设计哲学或设计方法论,而用户研究则是UCD方法论在设计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也就是说,用户研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实践,包括各种对用户需求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其目的是了解用户的产品使用经验、行为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偏好、价值观念等内容,建立用户模型,为交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X)指用户使用产品或者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涉及人与产品、程序或者系统交互过程中的所有方面[2]。或者说,用户体验就是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心理感受,可能是爱不释手,也可能是厌恶至极;可能是漠不关心,也可能是热情洋溢[3]。可见,用户体验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受产品的表现及用户自身的经验和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诺曼曾指出“美观的产品更好用(Attractive things work better)。”[4]说明除了功能、可用性、可靠性等因素之外,外观的设计同样会影响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体验。用户体验设计就是着眼于为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设计可以更确切地表达为“面向用户体验的设计”(User Experience-oriented Design)。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中的“交互”指作为服务使用者的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产品之间的行为互动及信息交换过程[5],而交互设计则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式产品”[6],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在工业设计领域,设计师对交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大多局限在软件设计中的人机交互层面上[5]。事实上,交互设计并不等同于计算机交互界面设计,而是包含用户对产品的操作在内的所有关于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交互设计可以分为产品交互设计与人机交互设计两个大的方向。出于工业设计专业性的要求,并为了限制研究对象的范围,本文主要考察产品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HMI)最初是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领域的概念,指人与机器发生作用的交互界面,通常可分为机器显示器和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等)之间的界面,以及人的效应器官(手、足等)和机器控制器之间的界面两种[7]。此时,人机界面主要指机器的硬件部分,如控制器的形式及操作方式、显示器的布局与显示方式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可用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人机界面(Human Computer Interface, HCI)主要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界面;又由于计算机的外设硬件(如鼠标、键盘等)一般比较固定,操作行为直观简单,同时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数字化媒体终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种安装在个人终端上的应用软件(Application,APP)层出不穷,所以目前人机界面在大部分情况下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及各种软件的应用界面。特别的网站或APP应用软件所呈现出来的操作界面被称为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 UI),而交互设计工作在此多指网站或APP的信息架构与交互逻辑设计。
图1简单表达了与交互设计相关的各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在UCD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用户研究是交互设计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交互设计的目的,而人机交互设计和产品交互设计则是交互设计的两部分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纳到体验设计的范畴之内。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将交互设计的目标区分为“可用性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两类[5-6],本文认为可用性目标从属于用户体验目标,在办公与作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中,可用性是良好用户体验的基础;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对于休闲类趣味产品而言,有时候故意增加产品使用的难度反而能带来有趣的用户体验,此时可用性就不再是交互设计的必须目标。
图1 交互设计相关领域关系图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evant fields of interaction design
2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
作为交互设计的基础和目标,用户研究和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设计理论研究中这三者经常交叉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将它们分开作为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来考察。用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都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用户研究硕士专业课程[8],其中强调了文化探索、定量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国内的用户研究工作起步也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李乐山教授,在一系列关于设计调查与人机界面设计的著作中探讨了设计心理学、用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定量的数据统计方法等问题,目的是建立由行为特征与认知特征组成的用户模型[9-12]。虽然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关于人机交互设计的,但是其中对用户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等用户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却是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
2.1产品交互设计的系统模型
与产品系统设计理论类似,对产品交互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思路是,在系统论观念指导下提出交互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权重,提出最优设计方案。
