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型高校教师”唐映红

2016-05-18丁茜茜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公号心理学规则

本刊记者_丁茜茜

“非典型高校教师”唐映红

本刊记者_丁茜茜

【编者按:】

何谓心理学?电影里演示的“催眠术”?带有滞后性的心理测验?隔靴搔痒的谈话治疗?都不是。在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唐映红这里,它是帮助已成年的师范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在社会中调适自己、分析新闻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重塑自我心智的手段。

二十多年前的唐老师通过文学来探寻内心的孤独,试图将感受描写出来,在豆瓣小站中存放着十多则寓言。现在年过四十的唐老师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只是公号的意外走红让他的选择可以多一些

何谓“规则”?

唐映红称自己为“非典型高校教师”,这里的“非典型”是指人生轨迹,相较于读了研究生或博士生直接留校的高校教师,他毕业10多年后才进入乐山师范学院当老师。在此之前,他做过心理学项目、企业咨询、网络编辑、咖啡店店员等工作。

“非典型高校教师”多半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嘲,抛开这一标签,“理性思考者,自由主义者”是他对自己更为精准的定位,这样的定位也常体现在他的教学中。

他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讲规则,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规则。其中他为全校性选修课制定的规则是:一学期16节课,掐头去尾,14节课中抽选7节课进行课堂参与,课堂参与达到5次的学生,期末正常记分。没有到达的学生,会有一次抽扑克牌的机会。抽中黑牌,那么请回,没有机会参与最后的测验;抽中红牌,可参加考试,但会多考一道题目。根据学生上课的次数,抽到黑牌的概率也不一样,从80%到20%不等。一个学生来过四次,那么5张牌,4张红牌,1张黑牌,几率为20%。

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归因理论

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前留影

他告诉学生:“你有权来上课,也有权不来上课,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可以去做你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任何选择都有结果,结果是必须承担的。”

对此,我表示怀疑,反问:“你在课堂上扮演上帝的角色?”

他很快接起抛来的问题,说:“不是上帝的角色,是公平的角色,我告诉学生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不是你勤奋了就有结果,但勤奋能保证结果不差,有些人不勤奋也有结果那是运气,如果你既不勤奋也没运气,那确实结果不会多好。”

“有的人勤勤恳恳赚钱买房,也有的人会买彩票中奖,这公平么?”唐老师继续举例。

“可这样的几率很小。”

“但逃我课的学生也很少,学生可以选择兢兢业业去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也可以试图凭借运气去取得结果,这取决于他们自己。所以说,为了避免被运气左右,就要靠努力。”

在这个规则中,规则同样也约束他——这个制定规则人,学生可以用这个规则要求和监督他。他告诉学生,约束制定规则人的规则才是好规则。有毕业班的学生选了他的课,他告诉唐老师自己是他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很喜欢他写的文章,也认真看了文章,但没有时间前来上课。他回复这位学生:规则是公开的,我不能因为你对我怎么样,就网开一面。

“那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在我理解中,至少规则要适用于大部分人。

“规则是我制定的,学生不会花时间去想这些事情,我宣布规则后,他们可以提出不同的建议,我很希望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几乎没有。”唐老师说。

每周三他有一节社会心理学课。早上,他提前几分钟达到教室,学生也陆陆续续进门。课前,他询问学生期末试卷由他出题,还是他们自己出题,学生提问“谁出题更难”,他直言“你们能把握的是你们自己出什么题目,不能把握的是我出什么题目。”

这堂专业课有14个人,如果由学生出题,那么14个人将会分为7个组,7个组各出一份试卷,最终由他从7份题目中抽取题目组成期末试卷,但如果题目的难易程度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作为老师的他有权替换其中的一部分题目。

课间休息时,14位同学中随机抽取5位,其中有3位同学同意自己出题。这一次他们的期末题目将由他们自己来完成。随后唐老师详细讲述了期末考试出题的题型、范围、难度,除了出题目外,各组还各需要提交一份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除此之外,学生中选出一名兼职巡视员,每个组在出题前报告给巡视员,巡视员来告诉他们题目是否有重合,以此来保证七个组题目的重复率不能超过5%。

听完后,有学生说:“老师,我想反悔了。”唐老师回应,这是民选结果,如果这一次美国大选川普当了总统,那也是美国民众自己选的总统,结果无法更改。随后他给学生分析,如果题目选用率高,第一平时成绩会提高,第二期末考试也得心应手。部分学生又点点头,相信刚才的投自己出题是没错的。

在美国大选中,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观察,精英更多是通过“中心途径”被候选人说服,普通民众则是通过“外周途径”被候选人说服。庸众票数又压倒性地多过少数理性投票的“精英”,那么,就很可能由普通民众的非理性选择而票选出不胜任的次优候选人。

何谓“正确的事”?

