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载,筚路蓝缕迎新生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的奋进历程及转型之路
2016-05-18张红梅蔡东亮
文/张红梅 蔡东亮
58载,筚路蓝缕迎新生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的奋进历程及转型之路
文/张红梅 蔡东亮
2016年6月30日,注定是一个让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全体员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埠村煤矿二号井正式关井闭坑。由此,这座开采了58年、曾经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煤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与大多数煤矿“矿关人散”的老路子不同,埠矿人勇于转变观念,他们未雨绸缪、主动作为、自力更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埠村煤矿一举甩掉连续11年亏损的 “帽子”,初步实现了产业有序转型、企业持续发展、职工妥善安置。同年8月,依托埠村煤矿原有非煤产业,成立新升实业公司。
从1958到2016,58年,栉风沐雨;58年,砥砺奋进;58年,老矿浴火重生!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沿时光隧道回到58年前,共同探寻这个半百老矿坚定笃行的深深足迹!
白手起家建煤矿
回眸创业历程,这是埠矿人一段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光辉岁月,更是一幅搏浪前行、锐意进取的豪迈画卷!
曾亲历埠村煤矿一号井和三号井建设的原埠村煤矿总工程师周志岐用“白手起家、土法上马”来形容当时的矿井建设。尽管已经82岁高龄,但这位老人回想起当时的建设情景仍历历在目。“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而国家急需发展。上级要求,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周志岐回忆说。
1958年8月7日,埠村煤矿筹建处正式成立。不久,周志岐和其他技术人员怀着为祖国做贡献的一腔热情来到这里。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傻了眼:除了农田和村庄外,没有任何工业设施,连必要的输电线路、掘地井架、绞车和提升设备也没有。
“三根木头搭起临时井架就破土动工了。”周志岐说。靠着从淄博(淄博局)调来的一辆马车、十根钢钎,七根木头、一盘钢丝绳,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打眼用人力抡锤,出渣靠人力捲锨,排水用牛皮罐兜装,通风用扇谷车手摇,人和物料提升先靠拉滑车,后用人(牛)推磨车。地面运输也全靠人力。当时,枣园至埠村只有一条土路,建井的沉重设备硬是用滚木、撬杠一步步挪到井口。一般材料用胶轮手推车推,水泥等材料发动干部职工一袋袋扛到施工地点。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直持续到1960年,施工地点通了高压电后才得到改善,提升改用绞车,排水改用离心泵,通风改用局部扇风机。
生产条件如此,生活条件也是异常艰苦。当时,在工人中流传着一段笑话,将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叫做“到手酥”。原因是加工出来的玉米面很粗,蒸成窝窝头好歹成个了,却到手就散。工人吃饭只有原粮,没有成品粮,需从粮库领出原粮后到农户去用磨或碾加工成细粮或粗粮,再送到食堂制作面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施工队伍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打退堂鼓,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矿井建设上。“工人手抡大锤打眼,手上磨得全是血泡,还经常泡在三四十厘米深的水里打眼、扒渣。”周志岐回忆,“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天到晚干活、睡觉都穿着工作服。倒下就睡,睡醒了就往现场跑。”
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战,1964年8月,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埠村煤矿一号井正式建成投产,在第15个国庆节到来前,向祖国奉献出了第一车煤。
据史料记载,在一号井破土动工两个月后的1958年10月底,三号井也开工建设,掘至43米后,因贯彻调整方针于1960年停建,1966年5月恢复建设,1970年简易投产。1989年10月9日,改扩建工程山后寨井(现二号井)破土动工,59个月建成投产。至此,埠村煤矿一矿三对井口的格局正式形成,成为原淄博矿务局第一大矿。
砥砺前行铸辉煌
上世纪八十年代,埠村煤矿两对矿井开始实现达产达效。期间,煤炭回采作业方式由正规循环作业改为多循环作业,即采煤、移溜、支回柱等各工种平行交叉作业,利用交接班时间对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克服了过去工种之间相互等待、运输过于集中等缺陷,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据《埠村煤矿志》记载:从1971年到1990年,回采工效由1.92吨/工提高到4.61吨/工。
“那时候劳动竞赛不断,井与井之间、区队与区队之间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曾在埠村煤矿一号井和三号井担任井长的孟凡和老人回忆说,机关干部也经常下井参加劳动创高产,全矿上下拧成一股绳,一心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进入九十年代,埠村煤矿对三号井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打通煤炭运输通道,解决了制约矿井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采煤工艺也实现了由传统的炮采到机采再到薄煤层综采的历史性跨越,煤炭开采效率显著提高。
九十年代末,淄博矿务局进入扭亏解困的关键期,济北新区建设缺乏资金。此时,身为矿务局最大经济支柱的埠村煤矿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自我加压,积极以实际行动支援新区建设。1996年到2001年的6年时间,生产原煤1040万吨,创造利润1.82亿元。其中,2001年,产量达到186万吨,当年上交利润达6000多万元,创造了效益巅峰,为淄博矿务局走出低谷、开发新区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据统计,从矿井投产至今,埠村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280万吨,创造利润1.93亿元,先后获得“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首批“文明煤矿”“国家煤炭行业二级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同时,埠村煤矿培养出了全国劳动模范于光涛,“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能源部劳动模范周克成,煤炭工业劳动模范李传忠等一批先模人物。
生死博弈擂战鼓
进入21世纪,随着矿井开采不断延伸,加之地面开发区项目压煤,埠村煤矿煤炭储量骤减,原煤产量逐年下降。摊子大、战线长、人口多、底子薄、负担重的弊端愈发显现,经济效益大幅下滑。2004年,企业一度陷入亏损境地,期间最高年亏损额高达1.17亿元。
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及时提出了“突破埠村”的总体转型自救目标,支持埠村煤矿探索企业转型之路。这一时期,埠村煤矿先后成立了10多家非煤企业,但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转型思路不清晰、资源依赖行为突出等因素,转型效果不够明显,企业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观。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遭遇“断崖式”下跌,更是把埠村煤矿推到了生死抉择的“悬崖”边上。