David Benyon认为产品交互设计其实也是一种系统设计,交互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People)、行为(Activity)、使用场景(Context)及支持交互行为的技术(Technology),简称为PACT模型[13]。国内学者李世国等指出在PACT系统中,P是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及其期望,主要是认识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A是明确用户在与产品进行交互时的行为;T是选择支持交互行为的技术;C是评估用户在特定场景中的交互行为是否顺利[5]。同时,认为上述PACT系统主要是针对计算机软件一类的无形产品而言,因为技术是软件产品的物质表现。而对于有形产品来说,交互系统构成要素中的技术(T)可以用产品(Product)来替换,因此产品交互系统模型可以用PACP(People,Activity,Context 和Product)来表示[14]。PACP系统模型是较为典型的产品交互设计理论模型,对交互设计的系统要素进行了总结,并明确了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另外,李佳星和蒋晓[15]认为交互设计是一种从可用、易用、爱用等方面增强用户体验的学科,包括用户、动作(行为)、体验和情境(场景)4个设计要素。
2.2产品交互设计的结构模型
另一种产品交互设计理论研究的思路是分析交互系统的结构,细化并分解出其中的各个影响因素,通常对影响作用较大的单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系统观下的产品交互设计理论研究相比,这种研究方法更为具体,能明确影响交互效果的设计重点所在,对设计实践工作往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Forlizzi 和Ford对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交互结构模型[16]。认为影响交互设计的因素包括用户因素、产品因素、任务场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用户因素包括情感、价值及先前的体验,产品因素包括形式语言、功能、美感和作用。提出先前经验对交互设计的影响是该模型的一个创新之处。
图2 Forlizzi 和Ford的交互结构模型Fig.2 Forlizzi and Ford’s interaction structural model
图2所示交互系统结构模型的影响因素较为全面,其他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其中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强调,比较典型的包括罗仕鉴等[17]对交互情境的强调,将用户体验设计分为问题情景、求解情境和结果情境3个维度,并建立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情境维度模型;王玉珊和李世国[18]强调了情感记忆对交互设计的重要价值,认为利用情感记忆更容易使用户理解产品,从而唤起自然的感知、直觉的操作,最终获得情感的满足;KATJA BATTARBEE 和ILPO KOSKINEN[19]强调了“共经验”(Co-experience)对产品交互设计的重要作用,认为用户体验不仅是用户的个体经验,更是在交互过程中与其他人一起形成的体验。这种观点其实也是对情境要素的强调,不同的是将情境的概念扩展到了用户与其他人的关系层面,同时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要涉及社会与文化的因素。
2.3产品交互设计的过程模型
还有一种对产品交互设计研究的思路是从交互设计的过程入手,胡飞[20]考察了用户研究的过程与产品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指出用户研究是一个不断扩充、寻找机会、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不断开放的“漏斗”;而设计决策则是一个不断缩减、不断排除、由广泛到细节的过程,是一个由面到点、不断收敛的“漏斗”;将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用户研究的产品交互设计“双漏斗”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用户研究的交互设计“双漏斗”模型Fig.3 “Double-funnel” model of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 on UR
上述三类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模型有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次序关系,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产品交互设计进行了辨析。系统模型侧重于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交互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其构成要素,从宏观上对交互设计进行把握;结构模型侧重于对影响交互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作是对系统模型中某个或某几个系统要素的详细分析,从局部对系统结构要素(如情境、情感记忆等)进行研究;而过程模型则是基于交互设计过程的研究,不是静态的分析其构成要素,而是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也可以当作一种产品交互设计的程序来应用。
3产品交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产品交互设计是工业设计在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发展,它强调产品的可用性、交互性与体验性,与一般的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相比,其设计方法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产品交互设计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
3.1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
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是在常见的工业设计方法之中强调用户需求与体验目标,其着眼点不是产品的功能特点或造型特征,而是用户与产品的行为交互与信息交流。李世国等[5]把典型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总结为3类:迭代方法、原型方法与场景方法。其中,原型方法的独特性是以纸质的情节串联图、纸模型、泡沫塑料模型、木质模型及现代的快速原型为媒介,在用户和产品原型的真实互动中反复揣摩交互细节;场景方法的独特性是将注意力放在对用户真实工作场景的研究上,本质上类似于用户研究中的现场调查(field research或on-the-spot investigation)。
图4表达了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程序可以分为用户研究、定义用户需求、构思产品概念、交互情境分析及确定设计方案5个阶段。交互情境分析阶段的成果可以反馈到用户需求阶段,对需求进一步修正;也可以反馈到产品概念构思阶段,并在此形成多次迭代,产生最终的设计方案。各种具体的设计方法都整合在这个设计流程中,包括用户研究阶段的观察用户、访谈与问卷调查、民族志(人种志)等方法,情境分析阶段的原型方法、场景方法、角色分析等方法。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基于用户研究的“双漏斗”模型与图4中的交互设计一般程序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图4所示基本上是一个串行的产品设计过程,将用户研究及交互情境分析的各种具体方法整合在设计流程中;而“双漏斗”模型则是一种产品设计与用户研究并行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以正向、逆向或切分应用[20]。