“非典型高校教师”的另一个特征是唐老师很少做科研,平时在自己的微信公号(晒爱思psyeyes,顾名思义“心理学看世界”)上发表科普文,这些文章被他分为了“性、人性、人民性”三类。无论是那一类,文章的底纹是心理学。

在双流机场X射线人体安检仪事件中,他用顾客心理学分析“人们如果对一个有通用名称的事物另行叫一个其他名字,一般最可能的原因是试图掩盖某些东西不欲为人所知晓。例如,把人体中常见的“酶”不叫“酶”,而使用新的名称“酵素”,这样普通的生物催化剂包装成令普通消费者不明觉厉的健康必需品。”

在鲍勃‧迪伦拒奖的谣言中,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鲍勃‧迪伦获奖令人们普遍体验到“违和感”,因此,他“拒奖”的可能性更符合人们业已形成的心理图式。在一个相对自由的舆论场内,出现炮制鲍勃‧迪伦“拒奖”的传闻也就不足为奇。”

而在美国大选中,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观察,精英更多是通过“中心途径”被候选人说服,普通民众则是通过“外周途径”被候选人说服。庸众票数又压倒性地多过少数理性投票的“精英”,那么,就很可能由普通民众的非理性选择而票选出不胜任的次优候选人。

虽然常常在专栏中输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课堂上他对观点的表达却慎之又慎。他提醒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观点和事实。事实部分,我们都要尊重,一般来说老师的观点则是老师自己的偏见,我认为正确的事情,那是我自己论证后有把握的,但不一定正确。首先分辨事实和观点,对于观点的部分,要有理有据地接受或者有理有据地拒绝。有理有据,这里的“理”是逻辑,“据”是事实依据。

对于习惯了去接受、去记忆和去搜索正确答案的学生,困惑和得不出结论会让他们感到压力。他不直接输出观点,讲方法论给学生,“首先占有正反两面的资料,通过分析来看哪一方更具有说服力,但如果你发现只能接触到某一方面资料,而另一方面的资料得不到,那么就不要轻易得出结论。对于现有的资料也要去质疑和甄别。”

在中学生心理辅导课上,唐老师要求学生观看影片《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谈谈你如何理解“正确的事”。随后他设置了以下情境:

当你和你深爱的男朋友(如果你是女生)或女朋友(如果你是男生)一起在拥挤的街头,你男朋友/女朋友不慎撞倒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并不知道是谁撞倒了她,但她躺地上讹上了另一个无辜的路人甲。当时只有你知道是谁撞倒了老太太,其他人都没有看到,因此围观的人都认为是路人甲撞倒的,无论他怎么辩解都无济于事。那么,你会告诉老太太真相吗?(说出真相你男朋友/女朋友就可能被老太太讹上;而不说无辜路人甲就会被讹上,而且跑不脱。)

课堂上,超过一半的人举手表示会说出真相,但说出真相的方式各有不同。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出于各种考虑不打算说出真相。

后排的男生认为,他不会告诉老太太真相,但会替自己女朋友去承担这个事情。而前排的女生则觉得“男朋友作为男生,如果连撞老太太这件事都不敢承认,她会和他选择分手的。尽管不会主动说出真相,但会劝阻男友自己去承认这件事。”同排的女生也同意不去说出真相,她准备以证人的身份告诉老太太不是路人甲所撞。此外,她的考虑有两点,原因一是老太太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原因二是老太太讹人的态度说明她并不善良。