是沉沦还是崛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经受严峻考验的埠矿人毅然做出坚定的回答与选择:不能坐以待毙,只能奋力崛起!全体埠矿人痛下决心,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重心,稳步实施煤炭收缩战略,大力发展转型接替产业,加快由“依托煤”向“摆脱煤”转变。
转型首先转观念。埠村煤矿党政利用抓关键少数、抓形势教育、抓交心沟通、抓经验借鉴、抓难事实事“五抓”机制,多管齐下、虚实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干部职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激发全员转型发展的主动性。
在推行机构改革过程中,各级干部率先垂范,45人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到省外“打工”创业。埠村煤矿坚持开展全员大交心、大沟通活动,围绕企业关注、职工关切的事情和问题,一次一个主题,进行全员公开交流和沟通,现场提问,当场回答。这样的沟通会坚持了近8年,召开了5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5万多人次,最大规模的一场沟通会有近1000人参加。针对职工本领恐慌、对参与社会竞争有恐惧等问题,埠村矿大力开展新职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地让职工多掌握一门新手艺,为职工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有效的沟通教育措施落地开花,埠村煤矿上下普遍树立起了“四个新观念”:
过去的贡献不能成为现在“坐等伸手”的资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作为的新贡献观;
走出依靠煤炭生存的路径依赖,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在多元化发展中开新路、图生存的新发展观;
煤炭是资源,人才队伍、思维模式、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土地区位都是转型发展的新支点的新资源观;
彻底放下国企职工的身份架子,“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干”的新就业观。
观念一转天地宽。有效的思想工作和心贴心的交流活动,使员工们放下了思想包袱和种种顾虑,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境界和视野,重新激发起他们逆境求生和重铸辉煌的激情与希望,为企业脱困转型夯实了根基。
浴火“新升”绘宏图
埠村煤矿领导班子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人员安置、产业接续、体制机制再造等决定性因素,综合施策、持续推进,逐步实现了传统企业的深刻变革。
“人到哪里去”是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第一难题”。埠村煤矿超前谋划,一方面逐步收紧人员进口,岗位缺员全部通过内部调剂解决。另一方面,实施减员一批、输出一批、调剂一批、退养一批“四个一批”政策,拓宽人员分流安置途径。8年来,累计净减在册职工2792人、临时性用工197人,从矿井本部调出职工242人;输出20余支专业队伍共1400余人到集团公司内部单位和周边社区、企业“打工”。2009年和2014年,两次对部分年龄偏大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政策。首批内退职工已全部正式退休,第二批享受政策的职工共有471人。截至2015年底,埠村煤矿在册职工从2007年的6366人降至3332人,其中矿井本部在岗仅剩800余人。
主动调优存量,打造转型发展的新优势。埠村煤矿确立了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两个产业发展方向,并以“转、扶、挖、培”四条途径着力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转行”煤炭生产服务,打造无资源煤炭企业,实现了“由自己生产向给别人提供生产服务”“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变。目前,埠村煤矿为省内外10个单位提供煤炭生产综合服务。
“扶持”优势非煤企业,集中力量对工程塑料、城隆建材、热电厂等优势企业扩能改造、结构升级,提升企业增收创效能力,形成一批支撑转型的骨干力量。
“挖掘”存量资源的新潜能,激发存量资源潜在生产力,使存量资源成为企业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培育”新的支撑产业,借助资本运作手段,直接进入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在高起点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效益“补位”。2013年,投资1.32亿元,控股了国内阻燃剂行业的领军企业济南泰星化工公司,逐步将其打造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2015年7月,东辰工程塑料公司试点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经营骨干持股,实现了与企业利益绑定,有效激发了员工“把企业当家来经营”的积极性。2015年,东辰工程塑料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206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利润同比增幅39%。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转型发展效率,埠村煤矿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试行“业主跟投机制”,按照“谁调研、谁建设、谁经营、谁担责”的原则,规避项目风险,保证项目成功率。目前,新建蓝宝石晶体项目调研组成员先期自筹资金200万元进行产品验证,试验成功后转为股本,并逐步跟投至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试验不成功由项目组成员自行承担。同时,对各权属单位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把所有经营实体能够拥有的经营自主权下放到位,动态做好监督和考核,力推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单项工程和关键任务的限时办结,促进全面转型。
新升实业公司成立后,搭建起了加速转型发展的新平台。
新一届领导班子拓宽思路谋发展,明确了“一年大突破、两年大发展、三年上规模、五年新跨越”的“十三五”发展思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转型发展全过程,构建了以工程塑料、阻燃剂、蓝宝石晶体和医养结合、物业、物流及热电能源为主导的“331”产业体系,以及以两大主体功能园区、两大新材料提能园区和一个经济合作园区为布局的“221”产业布局。
“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产业结构转型、产权结构更新、产品结构调优,把新升实业公司建设成为山东能源集团总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最具活力、最有前景的发展板块,到2020年使企业规模达到50亿元。”对于企业发展前景,新升实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树新充满信心。
战略布局大幕拉开,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围绕既定目标,新升实业正铿锵前行!
(责任编辑:厉克 庞永厚)