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2016-05-18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威尔斯自然科幻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

韩松:科幻作家,曾获《科幻世界》杂志颁发的“银河奖”,代表作《独唱者》《宇宙墓碑》《地铁》《高铁》《红色海洋》等。现于新华社工作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就跟神一样。而科幻小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很久以来,被视为儿童读物,是不正经、不入流、无厘头的作品。很难想像,《自然》杂志会和科幻搞在一起。

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当然了,英文原版是100篇,但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没有能够拿到其余34篇的版权。

为了“好玩”

《Nature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关系实际,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

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是《自然》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六十六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二十六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植物窗子、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对威尔斯的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

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的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

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一百三十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读者的热烈反响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达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

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中国的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也都把其发明发现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关联。

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我想,会不会,这正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自然》杂志从一个侧面,大概回答了钱学森提出的那个难题。

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但这在中国的不少科研人员那里,还不能完全做到。他们常常在现实的泥淖里跋涉,要操心很多科学研究之外的事情,并让兴趣服从于功利。而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长大也热爱科幻,把科学的一部分当作科幻来做。

浙江大学教授、原浙大副书记,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的‘标准’,他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

《自然》的包容和开放也很让人感慨。在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上映时,这个杂志居然还发表影评。这又让人想到科幻作家刘慈欣说的:“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五花八门的奇妙未来

江晓原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是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

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两百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设想通过生物技术,造出完美女人,把她作为武器,则男人完全不设防。但印巴战争中,印度研制出了基因改良性佛陀,对女人免疫,使美女武器失败。最后,双方重新诉诸核战。(《斯塔特勒的奇想》)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商业化的个人忠告设备像真实的大脑一样提供参考信息,把它们发送给宗教群体,将事实呈现在视网膜上,帮助信徒们重新选择信仰。(《推销手段》)

一种植入大脑的软件,可提高理性分析能力,但会被黑客软件篡改,从零级到四级,使精神能力迟缓、降低,甚至关闭。(《贾罗德·福斯特的报告》)

利用细胞再生停止手术,让人永生,但此项技术不能应用于成人。(《不老猫咪》)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食物中加入了组织胺,能刺激产生特定的感官反应。暴君吃了,会掉泪,祈求人民的原谅。(《舌尖上的神》)

星际旅行是逃避世界末日和所有道德义务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世界尽头的热狗》)

……

读这些科幻,好像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的虚拟实验室,那便是科幻成真的一幕。如今的前沿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做的,其实就是科幻小说。由于美国的法律鼓励,美国大学老师可以把超前的研究成果转换成现实产品,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新的颠覆性创新正在产生,却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

当然,像《Nature科幻小说选集》这样的书能在中国翻译出版,就说明中国还是有人在鼓励冒险及发挥想象力的。而且,2016年六月出版的第五二二期的《Nature》的“未来”栏目中,赫然可见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王瑶(笔名夏笳)的科幻小说“Let’s Have a Talk”。

志艺

COLUMN

猜你喜欢

威尔斯自然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