影片《街头日记》由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1992年威尔逊中学自愿推行混合教育项目,在203教室不同肤色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这些学生中有一些是少年犯通过读书来减刑,例如墨西哥族裔学生Eva。Eva从小感知到在这个世界上肤色决定一切。父亲被冤枉入狱的经历,让她坚信“没有人因为正义而入狱,只是犯罪需要有人来买单,我们为部落和族群的荣誉而战”。一次超市购物她目睹同族人枪伤班里同学,一名在店内玩游戏机的非洲裔小伙被认定是凶手。作为证人,“袒护同族人还是说出真相”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她。

在学生对“撞倒老太太问题”的回答中,唐老师敏锐地发现,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男生和女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有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些是别人期望她去做的,有些是她自己想去做,也有些是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去做的,以至于感到没有一个标准来权衡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建立自己评判的标准是唐老师认为极为重要的事情,现在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今后可能会成为中学教师,走上讲台,去引导台下未成年地学生。如果他们不能学会甄别和判断,那对未成年的学生也会产生影响。未建立自我评判标准的学生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很教条的认为某些事情就是对的;另一种很困惑,逐渐采用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在中学生心理辅导课上,唐老师要求学生观看影片《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谈谈你如何理解“正确的事”

即便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去抉择和判断的事情,那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些问题终究需要每个人去回答。正如影片中的Eva需要在法庭上做出抉择——说出真相还是袒护族群。

“这一次我们是被撞的老太太,是被讹诈的路人甲,此刻我们又期望对方如何对待我们呢?”唐老师重新回到了课堂最开始设定场景中,“如果你这样对待别人时心安理得,别人这样对待你时,你却愤愤不平,那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你的标准存在问题么?无论你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共识性的标准呢?”

何谓“情绪性孤独”?

现在唐老师的公号文章从“性、人性、人民性”三类转变为“谈风云,也谈风月”两类。想到“喜欢八卦轶闻、爱情与性的读者,可能对时事点评毫无兴趣;喜欢犀利点评时事的朋友,却对八卦轶闻味同嚼蜡”,他认为公号是时候分家了。

一开始公号仅是用于点评学生作业和答疑,在微信未出现之前,他便采用了无纸化教学,学生作业全部提交到豆瓣小组“专业心理学讨论区”,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其他小组的作业,还可以看到往届学长学姐完成作业的情况。每一次课后作业不仅包括完成作业本身,还包括点评其他小组的作业,在豆瓣小组上,学生通过回帖来完成相互点评。

正是在开公号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对“性心理”课程的需求是庞大的,但现在没有一本关于性心理学的教程。去年他在学校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性心理学,从性别社会化、性取向、性侵犯到艺术中的性表达,各方面均有涉及。

另开公号也是为了弥补谈性心理、爱情、婚姻的科普空白。关于爱情、婚姻的公号并不少见,很多理念是在加强原有的偏见。其中有公号用公式来量化感情,将一切事物定价,如“在婚姻市场上,如果一个女人价格太高,即使她再优秀,性价比还是会很低,受众就会很少”,同时主张女性要适时向男人展现欣赏、崇拜、肯定和鼓励,不要流露出嫌弃、不满的态度来,即提倡女性迎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期待。

在“坐谈风云”中,他劝阻冯柯不要着急给张靓颖戴上戒指,父母离异使得张靓颖习惯与母亲相互依赖,也受制于母亲的过度呵护;他安慰年长的单身女性“越单身,越美丽”,有一种看法:婚姻制度是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中发展出来的;他也告诉不幸的双十一过节者,这种置身在人群中的孤独,穿透节日喧嚣的孤独,与千千万万人在凌晨过互联网庙会的孤独,是情绪性孤独,这源于亲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孤独——社会性孤独,这源于亲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四川小县城的青年唐老师便品尝着这样的孤独。那时候,他只能通过写信来结交笔友,木心写诗称赞“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对于他来说,两封信一来一往,十天半个月就过去了,这段时间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刚刚咽下去,消化掉,来信又让沉渣泛起。而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感到自己特立独行,与周围格格不入,那只要稍微上网一搜,就可以找到上百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二十多年前的唐老师是通过文学来探寻内心的孤独,试图将感受描写出来,在豆瓣小站中存放着十多则寓言,这里面有穿行在不同城市后影子越变越黑的人,有在医院多次检查后探测不到心脏的人,也有可以与万物沟通却无法与身边人沟通的人。文学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学研究还是有某些共同之处,都像是在做一场心脏搭桥手术,从心房旁边不同血管去探测有没有能直达人性的。

