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国际教育培训的探索与收获
2016-05-19罗照新王凯
文/ 罗照新 王凯
“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国际教育培训的探索与收获
文/ 罗照新 王凯
“一带一路”战略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和产业产能合作等“硬实力”方向,同时也涉及技术交流、文化融合、人才培养等“软实力”方面的合作。中铁二院作为基建类龙头央企,在抓好勘察设计主业“走出去”的同时,开创性地在工程类国际教育援外培训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供同行借鉴。
一带一路 国际教育 探索 收获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及现实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进一步明确,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目标,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至此,“一带一路”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全面推进阶段[1]。
中国高铁正作为 “一带一路”战略中“道路联通”的先行者,从北京出发通过古丝绸之路驶向莫斯科,驶向埃塞俄比亚,驶向全球各地,成为中国最有力的外交名片。伴随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以及沿线国家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融合、援外培训、技术交流便成为后期 “一带一路”战略成功的关键。在这个领域,中铁二院作为行业龙头央企,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参与国际教育培训的优势
1、政策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等重大活动中宣布,在未来五年,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并将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2]。习主席宣布的上述援助举措,给广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以及国内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配套优势
近几年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市场大力推介中国的高铁技术,力促“高铁走出去”,使中国高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中铁二院作为铁路行业领军企业,先后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的俄罗斯、老挝、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格鲁吉亚、蒙古、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阿根廷等数十个国家,承担了各类项目总计80余项。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分公司、项目部等分支机构。在多年的涉外铁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不仅需要的是铁路建起来,更需要的是列车能安全、规范地动起来。中国铁路的高标准、高技术、高要求与建设国家普遍偏低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水平、人员受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开展国际教育、援外培训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建设初衷,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中铁二院作为铁路建设者、技术引领者,在项目现场就可以开展技术讲解、运营指导等属地化人员培训工作,具备很强的配套优势。
3、行业与人才优势
中铁二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型的工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之一,其业务范围涵盖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海外工程、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投融资、国际教育培训、产品产业化等领域,是一家多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4人,省级以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各类业界知名专家近20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70余人,高级工程师1100余人,工程师2000余人[3],并在2012年成立了行业内首家以国际教育培训为主营业务的培训中心,组建了多达1000余人的专兼职师资库,对技术拔尖的青年工程师进行培训,带出了一支精技术、懂外语,一专多能的培训队伍,为国际教育业务的大量铺开积蓄了能量,为海外培训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三、援外培训人员交流的探索
中铁二院积极拓展国际教育援外培训业务,与国家商务部、科技部和相关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从协办到联办再到独立承办,承担了数十期国际教育培训项目,培养了六百余名全球各国官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受训学员的一致赞誉,另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央企办学的探索之路。
除了在政府部门获取国际教育培训项目外,和勘察设计主业的融合也是培训业务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海外勘察设计、总承包项目的投标过程中,外方业主因当地技术发展水平有限、人力资源短缺等原因,往往会提出指导运营、人员培训的业务需求,这个趋势也说明了在当今双边国际工程项目合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勘察设计施工阶段,而应该对项目的后续运营进行延伸和拓展,覆盖整个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有需求的业主,培训业务成为标书的一部分一起参与投标也是我们目前的通用做法。
四、成功做好国际教育援外培训的保障
中铁二院积极摸索国际教育培训之路,从已经实施完成的数十期培训项目来看,效果良好,成绩斐然。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成功办班的经验供分享,供探讨。
1、制度明确科学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外事纪律、保密条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安全进行的首要条件。工作中我们用纪律要求自己,用制度要求学员,在办班前,所有授课教师和培训组织人员都会接受外事纪律和保密条例辅导,确保国家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不外泄;研修班开班前就明确告知学员遵纪守时等各项规章制度;办班过程中,提前准确通知学员次日的课程或行程安排、注意事项、集合时间地点等,并购置了数台学员专用手机,除当面告知外,每天还进行短信通知确保学员准时上课;学员如单独外出时需提前和培训工作人员沟通并了解各种安全事项,保证手机开机保持联络。只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让学员及工作人员的时间观念、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增强,从而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地完成。
2、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际教育援外培训的目的是为受援国提供切实可靠的帮助,项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研修的内容是否务实,方式是否有效。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要考虑承办单位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受援国的需求,如能提前与受援国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回访往届学员并了解受援国的亟需课程,在开班前组织专家、教师针对对方需求制定培训方案,那就很容易办出成效、办出水平,让培训成果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师资配备
首先,需在单位内部建立一支稳定的优秀师资队伍,可以从容应对行业内大部分国际教育培训项目,绝大部分课程尽量聘用自身的师资队伍授课,这样既可以在项目中锻炼教师的授课水平,又可以有效降低培训成本。第二,紧紧抓住自身行业的发展脉搏,在某些学科或专业的前沿方向,与省内外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研究机构等单位知名专家学者保持常态化联系,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国际培训的兼职师资库,以备在未来应对高端或高规格培训项目时能及时解决可能面临的师资不足情况。第三,应加强对授课教师授课水平与效果的评估考核,及时跟进听取学员意见反馈,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更新师资库,优中选优。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参与集中培训或技术座谈,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努力打造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专业化、语言国际化的国际教育培训师资库,全力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性。
4、建立学员评估回访机制
国际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推进并深化全球各国人民和我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建立起丰富的对华友好人脉资源,对外树立和宣传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因此,培训完成后,对参培学员的跟踪回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受训学员的后续追踪服务,同时也是检验培训效果、巩固培训成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估回访机制,有助于同培训学员建立长期联系,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评价以及受训后职业身份变化、技术水平职称职务变化等;建立学员个人信息库,搭建培训结束后,项目虽完成,联系沟通交流和友谊一直在路上的常态机制。方法上,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为其提供最新技术进展或技术咨询支持等方式使友谊常态化。
5、完善应急预案机制
在多年承办援外培训过程中发现,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时措手不及,保证各种突发性紧急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切实保障学员及培训组织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在办班之前,应准备多套应急预案,并建议将预案印制在学员手册及培训工作人员手册中,以备急用。
五、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1、建议加大对企业开展国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扶持
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承办援外培训项目较多的单位,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援外培训项目大多仅限于技术交流层面。而企业在执行培训项目时,有的放矢,对该国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具体在建项目实施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案例分析,并安排海外部、总包部负责该国项目经营开发的同志参与进来,在学习中孕育项目。这样,援外培训工作就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力地捆绑在一起,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因此,“带着项目的”央企可能是日后国际教育援外培训市场上一支新生力量,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政策扶持,对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有裨益。
2、需加强技术人才和外语人才的融合
在办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授课老师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而无法与学员进行直接的沟通,授课过程中的讲授和交流都需要通过翻译人员进行,由于课时有限,一方面翻译人员需要占用课程讲授和交流的时间,另一方面,翻译人员往往语言类专业出身,专业技术词汇并不具有优势,如涉及到专业词汇,很难将老师的语义完整无误地呈献给学员,造成信息流失和不对等。因此这种语言障碍就直接影响到了授课的效果,使学员和老师沟通始终无法顺畅。建议对技术人员定期实施通用外语类培训,或选拔语言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走上讲台,同时,应对翻译人员进行技术充电,掌握必要的行业专业术语,只有将技术人员和翻译人员完美融合,才能实现交流的无缝衔接,保证培训效果。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年3月
[2] 商务部 《习近平联合国宣布的援外举措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新闻网 2015年10月
[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门户网站
罗照新
(1971-),男,中铁二院国际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王凯
(1982-),男,中铁二院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学员管理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