图4 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程序与方法Fig.4 Traditional procedure and methods of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3.2审美交互——产品交互设计的新方法
传统的产品交互设计程序与方法包含了可用性目标,认为产品的可用性是创造良好用户体验的基础,所以在方案设计之前就要建立用户的行为和认知模型,使产品的显示、操作方式更符合用户的预期。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是多通道、全方位的,对于趣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而言,简单、直白的操作方式使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于直接和墨守成规,反而不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丰富性。所以,最近也有学者并不支持交互设计将太多精力放在可用性研究上,而主张从美学体验的层面对交互设计进行研究。
Overbeeke等指出可用性一般被作为有别于审美体验的单独领域而加以考虑,产品设计中的审美体验也被限制在美观的产品外形层面,但实际上它却存在于用户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之中,通过这种更微妙的审美交互可以增强用户的日常体验与社会联系。因此,产品交互设计的重心不是方便的使用方式,而是有趣的使用体验[21]。
图5 歧义性交互设计模型Fig.5 Interaction design model based on ambiguity
李健[22]提出了歧义性交互设计方法。如图5所示,设计者采用非决定性的歧异表达方式,有意使产品与用户之间产生交互的鸿沟,减弱用户对产品的控制,延迟用户操作的结果反馈,在此歧义性交互过程中,使用户调用更多的审美经验和文化习俗,与产品建立持久、深入和亲密的关系,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赋予产品更多的个性化解释。其关键是赋予产品更多的歧义性特征,为用户提供一个多重意义并存的理解语境,让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产品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全新的体验。更进一步地,Philip R. Ross等认为在智能化产品设计领域,如何设计交互行为的美学体验是产品交互设计的关键,审美交互(Aesthetic Interaction)设计是设计产品的美学体验的办法,其原则是:在美学价值之外,审美交互应具有实际用途;审美交互具有社会和伦理维度,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审美交互是动态的过程,因而交互式产品应具有动态的形式;审美交互应积极调动用户的身体、认知、情感及社会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交互是全方位的交互。在此基础上,Ross[23]通过设计案例给出了具体的交互设计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称为“通过审美交互的过程来进行审美交互的设计”(Designing for Aesthetic Interaction through Aesthetic Interaction)[24]。
Ross的审美交互设计包括3个阶段:通过舞蹈动作的编排来创造产品交互行为;明确交互行为的动态形式语言;通过制作原型实施产品的动态形式。对于智能交互式台灯的设计而言,在第1个阶段由一位舞者拿着台灯与用户进行真实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发现台灯在与用户交互时应具有的动作、应流露的社会价值等内涵;在第2个阶段将舞者在此交流中的行为转化为台灯的交互行为要求,可表现为提供的功能、要求的注意、可能的操作方式及引起的情感反应;在第3个阶段采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第2阶段定义的产品交互行为。
可以看到,在Ross的审美交互设计中关键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拟人化的方法研究真实的人际交流情况,在交流的场景中发现人际交流的诉求,并将这种交流特性转化为产品的交互行为。比如,舞者右手高举着台灯,用户为了打开台灯需要把舞者的手放低,而这个动作造成舞者站立不稳,于是用户需要帮助舞者调整姿势并站稳。此时就出现了请求用户帮助的交流特点,Ross将其转化为台灯的交互行为——台灯在照明过程中会慢慢变累(变暗),需要用户的帮助(调节),用户需要向上抚摸台灯后背才能使它再次正常照明。二是如何将人际交流的特点转化为产品交互行为,也即在上面的问题中,需要用户帮助是如何转化为台灯亮度变化这一具体的产品特性上的?Ross[24]采用了拉班动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 LMA)的方法来建立产品动态形式语言,并建立了一个交互质量框架(Interaction Quality Framework)来保证转化效果。
4讨论与展望
在总结产品交互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交互设计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4.1研究视角的转换
从产品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的两个基本的研究视角:可用性视角和审美交互视角。李健[25]把它们称为“分析论视角”和“整体论视角”,并认为分析论视角的可用性设计难以应对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整体论视角的审美交互设计则将交互系统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恢复用户日常体验的连续统一性,并通过审美工具性激发用户的从事行为,因而能有效地应对可用性交互设计所面临的设计困境。
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可用性视角是一种传统的系统设计方法论[26],认为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可用性与功能、造型、材料一样是产品系统的组成要素,并且可用性因素对用户体验目标的贡献更为重要;而审美交互视角是一种用户研究方法论[26],认为交互设计的核心是研究用户体验的过程,并且审美体验占据了更大的比重,使产品更好用并不是获得良好审美体验的唯一途径,如歧义性交互设计有意降低产品的可视性,使用户感到困惑并因此与产品产生深层次的交流,也可以成为用户审美体验的来源。
也就是说,可用性视角以产品为设计研究的对象,而审美交互视角以用户为设计研究的对象。尽管传统可用性设计的过程中也进行用户研究,但是这里的用户研究与交互及体验过程却是分离的(如图4所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在用户研究的维度与深度方面都有待加强。以用户为设计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将用户置于产品与用户交互的实际场景中进行研究,将交互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影响交互设计的各种因素及其社会学含义,找到提升交互设计的有效途径。
4.2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交互设计与用户研究、体验设计、界面设计等领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产品交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工业设计、产品语义学、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设计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品交互设计研究框架,综合应用各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
用户研究的传统方法是观察法、访谈、小组座谈、问卷调查等,近几年有学者将人类学研究的一些方法也应用在用户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人种志研究方法[27]。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日益突出,民族学研究方法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28]的方法得到了完善。作为传统民族志方法的补充,虚拟民族志特别适合于人机交互设计及与互联网有关的其他产品交互设计。在对用户交互行为的研究中,行为分析的相关计算机辅助分析手段也可以纳入视野,包括行为分析软件工具、眼动分析与视线追踪技术等。