现在年过四十的唐老师每天下课后接下班的妻子,晚饭后接下晚自习的小女儿。对他来说没有戏剧性的时刻,一切不过是顺其自然,心理项目的结束是无疾而终,做高校教师也不错,公号的意外走红让他的选择可以多一些。前面的每一步让他走到了现在,但没有决定性的一步。

最近他将《驴得水》加入了自己推荐影单,课后他推荐学生去看,去揣摩里面人物性格的变化是否有心理学依据。课间休息,他开玩笑问:“同学们,你的女朋友/男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需要去车站接她,但刚好碰巧是我的课,你是接还是不接呢?”很多学生回答当然听你的课。他笑一笑说:“这就不对了,我的课你课后花两个小时就补上了,但你和女朋友/男朋友的感情还不值这两小时么?”

面对市面上颇为流行的金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他更鼓励学生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在大学里,上课、实习、拿到学位,是学生们看得见的课业;恋爱、沟通、维护一段关系,是看不见的课业,是教学计划里面没有的,也是老师教不会的。

通过恋爱的过程让自己和对方成长和成熟起来,但成长和成熟的时间谁也不能预设,恋爱不像农作物一样,一年三季或者一年二季,所以不会是谈恋爱三个月人会成长了,谈半年人就成熟了。恋爱的进程取决于两个人的互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会成长,如果成长的节奏不一致、成长的方向不一致,就会导致分手,这并非坏事,这段时间用来思考“我适合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适合我”。

在“坐谈风云”中,他劝阻冯柯不要着急给张靓颖戴上戒指,父母离异使得张靓颖习惯与母亲相互依赖,也受制于母亲的过度呵护;他安慰年长的单身女性“越单身,越美丽”,有一种看法:婚姻制度是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中发展出来的

最近他将《驴得水》加入了自己推荐影单,课后他推荐学生去看,去揣摩里面人物性格的变化是否有心理学依据

在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两个人因为“说得着”走到一起,也因为“说不着”而离婚。唐老师认为,两个人能维系一段感情,是因为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又接着询问学生:“你是愿意在谈恋爱两年后因不合而分手呢,还是愿意结婚10年之后因为婚姻不合而离婚呢?”

“如果年轻的时候你没有谈过恋爱,不咸不淡地走进婚姻,冷不丁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一个摄影师,你发现对的人在那边的时候,怎么办,出轨还是离婚?”唐老师继续设置具体的情景。

在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两个人因为“说得着”走到一起,也因为“说不着”而离婚。唐老师认为,两个人能维系一段感情,是因为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开始是两个人能玩到一块,时间久了就是两个人能聊到一块儿。聊不到一块儿不是谁错的问题,是本身可能不合适。价值观一致或趋于一致的这个过程,不是取决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两个人的互动。

在国内,因为课业的压力和学校对早恋所采取的态度,学生社会化发展相较于国外学生滞后两到三年,这使得学生要在大学阶来完成这部分社会化。“不要因为到了年龄结婚,不要因为到了年龄生孩子,现在的生育技术可以让女性更从容一些,因为家庭的压力而结婚,不是不好,而是有风险。”

“如果你们以后在初中当老师,遇到学生恋爱要怎么呢?”唐老师追问学生。

他不将中学阶段的恋爱称之为“早恋”,学生发育的早晚不同,发育成熟的恋爱都是恋爱。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引导,没有引导那是失职。他提起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山东城建学院19岁女生宿舍产子大出血母子双亡。

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怀孕女生是处于一个危机期,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和支持,而不是斥责、批评和处罚。“哪怕学生通过教育系统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但至少不让他们因为学校教育而变得更糟糕”,他将此称为“教育的道德”。

猜你喜欢

公号心理学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阅读数、点赞量齐跌,公号们如何自救?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排行榜(7月~8月)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
公号界的“世纪难题”,如何破解?——以“政已阅”公号标题制作为例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