总之,产品交互设计的研究框架应该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利用各领域先进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但目前我国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方向,交互设计大多出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从事人机界面的设计工作。为适应体验经济及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发展,或许应该在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交互设计专业,而产品交互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为两个专业方向,并建立相应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等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备产品设计基本知识、用户研究特殊能力及体验设计专长的高层次设计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交互设计水平。
4.3界定研究范围
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内,从审美交互的视角对交互设计进行研究,必然涉及繁多的社会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因素,交互设计对此应有所取舍,过多的影响因素不利于设计研究的进行,特别是有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又只能靠定性的办法获取,会降低设计方法的通用性。例如,Ross采用拉班动作分析的方法对舞者的行为进行归纳并转化为产品的交互行为,但这种方法却不具有通用性,反而是他提出的交互质量框架(Interaction quality frame-work)更具有一般性的指导价值。
系统设计方法论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设定相关的设计要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综合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寻找最优解,如感性工学就是采用工程学的量化方法去处理用户的感性问题;而用户研究方法论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设计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户需求,如审美交互的研究方法中就包含了不能确切度量的因素,其他的研究者用同样的方法就不一定能获得这一结果。
在以往的设计研究中,研究者们依据系统设计方法论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Chan[29]研究了衡量用户对产品造型的主观感受的方法,探讨了用户认知机理在设计过程中的实现;罗仕鉴[30]等探讨了用户内隐知识与产品设计知识的关系,并建立了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的匹配与碰撞模型;其他研究者也对产品交互设计的系统模型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的研究应该承认影响交互过程的不确定的感性因素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区分,决定哪些因素应该包含在交互设计系统中,而哪些因素应该排除在外,最终建立一个封闭性与放开性并存的设计理论体系。比如,用户的情绪对交互体验是有影响的,但情绪这个维度是否应该包含在交互设计系统中?可能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不将其作为交互设计系统的构成因素,但是在设计中却一定要考虑它的影响,建立交互设计要素与情绪反应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设计理论的开放性所在。
4.4 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1) 拟人化、移情设计方法的进一步应用。交互本来的含义就是指人与人的交流互动,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中,产品发挥了人的作用,如果产品能更具有人的特性,那么这一交互过程会更深入、更有效。因此,拟人化与移情设计就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趣味性产品设计而言更是如此。比如会说话的运动鞋,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运动量实时的与用户交流:“你应该加大运动量,我们去打篮球吧”,或者在使用频率降低时说:“你应该坚持锻炼”。
(2) 场景分析法的完善。目前的场景分析法一般采用静态的描述来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并对用户进行角色分析,从而提炼用户的需求。但交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互体验的形成还会受到用户自身的情绪及他人的干扰,所以在今后的交互场景分析中应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场景,包含环境及他人的信息,并考虑用户情绪的影响。
(3) 时间维度的引入。交互还是一个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使用产品时间的增长,用户对产品越来越熟悉,操作熟练程度越来越高,并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碰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有无同类产品的使用经验),在其使用产品的不同阶段,对产品有着不同的期待,交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都不相同。因此,今后对交互过程模型的研究应加入时间因素。
5结语
与人机交互设计相比,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都较薄弱,但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产品交互设计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认为,目前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交互系统模型、交互结构模型和交互过程模型3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产品交互设计进行了分析。而产品交互设计的方法主要是传统方法与审美交互方法两种,分别体现了分析论和整体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今后的研究将倾向于向后者发展的趋势,并在研究框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胡飞.洞悉用户:用户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HU F. Insight User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User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0
[2] 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LUO S J, ZHU S S. User Experience and Product Innovative Design[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10
[3] (丹)克拉夫特(Kraft C).惊奇UCD:高效重塑用户体验[M]. 王军锋,谢林,郭偎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Christian Kraft. 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User Centered Design that Works[M]. Berkeley: Apress, 2012
[4] Donald A. Norman. Emotion and Design: Attractive Things Work Better[J]. Interactions, 2002, 9 (4): 36-42
[5] 李世国,华梅立,贾锐.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7,28(4):90-95
LI S G, HUA M L, JIA R. A New Mode of Product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7,28(4):90-95 (in Chinese)
[6] PREECE J, ROGERS Y, SHARP H.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7] 王鑫,杨细文,杨卫波.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WANG X, YANG X W, YANG W B. Ergonomics[M]. Beijing: China Youth Publishing House, 2012
[8] 胡飞,杜辰腾,王曼.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用户研究”课程群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5):141-144
HU F, DU C T, WANG M. Analysis on the Courses Group of “User Research” in IIT[M].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13(5):141-144 (in Chinese)
[9] 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LI L S. Industrial Design Psycholog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in Chinese)
[10]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LI L S.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in Chinese)
[11] 李乐山.设计调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LI L S. Design Investigation[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7 (in Chinese)
[12] 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实践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LI L S. HCI Design (in Practic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in Chinese)
[13] DAVID B, PHIL T, SUSAN T.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Hci and Interaction Design(Third 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
[14] 李世国,费钎.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9,30(1):137-140
LI S G, FEI Q.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9,30(1):137-140 (in Chinese)
[15] 李佳星,蒋晓.工业设计的延伸和拓展——交互设计[J].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4(6):29-31
LI J X, JIANG X. Industrial Design’s Extension: Interaction Design[J]. CAD/CAM &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2014(6):29-31 (in Chinese)
[16] FORLIZZI J, FORD 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Exper-ience: An Early Framework for Interaction Designers. In D. Boyarski, & W.A. Kellog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rocesses, practices, methods, and technique[M]. New York: ACM, 2000: 419-423
[17] 罗仕鉴,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 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设计[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2):239-248
LUO S J, et al. Scenario-Bas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in Mobile Phone Interface[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0,16(2):239-248 (in Chinese)
[18] 王玉珊,李世国.情感记忆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1,32(2):56-59
WANG Y S, LI S G. The Value and Using of Emotional Memory in the Interactive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1,32(2):56-59 (in Chinese)
[19] KATJA B, ILPO K. Co-experience: user experience as interaction[J]. Co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2005, 1(1): 5-18
[20] 胡飞,董娴之. 面向工业设计的用户研究“双漏斗”模型及其应用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133-136
HU F, DONG X Z. Industrial Design oriented “Double-Funne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User Research[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1(2):133-136 (in Chinese)
[21] KEES O, TOM D, CAROLINE H, STEPHAN W. Beauty in Usability: Forget about Ease of Use[A]. In: W.S. Green and P.W. Jordan (Eds.) Pleasure with Products, Beyond Usabilit[C]. Taylor & Francis Press, 2002: 9-18
[22] 李健,石民勇.歧义性交互设计模型及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24):36-40
LI J, SHI M Y. Study on Ambiguity Interactive Design Model and Method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3,34(24):36-40 (in Chinese)
[23] PHILIP R, STEPHAN A, WENSVEEN G. Designing Behavior in Interaction: Us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a Mechanism for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10, 4(2): 3-13
[24] ROSS R. E and aesthetics in intelligent product and system design[D].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5] 李健. 审美交互——整体论视角下的交互设计思想[C]∥张强,张剑.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A].沈阳,2013:405-409
LI J. Aesthetic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Design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m[C]∥2013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esign Seminar and 18thNational Industrial Design Academic Annual Conference[A]. Shenyang, 2013:405-409 (in Chinese)
[26] 王焱,柳冠中.评析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法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71-74
WANG Y, LIU G Z. Critique on four Different Design Methodologies[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0 (2):71-74 (in Chinese)
[27] 白莹,刘源源,邱松. 以设计创新为导向的人种志用户研究方法的应用——以老年人超市购物体验研究为例[C]∥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中文部分)[A].深圳,2013:211-216
BAI Y, LIU Y Y, QIU S. Design Innovation Oriented Ethnography UR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aking Shopping Experience of the old in Super Market for Instance[C]∥ Design Inspires Commercial Innovation: 2013 Tsinghua International Design Management Confe-rence[A]. Shenzhen, 2013:211-216 (in Chinese)
[28] 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社会学研究,2012,27(6):217-236
BU Y M. Virtual ethnography: The Field, Approach and Ethics[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2,27(6):217-236 (in Chinese)
[29] CHIU C.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rces that generate a style[J]. Design Studies, 2001, 22(4): 319-346
[30] 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唐明晰,潘云鹤.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 15(8): 709-712
LUO S J, et al. Case Study on User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in Product form Design[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4,15(8): 709-712 (in Chinese)
责任编辑:天虹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LI Yang
(School of Design Ar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is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and to summarize i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s beneficia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design practices of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on design, user research,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and user interface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urrent theory study on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was summarized and comparatively studied from the levels of systemic model, structural model and process model, and tradi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methods and the aesthetic interaction design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compar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roduct interaction design: the conversion of the study perspective from usability to aesthetic intera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discipline based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scope,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esign methods, which referred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mpathy design, the improvement of scenario analysis, and the importing of time dimension.
Key words:interaction design; user experience design; user research; design 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8X(2016)02-0106-09
作者简介:李洋(1982-),副教授,博士,从事交通工具设计与交互设计研究.liyangeal@163.com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YBYS099);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3-56-10).
收稿日期:2015-07-27;修回日期:2015-09-10.
doi:10.16055/j.issn.1672-058X.2016.00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